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走遍中国的长篇游记,每日更新,希望大家喜欢、关注、点赞并转发,谢谢! 华阴市魏长城遗址 华阴市、大荔县、魏长城遗址是战国时期魏国为防御西部强敌秦国,沿境筑城,作为军事屏障,故称魏长城。它从华山北麓起伏蜿蜒迂回150公里,经韩城境内到达黄河边,华阴市的西关一带为保存较为完好的一段。 我参观完西岳庙就赶往市区西部的魏长城遗址,还是老办法,按华阴交通图上标示寻找,到了西关一带连续向路人询问,其中包括两名警察,都说不清楚。后来还是一个老年人的回答让我振奋了精神,他说这魏长城在他儿时还能清晰地看出模样,后大多被破坏了,西关北面高岗上的遗迹还能看出轮廓。我顺着老人的指点来找到魏长城遗址,沧海桑田,古长城尚可辨认,不过是一明显的土堆。遥想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群雄争霸,诸侯割据,修筑多少长城关塞,但什么障碍也没挡住秦统一六国。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顺应民意更有利于社会发展。 华阴市魏长城遗址 大荔县 澄城县 4月22日下午1点去大荔县,县城大小和潼关县差不多,县中心广场一带比较好。下午3点半前往澄城县,这里的古迹有城隍庙神楼和精进寺塔,城隍庙神楼还是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精进寺塔位于县城东街,当地又称精进士塔,平面呈方形,塔身仿木结构,中空,九级38米高,塔顶的铁刹相轮保存较完好,是座具有唐代风格的古塔,据考证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听说精进寺塔已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古塔应能攀登,但并不开放,只能有外面欣赏了。 城隍庙神楼位于县城西街,又称乐楼,重建于明万历十年(1582年)。建筑面积220平方米,坐北朝南,现在建筑基本保存明代风格,由中楼、东楼、西楼并列组成,坐落于高台上。中楼为重檐三滴水歇山顶,楼高两层,底层带回廊。东西楼大小形制相同,为方形重檐歇山十字脊,三座楼均覆盖绿色琉璃瓦。我到达时人家早就下班了,也只能隔墙观望。 大荔县广场 澄城县精进士塔 澄城县城隍庙神楼1 澄城县城隍庙神楼2 合阳县 2008年4月24日早7点出发前往合阳县,路上还是黄土高原的景色,但又不太典型。合阳县城留下记忆的只有广场上的雕塑是诗经中淑女的形象,站在喷水池中间的高台之上,想象着如能喷泉再配上音乐也很动人委婉。 合阳县美女喷泉 司马迁祠 上午10点前往韩城市芝川镇去参观司马迁祠,班车快到芝川时又看到一处魏长城遗址。临近中午到达芝川镇,距离司马迁祠还有2公里,没车咱就走着去,这是我向往已久的景点之一,已经离它近在咫尺,异常兴奋,这点路程自然不在话下。 司马迁(前145-前90年),西汉龙门(今韩城)人,西汉著名的史学家和文学家。他自幼聪明,抱负非凡,大量诵读古代流传下来的历史书,在历史和文学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司马迁从20岁起就游历全国各地,进行大规模的旅行和考察,为日后写作《史记》积累了丰富的原始资料。 公元前104年司马迁继承父志,开始编著《史记》,公元前98年,因李陵投降匈奴,司马迁在汉武帝面前替他辩解了几句,触怒了汉武帝受到宫刑。司马迁受到巨大的打击,内心十分悲痛,但他为实现父亲的遗愿,忍辱负重,坚强地活了下来。夜以继日地发愤著书,历经十四年完成了我国第一部不朽的历史巨著《史记》,被后人称为纪传体史书,称司马迁为"史圣"。鲁迅也盛赞《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祠位于梁山东麓,整座建筑群建造在悬崖峭壁之上,形势壮丽,好似一座古城堡。