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中国古代史,从先秦时期,诸侯王们就一直发愁自己精力有限,无法把所有国事都完善地处理好。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诸侯王们便设置了相国一职来辅佐自己处理政务。但在后来,却是相国的副手——丞相,将相国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取而代之。 由此,从汉朝设置丞相到明朝朱元璋废除丞相,在这一千余年当中,皇权与相权的博弈贯穿了整个中国古代。 而在宇文护和杨坚所生活的魏晋南北朝时代中,各国皇权无一例外都呈现衰落的态势。可权力不会因为皇权的衰落而减少,从皇帝手中流失的权力自然都落到了世家大族手中。于是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相权往往比皇权更加有利。 但为何宇文护和杨坚二人,都想尝试将自己的权力凌驾于领导之上,出现了"五府总于天官"的现象 ,可二人的结局却截然不同,这是为何?一. 五府总于天官 1. 具体内容 在前文中提到的五府总于天官,其实是在魏晋南北朝中出现的一种现象。在南北朝时期,由拓跋氏建立的北魏分裂为了西魏和东魏,当中的东魏皇帝元善见被大臣高阳强迫"禅位",于是东魏就变成了北齐。 而西魏也没有幸免,政权在分裂之初就被权臣宇文泰把持,宇文泰死后又被侄子宇文护掌控朝政。后来宇文护觉得有权力没名头办事不太方便,这个皇帝也有点不听话,干脆就也强迫"禅位",把自己的堂弟宇文觉扶上了皇位,并改元周朝,史称北周。 既然为了强调正统性把西魏硬改成了周朝,那干脆就整全套,于是宇文护又推出了一连串的仿古政策效仿周朝。在这些仿古政策中,就设置出了周朝的六官 ,分别是天地春夏秋冬,还设置了太宰一职统领百官。 太宰的本职是负责宫内大臣和内务总管,但某位周天子下令,表示"百官总己以听于冢宰",从此太宰便成为了冢宰,统领五府。 所谓五府就是六官中除去天官 ,其他五官的府衙都由太宰总摄。 而北周初年的宇文护便身兼太师,大冢宰等职务,总揽军政大权于一身,被称作"五府总于天官",实际上就是对古代朝廷中, 大权旁落到大臣手中这一现象的描述 。 但北周结束后, 作为继承者的隋朝马上就把这些仿古政策废除 ,恢复了汉魏官制。这一称呼也马上就随之弃用,淡出了历史的天空。 二. 宇文护 1. 权力之路 书归正传,接着聊宇文护。 公元513年,那时的北魏还没有分裂,正是第八位皇帝宣武帝执政的时期。但在这一年,代郡武川的一个鲜卑族贵族家中,宇文护呱呱坠地。 在宇文护十二岁时,其父亲宇文颢便去世。 好在他爷爷是部落首领 , 宇文护的家族才没有一夜之间从巅峰跌落谷底。 但宇文护也并未过上逍遥的公子哥生活,就在父亲去世的那年,他便早早地跟随叔叔宇文泰南征北战。如果就这么继续在军营呆下去,或许历史上的宇文护到死 也就是一个远离权力中心的武将而已。 到了公元556年,此时的宇文护已经凭借战功当上了当朝大将军。但就在此时,宇文家族的最大保护伞——大权臣宇文泰重病不起。 宇文泰料想自己应该好不了了,便赶紧召见宇文护,说:"我如今的状况,恐怕支撑不了多久。现在国家内忧外患严重,但我的儿子们都还太年幼。我死之后,国家政务都托付给你,宇文家也交给你了!" 说完这番话后没过多久,宇文泰便死了。在他死后,宇文护秘不发丧,一直等车马回到长安才宣布宇文泰的死讯。 一众大臣得知宇文泰已死,顿时慌乱了起来。他们自然不是因为宇文泰死后无所适从而慌乱,是因为朝廷要改朝换代,害怕自己在新朝廷中没有立足之地而慌乱。宇文护回到朝廷中,自然知道文武百官心里打的什么算盘。 于是宇文护第一件事便是摆出一个态度:宇文泰虽然暴死,但他的身前身后事并无太大变化。为了摆出态度,宇文护便"婉言劝谏",让西魏恭帝拓跋廓禅位宇文泰的三儿子。时年十五岁的宇文觉便即位为孝闵帝,又称周天王。 而扶持新皇登基的宇文护自然也给自己升了职,官拜大司马,封晋国公。从实际意义上来看,宇文护才是真正的北周开国皇帝。毕竟在朝廷中,他想要坐皇位也就是一句话的事情 。 2. 独断专权 虽然宇文护回到长安后贯彻了宇文泰的遗愿,但他很快就发现,此时的他已经走上了一条无法回头的路。 在宇文护扶持孝闵帝即位后,前朝旧臣,西魏八柱国其二的赵贵和独孤信便策划政变,试图谋杀宇文护。