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0年,明光宗朱常洛驾崩,大臣们匆忙赶去乾清宫哭灵。可到了乾清宫门口,却被一群手持棍棒的太监拦住了。 大臣们料到,大事不好,定有人搞鬼!杨涟愤怒地呵斥太监,拼尽全力好不容易闯进了宫里,可是 皇长子朱由校却不见了。 先皇去世,皇长子就是未来的继承人,这么重要的时刻他怎么能不见了呢?顾命大臣们无心哭灵, 他们知道如果今天找不到朱由校,很可能引发朝局动荡。 正当大臣们急得团团转时,来了个太监叫王安,凑过来悄悄说了两个字:"暖阁。" 原来,朱由校被朱常洛的宠妃李选侍藏在了暖阁。 选侍在后宫中的位份仅仅比宫女高了一个级别, 她怎么会有那么大的胆子挟持皇长子?她又为什么要把皇长子藏起来呢? 明光宗朱常洛的纵容,使李选侍有了资本将长子的抚养权交给李选侍 李选侍在朱常洛还是太子的时候就服侍他,也是他最宠爱的女人。既貌美又会勾引人,正是男人喜欢的类型。 在太子府中,李选侍就 凭借着朱常洛的宠爱横行霸道。 长子朱由校的生母王才人,位份仅次于太子妃郭氏。在郭氏去世后,王才人实际上就是后宫位份最高的人,但却常常要受李选侍的欺负,而敢怒不敢言。 万历四十七年,王才人与李选侍发生冲突,结果被李选侍殴打一顿。而并受宠的王才人经常连太子的面都见不到,无处伸冤,最终抑郁而亡。 而 事后李选侍非但没有受到任何惩罚,万历皇帝反而把失去母亲的朱由校交给了李选侍抚养 ,这就使她更加跋扈张狂。 允许她住进皇后才能住的乾清宫 在朱常洛登基后,国家大事懒得管,没事就待在后宫里与嫔妃厮混,而李选侍又是最得宠的一位。 为了厮混方便, 朱常洛直接让李选侍住进了乾清宫,这也为他死后的"移宫案"埋下了祸根。 乾清宫是只有皇帝和皇后才有资格入住的地方,而李选侍一住进来,便不想再挪出去。同时也加重了她对皇后之位的渴望。 死前特下旨封她为皇贵妃 朱常洛仅当了29天的皇帝。临终前,他下旨召见内阁大臣、六部尚书还有他最信任的杨涟等朝中众臣,宣布了一件令所有人都想不到的事, 要封李选侍为皇贵妃。 大臣们面面相觑,再次对这个皇帝感到失望。在生命的最后不好好考虑一下有关江山社稷的大事,反而还惦记着宠妃的位份。升升级倒也无所谓,竟然一下连跳十几级。 虽然不合规矩,但既然皇上说了,大臣们也不好拒绝。礼部尚书孙如游当即表态,皇上说怎么办就怎么办吧。 可就在这时,李选侍气势汹汹地闯了进来,一把将16岁的朱由校拽了出去,痛骂了他一顿。然后,朱由校怯怯地返回父亲身边,极不情愿地说: "要封皇后!" 看来,奄奄一息的朱常洛之所以急着提出要封她为皇贵妃,是受到了她的胁迫。一个软弱又命不久矣的皇帝,就被她轻而易举地控制住了。 此时,孙如游一看皇帝顶不住了,赶紧说:"皇上要封皇贵妃,臣这就去办。"朱常洛也同意说:"好,快去办吧。" 朱常洛认为,即便是大臣们不同意封她为皇后,但能保住皇贵妃的身份,再加上拥有新皇帝的抚养权,这些已足够李选侍后半生过得舒服,但她根本不满足这些。 虽然她失去了做皇后的机会, 但她的手里还有第二张王牌,皇长子朱由校 。这个从小被她调教得乖巧听话的儿子,她希望能逼迫朱由校封她个垂帘听政的太后当当。 李选侍试图临朝称制,顾命大臣亲自抬轿抢走朱由校 16岁的朱由校虽然不算小了,但在继母李选侍的调教下, 性格懦弱,文化水平不高 ,没什么反抗能力。 大臣们跟随王安来到暖阁,但在门外大喊大叫了半天,也没什么用,毕竟李选侍不开门,大臣们也不能硬闯进去抢人。 