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说到汉中文化,人们常说它丰富多彩,但如何表达。 人们往往会引用2006年汉中被评为历史文化魅力城市时央视的颁奖词,或者学者说的"汉中是最早的天府之国"、"汉中是中国人的故乡"。 其实这类央视的颁奖词不伦不类,甚至是定性错误。有些学者不经意的恭维,不能当真。 如果我们这样定义汉中的历史文化:"汉中是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开放包容程度极高的文化名城和天府之国",应该说是比较贴切的。 汉水两岸,几乎都有古人类活动的痕迹。优越的地理环境,为汉中文化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先决条件。 让我们具体看看事实,大家知道,西周至春秋前期,汉中东部地区存在着一些小国,如庸国、糜国等等。还有被称作"群蛮"、"百濮"的少数民族。 春秋中期,这里被楚国征服占有,从而汉中文化里被注入了楚文化的血液。汉中西部地区在春秋前、中期,一直为蜀国所有,自然具有深刻的巴蜀文化传统。 到了春秋末战国初,该地区被秦国夺取。《史记·六国年表》记载,公元前451年,秦"左庶长城南郑"。 这样,汉中文化里就增加了秦文化的因子。后来,这里成为秦蜀双方的"争地"。《六国年表》载,前387年,南郑又被蜀夺回。 直到前316年,秦灭蜀后,这一地区才复归于秦。从此秦文化成为占统治地位的文化。 四年后,秦又夺取了楚国占有的汉中东部地区,遂将汉中东西两部分合起来设置汉中郡。 由此可见,古代汉中文化的发展经历了十分复杂的多种文化交融过程,它实际是汉中原有的土著文化、巴蜀文化、楚文化及秦文化的混血儿。 当历史巨轮驶入秦汉时代,汉中文化的发展亦步入一个新阶段。我国历史上强盛的汉王朝,璀璨的汉文化,正是从这里发迹的。 值得注意的是,刘邦在创立帝业的过程中,有一个远比项羽高明的地方,即他十分注重发挥文化层次的潜在力量,使之为政治目的服务。 这方面最典型的实例,莫过于"四面楚歌"的故事。此举的重要意义,郭沫若在其《洪波曲》里曾有过极高的评价。 其实,追溯起来,刘邦早在经营汉中还定三秦时便曾有过类似的做法。 试想,战斗加歌舞,是何等富于浪漫主义色彩!后来,"乃令乐人习学之",成为汉宫廷著名的"巴渝舞"。 由此亦可窥见巴、汉地域文化对汉文化的贡献——尽管这只是其中的一个小小方面。 两汉时期,汉中人才辈出,如邓公、张塞、郑子真、杨王孙、李邻、李固、陈雅、李历、陈术等,皆名扬当时,是汉中文化哺育出的佼佼者。 其中特别是张赛,他对于汉文化以及中西文化所做的巨大贡献,更是业炳青史,堪称汉中人的骄傲。 东汉文化名人蔡伦,虽非汉中人,但受封"龙亭侯",封地在汉中(今洋县龙亭铺),死后葬于汉中。 这无疑也给汉中文化增添了几分光荣!关于东汉中期羌人起义屡次入居汉中,是否使汉中受到某些羌文化的冲击? 由于旧史总以"寇"、"钞掠"等词语一笔带过,从而使我们已经无法细考其详。 不过,东汉末汉中地区五斗米教的流布,为汉中文化增加了新的内容,却是千真万确的事实。 五斗米道是早期道教的一个派别,创始人为张陵。 该教奉老子为教主,尊为"太上老君",以其《五千文》为主要经典,用符水治病(当为气功疗法)以招律信徒,因"受其道者辄出米五斗",故称五斗米道,或米道,统治者则诬谓米贼。 至陵孙张鲁时,米道已传三世,势力相当可观,史载益州牧刘焉也与"挟鬼道(即米道)"的张鲁母亲有"往来"。 初平二年(公元191),张鲁被任命为督义司马,攻杀汉中太守苏固,据其地,旋又杀张修,并其众,取巴郡。 在此基础上,张鲁在汉中地区建立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一个宗教王国。在张鲁米道王国的宗教外壳内,隐藏的是小生产者平均主义的美好愿望。 其在短时间内完全可以实现,也完全可以办得十分出色。当时处在水火之中的民众,是把张鲁统治下的汉中看作理想的乐土。 建安二十年(公元215),"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征伐汉中,张鲁投降,从而结束了这一宗教王国的历史。 但无庸置疑,张鲁治汉中,为汉中历史和汉中文化,写下了令人神往的一页。