司马迁祠依山就势,逐级上升,路用大石铺就,祠分为四层高台,高台之间用石级相连,前三台均有建筑物,后一层为司马迁墓。传说是衣冠墓,为元代所建,以青砖砌成圆形,高约三米,周围嵌以八卦花卉砖雕图案,墓顶长有一株千年古柏,似虬龙飞舞。祠内正殿塑有司马迁坐像。方脸,长须飘拂,形态逼真,让人肃然起敬。祠内凭吊题咏的碑石很多,"高山仰止"是世人对司马迁崇高品德的最高赞赏! 韩城市司马迁祠1 韩城市司马迁祠2 韩城市司马迁祠3 韩城市司马迁祠4 韩城市司马迁祠简介 韩城市司马迁祠门票 20元(用停车费代替门票) 历史文化名城韩城市 4月23日参观司马迁祠后又走回到芝川镇,下午乘车前往韩城市。韩城市是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位于陕西东部黄河岸边,西周时为韩侯的封地。我对韩城有一份特别的感情,据传这里就是韩姓家族的发祥地,就像来到多年未回的家,一切都感到那么亲切,一切都想看个究竟,所以很想把韩城逛个遍。 韩城是座古老美丽的城市,位于韩城市北30公里处的黄河龙门,为黄河咽喉,因两岸峭壁夹峙,状如阙门,故称龙门。滔滔的黄河奔流在晋陕峡谷中,冲出龙门,一泻千里。传说龙门为大禹治水所凿,又被称为"禹门"。"龙门春浪"为韩城八景之一,民间还流传着"鲤鱼跃龙门"的神话故事。 韩城市历史人物众多,文物古迹荟萃,有"文史之乡"、"关中文物最韩城"之美誉。韩城市拥有前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六处,司马迁祠是一处,还有大禹庙、党家村、普照寺都在距市区较远的位置,交通不方便。在来陕西前就反复制定计划,以上景观都难以搞定,到达韩城时曾想用一天时间完成上述任务,就向韩城老乡咨询,他们都说不可能,让我陷入矛盾之中,最后还是决定等以后时间充裕了再回家看看。当天下午只游览了韩城市的文庙和城隍庙。 韩城市街景 文庙和城隍庙 文庙和城隍庙都是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韩城老城东部的东学巷,南北相邻,现已辟为韩城市博物馆。 文庙占地1.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335平方米,始建年代不祥,现存建筑为明洪武四年(1371年)在元代旧址上重建而成。文庙是祭祀儒教创始人孔子之所,全国的孔庙规制多有相似,在南北的中轴线上有照壁、棂星门、泮池、戟门、大成殿、尊经阁等。文庙布局严谨,院内古树参天,建筑古朴典雅,这是陕西省保存最完整的文庙建筑群。 城隍庙是古代祭祀城池守护神之所,占地1.5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76平方米。始建于明隆庆五年(1571年),明万历五年(1577年)扩建,后多次重建。该庙坐北朝南,中轴四进院落,是一组具有元、明、清建筑风格的古代建筑群。在我看来城隍庙的建筑金壁辉煌,造型精美华丽,屋面覆盖蓝色琉璃瓦,尤其是顶脊上的饰物有些过于豪华,城隍老爷是本土的地方神仙,求他当保护伞还真得下点功夫,多用点银两。 韩城市文庙1 韩城市文庙2 韩城市城隍庙 白水县 2008年5月5日从铜川市耀州区进入渭南市的最后三个县,白水、蒲城和富平县。这些年白水的苹果种植很有名气,白水苹果创出了名牌。白水县还以文祖仓颉而闻名于世。 传说远古时期,黄帝的史官仓颉(cāng jié)创造了文字,改变了以往结绳记事的笨办法,文字一出,让我们的祖先由蛮荒岁月转向文明生活。在白水县北35公里的史官乡有仓颉墓,在县城内有"汉字圣人"仓颉塑像。仓颉被后人尊为中华文字始祖,但又认为仓颉创造汉字只是传说。听说史官乡的墓碑等有价值的文物多移至西安碑林,能在县城瞻仰这位创造了人类文明的文祖也算达到了目的,史官乡交通不便就免了。 白水县街景 灯饰挺有创意 白水县文祖仓颉高大的塑像 蒲城县 中午从白水县来到蒲城县,蒲城县有的聊。