但王安能进去,他先来软的,开始好言相劝: "如今情况特殊,你怎么也得让皇长子出面安排先皇的丧事,安抚大臣们的情绪,忙完再回来嘛。" 李选侍想想也是,就把朱由校放了出来。 王安一把抓过朱由校,可能是情绪激动了些,引起了李选侍的警觉。她突然又一把拽住朱由校,王安虽是太监但力气肯定比女人大,他拼命扯过朱由校就往门外跑。 大臣们看到朱由校,先是承认了他的身份,匆忙跪地,齐呼:"万岁!"紧接着一咕噜爬起来,拉过朱由校来不及喘气就开始跑。 但刚跑出乾清宫,就听到后面李选侍扯开嗓门喊着朱由校:"给我回来!"这一声叫,把大臣们的魂都吓掉了。 他们匆忙把朱由校塞进乾清宫外的轿子里,也 来不及等车夫了,四位顾命大臣抬起轿子就跑。 他们是谁呢? 吏部尚书周嘉谟,给事中杨涟,内阁大学士刘一璟,英国公张维贤。 四个人当中 最年轻的是杨涟48岁, 就是这样 年迈的四位国之重臣,亲自抬轿,不要命地奔跑。 这在整个历史上也是空前绝后的。 但他们老胳膊老腿的还是被年轻的太监追上了。 拦住他们的正是太监魏忠贤,他竟然大声呵斥这帮大臣们:"你们想把皇长子带到哪去?他年幼怕见生人。"说着就要伸手去拉朱由校。 可怜的朱由校,竟然差点被吓哭了,浑身打哆嗦。 满头大汗的杨涟对着朱由校说: "天下人都是你的臣子,你害怕什么?" 这一句话,震摄住了太监们,他们似乎才醒悟过来,这个人可马上就是皇上了啊,无奈只能乖乖让路。 从乾清宫到文华殿,路程不远,有1.4公里,却是 惊心动魄,历尽千辛万苦。 为防有变,他们大气还没来得及喘的就簇拥着, 把朱由校驾到了皇帝的宝座上, 接受了朝臣们的朝拜,成为了新皇帝,史称明熹宗。 这一步很关键,虽然还没有正式登基,但他的身份已从皇长子变成了皇帝。 李选侍依然不甘心试图赖在乾清宫,但杨涟这帮大臣们是不会同意的,他们认为 李选侍没有资格留在乾清宫。 一方面原因是, 李选侍并未尽到抚养朱由校的责任 ,朱由校的童年过得十分凄惨,终日被李选侍打骂得哭哭啼啼的。而且李选侍故意让朱由校荒废学业,等他登基后自己可以独掌大权。 另一方面, 李选侍不是皇后 ,朱常洛再窝囊临终前也没同意封她为皇后,所以乾清宫不可能让她住。 还有一方面,这帮大臣们 曾亲眼目睹李选侍是如何当众责骂朱由校 ,逼迫他去给自己要皇后之位,这样的人大臣们不可能给她把持朝政的机会。 可问题是,怎么能才把她请出乾清宫呢? "移宫案"爆发,李选侍败下阵来,可大臣们却输得很惨 新皇即将登基,可李选侍依然赖在乾清宫。大臣们不好跟后妃动硬的,皇帝又年幼性格软弱,只能智取,让她自己乖乖搬出去。 第一步侮辱 ,由左光斗上了一封堪称恶毒无比的奏疏,说朱由校已满16岁,一个正值冲动的青春期,你一个继母和他住在一起是不合适的。最恶毒的是最后一句,难不成你还想效仿武则天不成啊? 事实上,这样的一封奏疏已经把李选侍气到七窍生烟了。 第二步恐吓 ,杨涟很不客气地告诉李选侍,如果立刻搬出乾清宫,该有的封号还能给她,否则若让皇帝赶出去可就什么都没有了。 李选侍绝望了,但仍然一动不动。 第三步逼迫, 杨涟凭着三寸不烂之舌,游说所有的大臣们一起来到宫门口,高声喊出了执着而响亮的宣言: "今日,除非你杀掉我,若不移宫,宁死不去!" 杨涟坚定执着的态度,使得李选侍彻底崩溃, 她终于灰溜溜地退出了乾清宫。 光宗崩,李选侍犹居乾清宫,欲与熹宗同居,邀封后,垂帘称制;而杨、左等以选侍素无德,又非生母、嫡母与养母,恐有武氏之祸,必欲令选侍出乾清宫,不与熹宗同居,竖议甚正,未免稍激,遂为群小所忌,而祸自此始矣。" 