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补贴,政策护航,氢能电解槽的春天刚刚到来
作者/星空下的烤包子
编辑/菠菜的星空
排版/星空下的泡芙
如果是全球能源未来将如何转型,不同学者可能会众说纷纭,但是笔者相信,绿色 二字肯定是永恒不变的主题。而在绿色能源的背景下,燃料电池 最近一年商业化的进步可谓突飞猛进。
从年初北京冬奥会上,超过1000辆包括吉利、北汽、宇通等玩家生产的氢燃料电池车陆续投入交通运营,再到年底笔者观察燃料电池数据,1-11月,燃料电池汽车产销量分别同比增加了150% 以上(超过2700辆),都是产业化加速最好的证明。
这背后,既有政策的鼎力支持,也有玩家自身的技术突破。政策上,经过梳理,各省市都出台了一系列氢能的产业支持措施,这里笔者就不逐一列举了,从燃料电池汽车的目标来看,三年后,大约是11万辆 ,加氢站要超过1000座 。
燃料电池车推广目标(来源:北极星)
虽然目前我国的燃料电池数量只有一万辆 ,加氢站约300座 ,但梦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而氢能一般又可以分为"绿氢"、"蓝氢"和"灰氢",三种氢中最绿色无疑是绿氢 (通过可再生能源发电进行电解水制氢 )。但是绿氢受到技术及成本的限制,产业化相对较慢,而制造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除了电价外,就是电解水制氢的关键设备,也是我们今天的主角——电解槽 。
电解槽产业链纵览
在某种程度上,电解槽或许成为绿氢未来发展的"卡点 ",但最近这个赛道好事连连,今天就让我一起走进电解槽的世界。
一、枪打出头鸟,擒贼先擒王
如果把电解水制氢进一步分类,碱性电解水制氢(AWE)和质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PEM)都已经开始实现 商业化 ,前者单体设备产氢量大,但电流密度低、电解槽体积大,后者国内的技术能力比较落后。但不管怎样,电解槽都是电解水反应发生的主要场所,绝对是核心部件 。
电解水制氢分类
而最近电解槽赛道利好也是接二连三,先将目光看向国内,电解槽玩家的纷纷入局就说明这条赛道充分了吸引力,这其中不乏光伏、风电、机械、石化等行业玩家跨界入局 ,开始推出电解槽产品,比如能通过公开信息查到的明阳智能(601615)、华电重工(601226)、双良节能(600481)等。
毕竟目前或者未来有利可图时,才能驱动玩家入局。
同时,下游整体的电解水制氢示范项目 也在不断落地,就比如就在不久前,中国船舶的全球首套2000Nm³/h的电解制氢装备下线,相较于原有的技术,电解槽槽体重量能降低40% 。技术的进步是永无止境的。
国内玩家电解槽生产忙,漂亮国(美国)那边也没有闲着。这不,拜登显著地推进了美国氢能的商业化进程,准备再投资7.5亿美元 资金,以大幅降低清洁氢技术的成本,目标也非常明确,四年后,将使用电解槽生产的清洁氢气的成本降低到2美元/kg 以下。
此外,沙特也在积极布局氢能源,沙特拥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也为其太阳能电解水制氢方面提供了天然的优势,护城河有时候就是这么建立的。而我国在电解槽领域的制造成本优势(碱性电解槽成本约1500~2000元/千瓦),或许将能推动我国电解槽 的出口 。
未来我们和沙特在氢能领域的合作,或许是1+1>2最好的体现,比较优势算是玩明白了。
二、电解槽玩家,过得还好吗?
从笔者统计的我国电解水制氢设备出货量来看,去年已经达到了 350MW ,出货量分布的情况来看,出货量较为集中,考克利尔竞立、中船、赛克赛斯氢能位列前三名,出货量超过了60% 。行业的总产能合计约6.5GW ,而今年的情况如何呢?
电解水设备产能
今年,电解槽设备的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高,CR3已经达到了80% 。从数据上看,碱性电解水制氢设备的出货量约776MW,电解槽总出货量在800MW 左右,相较去年已经实现了翻倍。
而从电解水设备的玩家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新能源企业 ,比如隆基绿能、阳光电源等玩家,分别成立了氢能子公司;另一类则是传统玩家 ,在电解水领域已经深耕了多年,有了较为深厚的技术积累,比如前面提到的考克利尔竞立、中船718所。
我们以行业第一的考克利尔竞立为例,其属于合资公司,在碱性电解槽技术方面始终处于领先地位,有一组统计数据,在国内1000Nm³/h以上约75台电解水设备中,他们生产的设备占比超过60% ,这个行业影响力,还是相当恐怖的,预计明年的产能将扩大至1.5GW ,巩固龙头地位。
说完了供给,电解水设备的需求情况呢,据机构预测,2025年国内电解水制氢设备市场需求量将超过2GW ,市场空间有着很大增长空间。
三、2023,氢能何去何从?
2023年的氢能,会相比2022年更上一层楼吗?
笔者觉得这件事大概率会发生,而且有这么几个趋势。一方面,氢能在重卡 上的占比有望提升,从2022年的情况看,重卡的占比快速提升,从其销售地区来看,已经向氢能源较为丰富的地区靠拢。氢能重卡的补贴力度 ,加上其在长距离运输 (点对点)的优势,让重卡在多年后或许成为氢能的归宿之一。
另一方面,电解槽作为核心设备之一,未来的技术方向无疑是大型化 和模块化 、降电耗 的两大路径,最终要达到的目标就是降低绿氢制取成本,接着就是产业规模的提升,实现0-1到1-100的转化。
总的来说,据专业机构预测,我国碱性电解槽投资成本将从2020年的2000元/kw ,降低至2030年的1500元/kw 。
所以,2023,氢风徐来,让我们静待产业链落子花开。
注: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没有买卖就没有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