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米粒妈 今天米粒妈要给大家按头安利一部B站高分纪录片,它是讲三星堆考古的,在豆瓣拥有9.0的评分,B站评分9.9。 这部纪录片叫《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米粒妈只想说:我看得太过瘾了! 抛开让孩子增长历史知识、开拓视野的目的,米粒妈自己本身就特别喜欢关注三星堆。 因为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实在是太萌了,那种既有神秘色彩,又匠心独运的风格,就让我特别有持续关注的欲望。 古蜀人的突眼头像: 黄金面具: 神树: 太阳轮: 每一件器物都让我深深着迷,因为是三星堆铁粉,我还买过一个盲盒,开出来是这样的: 米粒有段时间也特别迷三星堆,不知道他从哪本书里看到了三星堆青铜面具,嚷嚷着让我带他去了趟国博,在几千年前的"正主"面前,他惊喜到看呆住了。 所以蹲到了三星堆的纪录片,米粒妈当然要疯狂安利啦!这部纪录片是从考古人日常工作的视角来讲三星堆的,刚一推出,就霸占B站纪录片区第一名长达一周多! 看了之后,米粒妈真的实名羡慕这些考古人。他们每天累并快乐着,用毕生的时间置身自己的兴趣,把兴趣变成工作的感觉,真的太有幸福感了。 知识储备和浪漫想象 5集纪录片,每集40多分钟,分别从发掘、修复、保护、研究等维度出发,将三星堆文物,以及考古人真实、生动的日常生活呈现给了大家。 每一个岗位都有负责的考古人员,他们的互相调侃、开玩笑,又齐心协力的样子,真的太让人羡慕了。 除了最经典的人脸面具、神鸟、神树、黄金面具以外,其实三星堆还有大量的神秘文物。光是片中展示的八号坑里有编号的文物,就超过了5000件。 比如这个奇奇怪怪的小龙,嘴里还叼着一把刀,考古人们需要展开丰富的想象,天马行空地去猜想上古时期古蜀人到底是出于什么目的造出这个玩意儿。 还有七号坑里清理出来的网格状青铜器: 上下两层方形网格,中间夹了一块打磨过的玉石,像三明治一样的结构,设计非常精巧。 象牙坑: 金箔坑: 三星堆的研究人员,全都是出身名校的考古专家,肚子里的历史知识储备那就不用说了,称得上一个个人形百科全书。 在咱们非专业人士看上去非常正常的泥土地上,考古人们通过挖掘,肉眼观察土坯层的特点,就能直接判断出那是哪个年代的土层。 从哪到哪是上古时期的,上面哪一层是商周时期、秦汉时期……他们的眼睛都像有自动读解功能一样,直接就能判断出来。 纪录片还会随时跳出知识点,来给大家科普相关的器型、用途,比如在清理方罍[léi] 这件文物时,就贴心的介绍了它的形制、用途和时代: 丰富的知识储备打底,活跃的浪漫想象,就是考古人每天工作的日常。 他们聚在一起思维碰撞,猜想各种挖掘出的文物曾经历过的场景,甚至自己亲身跳进坑里,模拟一场焚火的祭祀仪式。 米粒妈想说,全身心投入的感觉真好。 别看这些考古人的工作是又脏又累的体力活,甚至有点像挖土方的包工头,但他们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活跃的脑洞,会带着孩子了解到很多课本上没有的考古知识。 知识点非常密集,而且不用刻意记忆,看着看着就记住了。没准孩子会从此迷上考古,以后选专业的方向都定了。 强大的思考能力和耐得住寂寞的匠心 因为挖掘出的金箔碎片上有暗红色的物质,祭祀坑的负责人赵昊带领考古团队反复地猜想,这些暗红色物质到底是什么呢? 想来想去,最有可能的就是血迹。这么一开脑洞可就细思极恐了,这祭祀场面的惊悚程度瞬间拉满,有没有可能是活人祭?、 但是象牙坑里又有成千上万的象牙,那这个血迹有没有可能是动物血? 爱看刑侦片的赵昊想出了一个妙计,他找来了鲁米诺试剂,这种试剂是用在现代刑侦上的。在凶杀案中,如果肉眼看不到任何血迹,可以用鲁米诺试剂来使血红蛋白显色。 只要有血迹的铁离子,相应区域的发光氨就会发出幽蓝的光。 但是其实赵昊并没有抱多大希望,因为刑侦案件最多也就是几十年的案件。但他们面对的可是几千年前的"证物"。 但见证奇迹的时刻还真的到来了,当试剂被滴到碎片上面的时候,大家关上灯,真的看到了幽蓝的光。 金箔上的暗红色物质真的是血迹,当一个个猜想被验证,脑洞大开的考古人当时那种兴奋,米粒妈在屏幕前都能感受得到。 这样的脑洞,是需要强大的思考能力来支撑的。