而就在她搬出她乾清宫的那一刻,从她的贴身太监身上掉出一个大金宝,朱由校借此机会免了李选侍的皇贵妃之位。 至此,朱由校才彻底摆脱了李选侍的控制,成为了一名真正的皇帝。 而杨涟在这短短的十几天里,头发都一片花白了。 "涟须发尽白,帝亦数称忠臣" 然而,按下葫芦浮起瓢。 李选侍倒了,但她的太监魏忠贤却起来了。 朱由校能顺利登基,东林党大臣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很快他发现,自己的皇权落榜了,他什么都得听这帮大臣的。 没有哪个皇帝喜欢这样被人管着,于是一个会拍马屁的魏忠贤引起了皇帝的注意。 皇帝为了制衡东林党的官员们,扶持魏忠贤。奏章让他看,自己则醉心于干木匠活,以至于后来人们" 只知有忠贤,而不知有皇上。" 魏忠贤被称为 "九千岁" 一时之间权倾朝野,地位仅次于皇帝。 李选侍也靠着巴结魏忠贤,稳稳当当地在后宫过着滋润的日子。在魏忠贤的一番操作下, 朱由校也忘记了李选侍的杀母之仇,竟封她为康妃。 有了魏忠贤,朱由校打击东林党的目的算是达到了,东林党很快就纷纷败在了魏忠贤的手下。只是朱由校还不知道,他玩得实在是过火了。 这个魏忠贤可是心肠歹毒,无恶不作的人。 正直的杨涟一生忠心为国,他不能忍受这样的恶人在朝中作乱,便写了一份奏章弹劾魏忠贤的 二十四大罪:干预朝政、架空皇帝、残害忠良、排除异己、扼杀皇子、逼死妃子、指使太监残害百姓...... 这样的一份奏章,要是让皇上看到了,哪一条也够他死一百回的了。只是,皇帝的奏章一直都是魏忠贤看的,根本就到不了皇帝的手中。 据史书记载,魏忠贤看到奏章后是面无人色,双手颤抖,半天沉默不语。他非常害怕杨涟这个人,因为 他是一个做起事来和执着的人,不达目的绝不罢休。 于是,一场除掉杨涟的阴谋马上就上演了。 魏忠贤要想找杨涟的过失发难实在是太难了,他一生清廉,颇受百姓爱戴拥护,几乎没有任何私德缺陷。 涟素贫,产入官不及千金。征赃令急,乡人竞出赀助之,下至卖菜佣亦为输助。——《明史.杨涟传》 没有,那就制造。杨涟正直好在朝堂上打抱不平,魏贤忠正是抓住了这一点,诬陷杨涟贪污受贿,拿了别人的钱才帮忙说好话的。 在审讯中使用酷刑,杨涟的下颌被许显纯打得脱落,牙齿也被打掉,还用上了钢刷,史料上说: "皮肉碎裂如丝。" 但即便是这样他也始终不肯认罪,最后许显纯使用了暗杀。 先是用装满沙土的布袋压在他的身上,但坚强的杨涟没有死;用铜锤砸断了他所有的肋骨,依然没有死;用铁钉钉入了杨涟的耳朵里,还是没有死。 最后许显纯用一根更长的铁钉直接钉进了杨涟的头顶,这一次再也没有发生奇迹,一生为国忠心耿耿的杨涟就这样被迫害致死。 许显纯密承珰意,异刑酷拷,肉绽骨裂,坐赃二万,五日一比,髓血飞溅,死而复苏。许显纯竟将头面乱打,齿颊尽脱,钢针作刷,遍体扫门都丝。公骂不绝口。复以铜锤击胸,胁骨寸断,仍加铁钉贯顶,立刻致死。 杨涟这一生,生尽忠,死壮烈,仁义一生。只可惜遇到了昏庸的皇帝,导致惨死的地步。 而反观李选侍坏事做尽,最后居然活到了康熙十三年 ,享年80多岁,寿终正寝。 正是皇帝的窝囊昏庸,是非不分,黑白颠倒,让忠臣惨死,让小人横行霸道,才最终把朝堂搞得乌烟瘴气,从而加速了明王朝的灭亡。 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