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栗子 爸妈研究所(ID:mama_cn)原创首发 前段时间,河北廊坊一位宝妈遇见了让她哭笑不得的事。 那天,她带着15月龄的儿子下楼遛弯,小区的一些大妈看见她竟然给儿子穿粉色的卫衣惊讶极了,七嘴八舌地评论,说什么 "怎么给儿子穿粉色衣服"、"男孩怎么可以穿粉色" 。 无端端被一群陌生人如此指责,这位宝妈既委屈又不忿。 她觉得没必要给颜色贴上性别标签,孩子将来性格养成、认知塑造都是建立在家庭氛围和家长教育中的,和给孩子穿什么颜色的衣服 实在是没有且不该有什么关系 。 更何况,让孩子对颜色有刻板印象的,不正是这些来自于身边的风言风语吗? 作为男孩子的妈,小编绝对感同身受。 我们的孩子,正处于好奇的年级,却又不得不面对着越来越多的"标准"。 殊不知,当他们稀奇古怪的念头对上社会的所谓"标准"时,我们的态度决定了孩子未来的心态。 01
孩子总会提出奇奇怪怪的要求,粉红色衣服算什么,还记得上年曾经轰动全网、穿裙子上学的男孩子吗? 一切都源于他的一个古怪的想法: 明天想要穿裙子上学! 作为男孩的爸妈倒是支持孩子的自由意志,晚上就带儿子去买裙子。 试穿的过程很开心,孩子甚至自己去结账。 可是父母的心里总有忐忑。结账回家的路上他们就和儿子说: 你确定要穿着裙子去学校吗? 他非常肯定。 他们又对儿子说: 你可能会面对很多嘲笑和奇怪的眼光哦。 儿子表示无所谓啊! 任他们如何给孩子做好心理建设,就在踏进校门的那一刻开始,孩子就在接受不同的审视了。 走进校门,门口的保安叔叔,先是正常的挥挥手,但突然晃动着脑袋大呼:这……这不对吧!这不对吧!唉!这不对吧!! 门口的德育校长看了半天愣住了,旁边的男老师指着说:这……这好像是裙子吧…… 下午3点半,接儿子放学,很多同学都和自己爸妈说,你看!**穿了一条裙子! 班主任训斥道:穿什么不管,但不能奇装异服!以后别穿裙子! 最让孩子伤心的其实是下午的道德与法制课,老师用了整整一节课的时间开始批评他穿裙子的行为,是一位50多岁的女老师,孩子回家后模仿道: "老师说,男孩就要有个男孩的样子,怎么能穿裙子。" 这些评论不禁让孩子感到挫折,他最后伤心地说道:"我最伤心的是我觉得老师说的是对的,我觉得自己做了一件错误的事情!特别伤心!这是伤心的最根本原因!" 对于这样的情景,作为孩子的父母,他们只感到对于教育的失望。 什么时候一条裙子,足以否定一个孩子了呢? 比起赞成,在我们耳边充斥得更多的依旧是反对的声音。 但即使争论纷纷,在这些喧嚣声中参杂了一些让我们欣慰的包容的声音: ◆ 在孩子与老师争论的过程中,有几位女生举手反对,认为"男孩也有穿裙子的自由,女生也可以做一些男生做的事情。" ◆ 孩子的爸爸发了朋友圈后,获得了许多人对孩子的鼓励: "我和老婆都把自己的手机打开,把我们朋友圈下叔叔阿姨的留言挨个读给他听,给他看,当他听到100多个叔叔阿姨都在鼓励、支持他的时候,他开心地吃起了水果,还有人夸奖他的眼光不错,裙子很漂亮!" 在我们的评论区中,除了反对的声音,有更多读者们的有感而发、从这件事衍生出来的理解的声音。 下滑看更多评论,即使小编重看都觉得受益匪浅 教育真的需要更多的包容 这个例子引起争论的背后,我们又欢又悲。 欢的是尊重自由的声音渐长,社会的包容性更大; 悲的是我们的孩子,在探寻自我的路上,依旧要以小小的身躯,去挑战社会上此起彼伏的固有印象。 02
(脱口秀大会王勉吐槽男子气概) 还记得之前脱口秀大会上,王勉吐槽"男子气概"的那一番炸场的话吗? 社会上总是充斥着一套不成文的"男子气概"的标准。 男子汉大丈夫顶天立地,打碎牙往肚子里咽 男儿膝下有黄金 男儿有泪不轻弹 然而,根据美国心理学协会,男性可能会因为自我感知未能达到男性期望或受到感情压抑而产生攻击性。 比如上面提到:"男子汉大丈夫顶天立地,打碎牙往肚子里咽,男儿膝下有黄金。"等等,这些我们常常听到鼓励儿子们话, 往往却是把孩子逼出了"有害男子气概"的缘由之一。 × "有害的男子气概"指的是"一系列拖累社会的男性特征"。 "有害的男子气概"有 霸主意识、贬低女性、过分自主、抑制感情 几大特征。 "有害的男子气概"的害处可分为两方面:对于厌女、恐同、暴力展现出的从众行为对于社会中的他人不利,而 过度自主、抑制感情则容易造成男性本身出现抑郁、压力、物质滥用等心理问题。 除此之外,"有毒男子气概"为儿子们灌输的"责任"意识,也使得他们要被迫去承受很多家庭社会压力,比如男人要强大,要成功,要买车买房。 与此相对的是,美国心理学家对2000多名儿童的调查结果发现,过于男性化的男孩和过于女性化的女孩,其智力、体力乃至智商、情商的发展都相对较低。 相反,那些兼有温柔、细致等气质的男孩,和兼有刚强、勇敢等气质的女孩却大多智力、体力和性格发展更全面,成年后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里更具优势。 "在一个男孩与女孩真正享有平等机会的社会里,关键不是男孩是否应该更阳刚,或者女孩应该更温柔; 而是,无论男孩女孩,是否从他们的父母、家庭、学校和社群中得到他们所需要的。" 03
当面对孩子提出的特别的要求时,除了不反对,其实父母还能做得更多! 之前看到一个小男孩说要穿艾莎公主的裙子去看电影时,爸爸的脸色凝重了一刻,没想到下一刻,他就穿上了同样的公主裙陪着"小公主"出门去了。 又或者为了圆4岁儿子的一场公主梦,爸爸陪着一起穿裙子,变身艾莎公主跳起了"let it go"! 对于大人而言,也许当下心里面会百感交集,生怕孩子从此变"娘娘腔""异装癖".....但父母的否定往往比孩子的想法复杂得多。 一朝被父母否定一次,将来一辈子都会否定自己,更别说拥有坚强的心智去对抗社会的不认同或者流言蜚语。 很多时候,孩子只需要一次来自于父母的接纳,便足够面对外界的千军万马。 之前看过一个视频很感人。 一个男孩说要穿高跟鞋上学,爸爸虽然忧心忡忡,却没有选择阻止他,他做了三步,在孩子的心里建立起了城墙。 中国日报双语新闻,赞2799 1确认 向孩子确认他的心意,同时也是给自己的一个心里缓冲期。 2后果提示 让孩子对可能要面对的事情有概念, 不天真地掩饰现实,把选择权归还给孩子 。 3给予孩子第二个选择的机会 给孩子放一双鞋子在书包,是给予孩子一个第二次选择的机会,也是一个给孩子"有退路"的安全感。 视频的最后,当孩子放学回来时,抑制不住的笑容洋溢的快乐溢出画面。 父子间的两个对话让人不禁泪目: 爸爸:今天怎么样了?我看见你还穿着这双鞋子,有人说什么了吗? 儿子:没有。 爸爸:那些男孩子没有说’哇,好酷的鞋子‘或者’你怎么穿女生的鞋子‘之类的吗? 儿子:他们说’哇,好酷的鞋子。‘ 爸爸:那你怎么回的? 儿子:谢谢你。 爸爸和儿子会心一笑。 我们常常放在嘴边的包容与接纳,其实很简单: 少点否定,多点接受,学会欣赏。 这孩子很幸运地遇上了一个愿意接纳他想法的爸爸,更幸运的是,遇上一群能够欣赏他的独一无二的老师与同学。 04
都说孩子是一张白纸: 他们既没有那么多的固有思维,能够提出不受限制的任何假设; 他们也没有那么复杂的想法,喜欢与讨厌全都直接说出。 因此,在孩子提出出乎意料的想法时,父母不需要急着去否定。 那个第一时间在你脑海浮现出来的想法并不等于是孩子内心的真实想法。 孩子的"出格",变相地教会了我们"放下成见"。 当我们去用怎样的标准去评判他人的时候,我们也在用同样的标准在审视自己。 比如当我们觉得一位"穿着暴露"的女性是"下贱"的"不知羞耻"的,我们在穿衣时也会有所顾虑,担心会不会因"穿着暴露"而被别人评判"不知羞耻"; 当我们认为一位爱好女装的男性是"娘炮"是"变态"时,我们可能会刻意去做一些充满"男性气质"的事情,以证明自己有"阳刚之气"。 希望每个人都能试着放下刻板印象,以空杯心态对待孩子的奇思妙想。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要允许自己与众不同,接纳别人与众不同。 当我们不再去用特定标准评判他人的时候,我们内心对于自己的束缚也就自然而然的解开了。 这也许不仅仅是给孩子的一个强大的心理后盾,更是对自己的一种解脱。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