但宇文护借着赵贵进京觐见新皇的时机,抢先一步把二人清理了。 朝中有大臣见宇文护执政,担心被算旧账,便一起对皇帝说:宇文护自从杀掉赵贵独孤信二人后,权势与日俱增。当年的周公会摄政七年后还政周成王,您能指望宇文护和周公一样吗? 孝闵帝此时还是个没多少心眼的年轻人,见一帮大臣这么说了,便也开始训练卫队。宇文护暗中得到消息后,便将这些吹耳旁风的大臣调离中央。 还告诉孝闵帝说:你爹死前把后事托付给我,我尽心尽力地干活,陛下可以对我放心。更何况我是你堂哥,又是国家大冢宰,我已经很满意了,你就别乱心思了。 但那帮大臣的残党依旧要动手,宇文护可以给皇帝三分面子,可不用给他们好脸色。于是宇文护带着禁军把一帮大臣全都活捉杀了后,把孝闵帝也关了起来。 宇文护召集群臣哭着说:我叔宇文泰励精图治三十年,可惜死的早。我亲自接受遗命,因为孝闵帝是宇文泰的嫡子,便和你们一起拥立他当皇帝。但这小子登基后,远离骨肉亲近小人,想把文武大臣杀个遍,我只能当这个国之罪人了。 一众大臣们的回答也很耐人寻味:这是您家事 ,我们管不着。于是宇文护便动手把孝闵帝也废了,另立宁都郡公宇文毓做了皇帝。 但不管怎么说,虽然皇帝已经随你拿捏,但作为大臣对皇帝动刀,是非常有损自身声望和人心的事情,而这也为宇文护的结局埋下了伏笔。 在动手杀了第一个皇帝之后,宇文护就像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公元560年,宇文护下毒害死了第二位皇帝,另立宇文泰的第四个儿子宇文邕为北周武帝。 在北周武帝在位期间,宇文护率军进攻北齐,但无功而返,让本就没什么好名声的宇文护在大臣们的心中又降了一个等级,或许这也是宇文护的能力与地位不匹配的体现。 最终宇文邕策划了一场政变,他对宇文护说太后身体不好,但还是贪恋饮酒,我劝不听,希望您能去劝一下太后。于是宇文护进宫拿着宇文邕事先写好的酒诰,对着太后读了起来,但还没读完便被杀害。 从此,一代权臣宇文护由于滥杀大臣,谋害皇帝导致人心尽失,以及对外作战无法取胜,让身边同党对他能力产生怀疑,落了个死于非命的下场。二.隋文帝杨坚 1.外戚杨坚 在北周武帝将宇文护铲除后,第一件事便是削弱大冢宰的权力,毕竟官位不能空,但无论谁来做这个大冢宰都是威胁,不如先削了了事。 把对皇权的威胁消除后,北周武帝便想更进一步将东边的北齐彻底消灭,于是便点将出征。而此时的杨坚,正是武帝军中的一名将领。 武帝为了拉拢作为关陇贵族的杨坚,将杨坚的大女儿杨丽华和自己的儿子宇文赟两人拉郎配到了一起。 由于杨坚在对外战争中表现良好,取得了数场胜利,能力也得到了周围人的认可,北周武帝为了奖赏军功,将他加封为柱国。 但一代雄主北周武帝没活多久,两年后便死了。其儿子宇文赟即位,杨丽华从太子妃升至皇后,而杨坚也从一个朝中重臣升级成了外戚,成了政治斗争的核心。 虽然老爹武帝是个雄主,但儿子宇文赟似乎是要报复老爹对自己过于严厉的管教,刚登基就一副昏君样子。 具体表现包括但不限于,下诏命令官员的女儿不许嫁人,等他挑完了才可以嫁人,诸如此类。到最后一个后宫竟有了五个皇后,群众喜闻乐见的宫斗自然也是少不了。 不仅如此,宇文赟还对亲族下手,杀了皇叔齐王宇文献,又勒令各亲王从长安到封地就藩。这样一来二去,削弱了皇族宗室的势力,给了杨坚这个外戚上位的机会。而宇文赟的身体随着纵欲过度也逐渐恶化,最终二十二岁便死了。 宇文赟死后,儿子宇文阐即位,即北周静帝。老爹二十二岁,从理论上说,静帝撑死二十一岁,就算是二十一岁也玩不过宦海平生的杨坚。于是公元581年,时任北周左丞相的杨坚便取代了北周,建立隋朝。三.总结 有时在读历史的时候,难免感叹天命所归,将宇文护和杨坚作对比的话,这种感觉便更加强烈。 宇文护本就是一员武将,政治智慧并不高,宇文泰的早死将他带到了不属于他的位置,在这个位置上又极其多疑,为了保护自己便滥开杀戒,甚至杀成了整个中国历史上杀皇帝最多的权臣。 但这并不是什么好名声,只会对他的声望和部下的忠心造成极大的打击。反观杨坚,先是天时,从小便是镇守一方的随国公 ,积累了大量经验。 后有地利,早年随军出征,取得的几场胜利为他积累了声望。而人和自然就是武帝早死,儿子宇文赟早亡,自己成了三朝大臣,女儿又是垂帘听政的太后。 如此看来,杨坚和宇文护相比,宇文护差的实在不是一点半点的距离。 参考文献 《周书》 《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