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独秀先生在1915年的自己主编《青年杂志》的发刊词《敬告青年》中这样阐述新青年的标准: 一、人格形态——自主的而非奴隶的 二、社会观念——进步的而非保守的 三、人生态度——进取的而非隐退的 四、民族视野——世界的而非锁国的 五、伦理尺度——实利的而非虚文的 六、常识标准——科学的而非想象的 现在是2022年年末,距离敬告青年的刊发已经过去了107年,我们古老的中国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 的变化。我们已经到了历史上最接近民族复兴的阶段。然而,对比陈先生的提出的新青年的标准。我作为一个年过五十的中年人,却无论如何也高兴不起来。也许是我生活在一个三线小城市的缘故。本来就见识短浅。 可看看周围趋之若鹜的考公年轻人大军,看看已经成功上岸小镇青年在领导面前恭顺的样貌。我不禁想问一句,他们真的是青年吗?他们真的比一百年前的青年们更有青春的力量吗? 或许是性格使然,我从来都不是在座位上使劲鼓掌,热情赞颂英明领导的属下。尽管为此吃过很多亏。 今年是新冠疫情冲击下第三年,我们国家的防疫政策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从严防死守变成了彻底放开。这时候,有一种声音,他们真诚的发文感谢政府。 我呢!还是想说,不要轻言感谢。至少因为现在还远不是说感谢的时候。即将到来的疫情海啸已经在酝酿。 人民的政府需要的是人民的监督。群众的眼睛的雪亮的,既然雪亮,就发挥一下作用,指出哪些工作做的还不够好,还有哪些改进的余地,不要一味说感谢。说的多了,他们会骄傲,会以为自己真的很伟大。 我以为这是常识,常识要科学而非想象。 最后引用美国《军人手册》中的一段话作为结尾: 当面直接赞颂长官或者上级是庸俗的,无论你对上级多么敬佩,当面赞颂都有阿谀奉承之嫌,容易引起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