天马行空地想象再精彩,还是要用强大的知识储备去一一印证才行。 除了脑力的强大,考古人们还个个都是手艺人。 升降板上,赵昊和小伙伴们正在合力提取青铜大口尊,不过要趴着把一个"扎根"土里几千年的重器从泥土里完整挪出来,光靠臂力是根本不行的。 赵昊灵机一动,想出了"五花大绑"的方法,他用纱布缠好大口尊,慢慢吊出来。好家伙,米粒妈只想说,这绝对赶得上健身房撸铁的强度了。 要知道,给大口尊"五花大绑"是非常需要手艺的,而同样的手艺人,还有修复专家郭汉中。 他是负责文物修复的,碎片到他手里,都能给复原成能够达到展出标准的样子。 比如我们最熟悉的巨型大面具,就是郭老师修复的。 他制作了一个可拆卸的挂耳支架,从大面具出图到修复好展出,只用了8个月时间。 真的是非常壮观了,米粒妈有机会一定要带米粒去一趟三星堆博物馆。 匠人精神不单体现在这些研究人员身上,三星村土生土长的村民曾爷爷,才是真的一辈子在用情怀和热爱完成着自己的使命。 他能徒手修复成百上千件挖掘出来的陶器,就这样年复一年地寂寞着,一个人守护着使命和信仰。虽然看似要非常耐得住寂寞才行,但其实他的内心应该是无比充实的。 该说不说,这曾爷爷长得也太像三星堆面具了吧! 神秘又玄幻的历史兴趣启蒙 考古人极具幸福感的工作热情背后,折射的其实是对悠久瑰丽的华夏文明的向往和探求。 因为三星堆的文物太可爱,古蜀文明又太神秘,所以太多人趋势若骛,想尽自己毕生的努力,用自己毕生的知识来探索三星堆,解开它的谜题。 这部纪录片还可以结合着另一部讲三星堆历史的片《古蜀瑰宝》一起看。 这部是央视出品的,跟《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的角度不同,它更偏重历史脉络的梳理,可以帮助孩子从另一个角度了解三星堆。 它以三星堆考古成果为支点,着重梳理长江中上游地区的史前文明。不仅串起了古蜀文明探源、考古历程,还把三星堆和其他类似时期良渚文化,仰韶文化等之间的脉络进行了梳理和对比。 而且,还将周边华夏多元文明交流(比如蜀人的后裔和附属国)和近来热点的西南丝绸之路做了一番叙述。 如果说《不止考古·我与三星堆》更偏重于科普,那这部《古蜀瑰宝》更偏重于大语文知识积累。 横向、纵向两个方面了解三星堆,看这两部就非常好了。 其实米粒妈特别喜欢三星堆,是因为除了土萌的文物造型以外,三星堆还流传着很多好玩的传说。 比如传说中,古蜀国的第一位首领名叫蚕丛,古书里记载,他有一双奇特的"纵目",眼睛不仅特别大,还双双向前突出,视力非同一般。 回来以后,蚕丛就立刻带领部落跋山涉水,迁徙到了成都平原,在此建国称王。 后来,部落先民感念蚕丛,又希望自己也能拥有一双目力超群的犀利眼睛,就专门按照蚕丛的样子,制作了一副青铜纵目面具,同时也逐渐形成了古蜀人独特的眼睛崇拜。 它造型雄奇,威风凛凛,体积非常庞大,出土的时候需要四五个人才能合力抬起来,可想而知,这根本没法拿来佩戴。 更有可能的情况是,它被当作古蜀王蚕丛的化身,摆在了某个祭坛中央,接受古蜀先民的祭拜。 这个千里眼造型就很有萌感,很多周边我都特别想入手,比如这个书签组合: 古蜀人的另外一项重要信仰,是太阳崇拜。 从上古时代起,先民们就相信,在天的最东边、最中央和最西边,分别有三棵连通天地的神树,名为扶桑、建木和若木。 在最东边的扶桑神树上,又栖息着十只金乌,这十只金乌,就是十个太阳。 每天黎明时分,其中一只金乌会乘六龙车从扶桑起驾,驶往建木,于是太阳东升; 当金乌到达建木时,就到了正午时分; 随后,金乌又从建木驶往若木,太阳西落,白昼由此转入黑夜。 神树与金乌,共同掌控着昼夜更替,这对于必须依靠太阳进行劳作的先民来说,就意味着生命本身。 所以我们就能够理解,为什么从三星堆遗址中会出土如此精美、庞大的青铜神树,以及大量的太阳形器物了。 这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上古神话,指引着我们穿越时空,想方设法地跟千年之外的古蜀人建立链接,看到他们生活过的样子,走过他们曾走的路。 个人简介:@米粒妈频道(欢迎关注),米粒妈,美国海归,海淀家长,当当新书总榜第一名《影响孩子一生的亲子英文书》作者。专注于学习干货、教育经验分享,5-12岁孩子的教育和升学,英文、数学、科学启蒙,以及全世界的新奇好物推荐,欢迎关注!(0~5岁宝妈请关注:@米粒妈爱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