三国时期,汉中在对峙的魏蜀两国之间,地理位置益显重要,成为双方争夺的焦点。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蜀汉占有汉中。蜀汉丞相诸葛亮驻守汉中,从而给汉中文化谱写了新的篇章。 从精神层面看诸葛亮对汉中文化的贡献,诸葛亮是一位实践家而不是思想家,这一点人所共知,无需多言;但在他的政治、军事实践中反映出来的各种思想丰富而多彩,亦是客观事实,不可忽视。 特别是他居汉中的八年,事业、功绩均达到了崩峰,是他一生最成熟的时期,因而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不能不对汉中的世风民俗、精神面貌,留下某些烙印,产生一定的影响。 首先是他那种对事业执着追求、锐意进取的精神影响。在魏、蜀、吴三国之中,蜀汉最弱最小,但自鼎立而后,蜀汉在诸葛亮的带动下,作为却最多。 如果说,南征是诸葛亮的得意之作的话,那么,北伐则是他的千古绝唱。 这虽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但却绝非蛮干,而是充分表现了他那种"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精神,这,不论是对于汉中文化,抑或是对于整个中华文明,显然都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其次是他那种严以律己、大公无私的精神影响。诸葛亮一贯主张"上为下教","先理身,后理人"。 这方面最典型的事例,莫过于失街亭后他"请自贬三等"并颂布"劝将士勤攻己阙教"之举。 地主阶级政治家的这种勇于自责的气度与精神,即便在今天看来,也不失其存在的价值。与严以律己精神相表里的是他那忠以效国、大公无私的品格。 唯其如此,所以他能始终以事业为重,提拔人才而不使用奴才、庸才。或沉迹下僚,或出身低微,诸葛亮发现他们确实有真才之后,皆予破格提拔。 相反,对于自己的子侄亲属,却安排于艰苦的环境中去经受锻炼。 正因为他大公无私,所以才有博大的胸怀,不搞关门主义。 如王连、杜微、刘巴等,均为蜀汉的反对派,诸葛亮不念旧恶,委以重任;费讳、董允是荆楚人士,诸葛亮亦不以同乡关系而避贤不举。 古人所讲的"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的纯正境界,在诸葛亮身上得到了证实。 尤为可贵的是,他能容纳各少数民族的人才,不以种族论英雄。例如他汉中屯军中即有"賨、叟、青羌散骑、武骑一千余人",而且皆"数年内所纠合四方之精锐"。 再如他亲自选定的军事接班人姜维,即羌族人。凡此种种,无不给汉中文化注人新的活力。再次是他勤俭奋斗的作风影响。 在中国历代著名政治家中,像诸葛亮这样勤俭奋斗者实不多见。"躬耕勤苦,谨身节用",是他的一贯主张。他要求官吏"清心寡欲,约己爱民",并身体力行,率先示范。 他身为丞相,家仅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他给李严的信中有"蓄财无余,妾无副服"之句,在他的带动下,蜀汉官吏俭朴蔚然成风。 如董和"躬率以俭,恶衣蔬食";刘巴"躬履清俭,不治产业";姜维"宅舍弊薄,资财无余";邓芝"死之日家无余财"。 甚至后主阿斗,当诸葛亮在世之日,生活也相对有所约束。诸葛亮又极力反对厚葬,主张"殡仪从简"。 他还反对嗜酒,遇天旱时甚至下令禁酒。 总之,他倡导的勤俭之风,对于激发官民立志报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汉中百姓淳朴的世风,与此不无关系。 以上所述,仅是诸葛亮对于汉中文化的贡献与影响之荦荦大者。如果换一个角度,似乎还可以从数量上做出某些说明。 当今汉中地区名胜古迹(含自然景观),约略五分之一左右为三国名胜;而三国胜迹之中,三分之一以上均与诸葛亮有关。 由此,亦可从一个侧面看出诸葛亮在汉中文化发展史上的崇高地位。 引用文献: 【1】《三国志·诸葛亮传》 【2】《资治通鉴·卷六十五》 【3】《滇考·诸葛武乡侯南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