"大辽龙州刺史"金牌,引来多人议论。有人依此谈说辽国黄龙府的位置,也有人说辽国官职……。我也有疑问请教,因我没有条件探索金牌的内容,所以也无权说金牌的事。这里,只是从本文中的内容出发,依据《辽史》中的内容和相关史料,说几个问题: 一是,从金牌方面看: 1、从图片看,金牌正面,契丹文字和文饰简明,但不精巧。背面什么也没有,且较粗陋。从表面看,似乎不像是皇家作品。因为从现有资料说,辽代的金饰并不粗鄙,契丹人学会了很多唐朝人的精湛冶金技艺,金银饰品都很讲究。当时的辽国也是北方一个泱泱大国,所用或所制的金银器物一定是很讲究,甚至精湛。一件皇家刺史级官员的金牌,一定能配得上这个职级的牌面。现在这个金牌如此粗陋,让人不能不心有疑惑。 2、金牌质地不像纯金,含金量大约是多少?其他级别辽国官员金牌的含金量是多少? 3、辽国官员的标志与这种金牌的可比性是什么?相互之间有什么关系? 浅表的说,这种金牌只可能生产于王府以下级别的工艺水平,或个人生产所出品的产物。 我不是专家,上面看法只是个人所见,不足挂齿。 二是,从黄龙府方面看 辽国黄龙府,前后有两个。前黄龙府所在地,后来改名为"通州"。后黄龙府所在地,为文中所说的"龙州"。在辽"百官志"中明确为节度使司的通州,应该是先黄龙府所在地是无疑义的。关于后黄龙府所在地的龙州是剌史还节度使?查遍《辽史》"百官志"中,没有这个州官员职责级的记录。 《辽史·百官志四》中明确说,黄龙府属于辽国"南面大蕃府官"。辽国的南面官职有:京官、地方官,有黄龙府、节度使(如通州等)、观察使(如宁江州等)、团练使(如安州)、防御使(如广州等)、刺史(如东京所属的安远、定理、铁利等37州)、及县令等级别不同的职名。另外还有财赋等分司官职和官员,以及所属的军官职称等。另外,还有北面大王府所辖的相应官职,如:黄龙府铁骊军详稳司就属于北面官职。且黄龙府具有镇守辽国东北界的重要职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辽国东北的安全命脉。 在《辽史》中,没有查到龙州主管官员是什么使或什么史、令等。可能是龙州虽然叫州却不单是州,是黄龙府所在地,既不属于节度使司也不称为刺史司。但有一点是明确的:龙州是黄龙府所有地。龙州的名称随黄龙府的设立而设立。在大辽近二百年的历史中,北府管军,南府管民,官员级别复杂重叠,官僚机构庞大,互相制约,刺史管刺史的事经常发生。另外各个时期又有不同的人事安排,辽国前期的官职记录留下的不多,且多是从个人传记中得到。 若这金牌是真,"龙州刺史"就一定在某个历史时期有既定的职别或辽国前期职称。也可能是黄龙府自己设置的官员职位,或者皇室主管的官员众多,刺史级以下官员的金牌由王府或以下官府制作也是正常的事。 查《辽史》知:龙州下辖:黄龙县、迁民县、永平县,及观察使级别的益州,和威、清、雍、安远四个刺史州。且史料中明确,所辖的五州,直属黄龙府。只有三县,是要有主管部门的。这三县必定不能与五州同样由黄龙府知事直接主管,所以在黄龙府内设置一个刺史管理是完全可能的,也是合乎实情的。 龙州职级不容易定,龙州所辖五州中,有一个观察使,四个刺史,三个县令。按理说,龙州级别本应在"使"以上。估计黄龙府没有安排"使"级的资格,只能够安排到刺史一级;所以在史书中找不到,金牌制作工艺水平也上不去。 而曾被废弃的、先前的黄龙府已经改叫通州,则是法定节度使司。辽通州是原渤海国夫余府所在地,也是古夫余国的王城。根据多种史料记载的分析,古夫余国的王城不可能位于辽宁开原。 三是,从有关方面看 文中几个应该说明白的地方: 史料中所说辽太祖伐渤海时的"次商岭",指军队到了商岭,没有"过商岭"的意思。《辽史·太祖下》说得明白,是指丁巳日到商岭,当夜围夫余城。 文中所指丁丑日有误,因为到商岭的时间是公元925年闰十二月的丁巳日,当夜围夫余城。第二天没有动作,第三天大年初一是己未日,当天白气贯日。拔夫余城的日子是第四天庚申日,不是丁丑日。丁丑日,是辽军攻克忽汗城的日子,当日大湮譔毁约不降,辽太祖率兵攻克渤海王城忽汗城的日子。 根据时间推算,长平县应该在商岭西侧。既在攻克夫余城之前,因为攻克夫余城之后,辽军没有停留,立即东进去取忽汗城。攻克长平,应该在辽军己酉日射鬼箭,到丁巳日抵商岭的八天行军途中的事。且辽军渡的是东辽河及相邻的多条水道,但因是寒冬腊月,江河封冻,渡河与走平路一样,没有文中所说"抢滩上岸"之险。 从辽太祖行军路线—木叶山—乌山—撒葛山—商岭—夫余城—忽汗城,这个方向看,商岭只应该在北纬43°线与北纬44°线之间。因为辽上京临潢府及木叶山、夫余城、忽汗城都在这个区域之中,不过是东西方向而已。根据东北这个地区的地形地势,辽太祖在冬季征渤海,不可能选择先向东南走,再东北走的曲折行军路线。那样走,是有违人们认识常识和军事常识的。所以先后两个黄龙府的位置是显而易见的。 四是,从历史事件看 《辽史·本纪第二十八》载:公元1115年正月,辽皇亲征女真,并下诏约合。但阿骨打回书说:"若归叛人阿疏,迁黄龙府于别地,然后议之"。女真人视黄龙府如眼中钉,急欲拔之而后快。到"九月丁卯朔,女真军陷黄龙府"。史料中,没有黄龙府主要官员投降、被俘或战死的说明。 此时辽国尚未丧失元气,黄龙府大部分官员必定西撤,所携之物也必定是黄金宝物等重器。金牌,更是不可能随意丢失的。剌史不是武将,不可能首先冲锋杀敌;若后撤则一定是首先撤出的那部分人。所以,金牌出土之处,未必是黄龙府所在地。 从目前情况看,这块金牌与黄龙府的位置在哪里,有没有必然联系,直得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