该县有唐睿宗李旦的桥陵,唐玄宗(唐明皇)李隆基的泰陵,还有李旦长子李宪的惠陵,因他让位于李隆基,当地称让冢。这些陵墓尊为皇陵也被盗多次,屡遭破坏。近年来盗墓活动猖獗,陕西古墓破坏严重,对于未开放的汉、唐皇陵我更愿意去博物馆了解。听说蒲城县博物馆就保存着泰陵陪葬墓,宦官高力士的墓碑。我满怀期待地来到蒲城文庙,现为博物馆,但又是闭门谢客,只好在外面观赏文庙的六龙壁,也算有收获。 蒲城县还有个值得怀念的地方-王鼎纪念馆,位于城内达仁巷王鼎家祠,这是个鲜为人知的历史人物。王鼎生于清乾隆三十三年,卒于道光二十年,享年75岁。1842年6月8日他因反对割让香港,签订不平行条约而自缢于圆明园。王鼎以尸谏的方法来反对屈辱卖国的条约,誓死保卫国家领土的浩然正气值得缅怀。遗憾的是我去王鼎纪念馆时正在大兴土木,看来蒲城县也很重视这个伟大的历史人物,王鼎是蒲城县的骄傲。 蒲城县文庙 蒲城县王鼎家祠 富平县街景 渭南市通关文牒 渭南市政府 临渭区:渭南市辖区,人口94万人,面积1221平方千米,1994年设置临渭区。 华阴市:渭南市代管县级市,人口26万人,面积817平方千米,位于渭南市的东部。 华阴因境地处在华山之北而得名。秦置宁秦县,汉高祖八年(前189年)置华阴县,1958年并入渭南县,1961年复设华阴县,1990年设立华阴市。 韩城市:渭南市代管县级市,人口39万人,面积1621平方千米,位于渭南市东北部。 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析置韩城县,唐改称韩原县,五代唐复置韩城县,1983年设立韩城市。 华县:渭南市辖县,人口35万人,面积1127平方千米,位于渭南市的东部。 华县因县治在华山脚下而得名。秦置郑县,北魏置东雍州,西魏改置华州,1913年废州设华县,1958年并入渭南县,1961年复设华县。 潼关县:渭南市辖县,人口16万人,面积526平方千米,位于渭南市的东部。 潼关,东汉末战乱不断,在此据险筑关,以激水潼潼之声称潼关。清雍正四年(1726年)置潼关县,乾隆年间置潼关厅,1913年复置潼关县,1958年并入渭南县,1961年复设潼关县。 大荔县:渭南市辖县,人口71万人,面积1766平方千米,位于渭南市的东北部。 大荔因春秋时为大荔戎国地而得名。西晋武帝时置大荔县,元代并入同州,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复设大荔县。 蒲城县:渭南市辖县,人口76万人,面积1564平方千米,位于渭南市的北部。 蒲城以地处蒲池而得名。西魏废帝二年(553年)置蒲城县,唐改置奉先县,宋复市蒲城县。 澄城县:渭南市辖县,人口40万人,面积1112平方千米,位于渭南市的东北部。 澄城因治所西有澄泉而得名。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年)置澄城县,1958年并入蒲城县,1961年复设澄城县。 白水县:渭南市辖县,人口29万人,面积920平方千米,位于渭南市的北部。 白水因境内白水河而得名。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置白水县,西汉改置衙县,北魏太和二年(478年),复置白水县,1958年并入蒲城县,1961年复设白水县。 合阳县:渭南市辖县,人口45万人,面积1227平方千米,位于渭南市的东北部。 合阳因地处洽(通郃)水之北而得名,秦惠王八年(前330年)设郃阳邑,西汉景帝二年(前155年)置郃阳县,1958年并入韩城县,1961年复设郃阳县,1964年因县名生僻改为合阳县。 富平县:渭南市辖县,人口77万人,面积1233平方千米,位于渭南市的西北部。 富平意为富庶太平,三国魏置富平县,1958年并入铜川市,1961年复设富平县。 下集咸阳市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