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工作节奏日益加快、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工作竞争和合作性凸显。 现代社会对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的单一性别角色模式逐步受到冲击,工作上果断大胆、负责认真,生活中善良真诚、温暖细致的多元人格更加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和适应社会的发展。 因此,美国心理学家贝姆提出了双性化人格理论,该理论不同于将男性和女性划分为两个对立维度的传统性别角色理论,而是将性别划分为四种性度: 女性化、男性化、双性化和未分化,且贝姆强调性别高度分化者必然会排斥同性别个体身上表现出异性的特征和行为,而双性化个体则会进行自我调节且不会一味表现出社会赞许的行为。 此外,据国内外大量研究显示,双性化个体在学业、心理健康、情绪调节、社会适应性等方面都更具有优势,更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研究表明"双性化教育"与性别角色教育之间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儿童时期是性别角色认知发展和成长的关键时期,伴随着他们的成长和发展,他们逐渐学习到社会期望对男性、女性角色的行为要求,并学会利用这些信息来指导和控制他们的行为。 但目前儿童性别角色教育还存在以下问题:儿童由于年龄较小、身心发展还未完全,他们的性别角色认知受到学校、家庭及社会的影响,形成对游戏活动、角色扮演、学业、家庭分工、职业选择等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 这在很大程度上使儿童的主体意识受到限制,并可能会使儿童学业受到影响以及导致攻击行为的出现,不利于儿童的全面成长。 通过深入观察、与儿童及专业社工、志愿者的交流了解到儿童的性别角色认知状况,发现儿童性别角色认知问题还导致了一些不良行为的出现,主要表现为: 其一,一些儿童会嘲笑哭泣、踢毽子、做手工的男孩子为"娘娘腔",嘲笑大大咧咧、玩机械玩具的女孩子为"假小子"。 其二,部分儿童认为男生比女生更擅长数学等理工科目,女生比男生更擅长语文等文科科目,从而对弱势科目产生排斥心理。 其三,男孩子被鼓励逐渐形成"果断、独立、大胆"等男性品质,却对压抑自己内在情绪形成的粗心、缺乏同情心等不良心理品质毫不在意。 同样女生被鼓励形成温柔、安静、乖巧等女性品质,而体现出的果断、大胆等言行却被指责和限制。 这些都体现了儿童性别角色认知存在明显的刻板印象,长此以往这将对儿童形成平等的性别角色认知、拥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以及自身的全面性发展极为不利。 而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不同于传统的性别角色教育,其优势在于通过帮助儿童在了解两性差异,实现正确的性别认同,打破传统的性别角色刻板化认知,树立性别平等意识基础上,融合两性优良特质,使儿童既具有男女之个性,又有男女之共性。 因此,根据儿童在性别角色认知上受到传统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表现,以双性化人格理论为研究基础,通过开展主题为"成为更好的自己"的小组服务来帮助儿童增强两性差异认知,实现正确的自我性别认同的基础上。 识别并打破儿童潜移默化形成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并进一步发展多元性别角色特质,逐步提升性别角色双性化的认知,从而实现儿童更全面的发展。 以双性化教育为研究视角,以W社区儿童之家8名儿童为服务对象,开展"成为更好的自己"的成长小组服务去探究双性化教育视角下儿童性别角色认知力提升的效果。 经研究发现: 小学阶段儿童性别角色认知存在性别角色差异认知不足、刻板化认知严重、双性化认知缺失的问题 通过观察、量表测量以及访谈发现,小学阶段儿童的性别角色认知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性别角色差异认知不足、性别角色刻板化认知严重、性别角色双性化认知缺失。 第一,儿童性别角色差异认知不足主要体现为对男、女两性的生理、心理差异了解不全面,从而出现崇拜异性,不认可自身生理性别的现象,这将不利于儿童实现正确的性别认同。 第二,小学阶段儿童的性别角色刻板化认知较为严重,主要体现在男女品质、活动偏好、家庭分工、学业、职业选择等层面,并且性别角色刻板认知会导致不良行为的产生。 第三,儿童缺乏性别角色双性化认知,儿童会将男、女两性的优良品质和缺陷固化,比如认为男生应该是独立的、果断的、大胆的;女生应该是温柔的、细腻的、有爱心的,这将不利于儿童今后更为健康而全面的发展。 双性化教育有助于儿童融合两性优势,对提升儿童性别角色认知力具有积极意义 双性化教育不同于传统的单一性别角色教育,传统的单一性别角色教育将男、女两性的性格特征、价值观念、分工等固化,让两性朝着男性化或女性化的方向发展,易形成性别角色刻板认知,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而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弥补了这一缺陷,它能够帮助儿童了解两性的优势及缺陷,并帮助儿童发展自身性别优势的同时学习异性优良品质,取长补短,实现两性优良特质的完美融合,提升儿童的性别角色认知力。 研究以双性化教育为研究视角,设计了层层递进的四阶段服务,在帮助儿童形成了正确的自我认同、突破性别角色刻板印象的基础上,挖掘自身优、缺点,学会欣赏和学习他人的优良品质,逐步实现两性优良品质的融合,提升性别角色双性化认知。 关于儿童性别角色认知问题的研究是一个漫长且复杂的过程,本研究以双性化教育为研究视角,以成长小组的社工服务方式介入服务对象是一种探索,事实证明小组服务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讨论和反思。 双性化性别角色认知教育应注意"因性施教",以性别角色差异认知、性别角色认同为基础,避免性别角色错位状况的出现 双性化性别角色认知教育强调的是识别传统的性别角色刻板印象,增强对自身和他人性格特质的了解,从而实现男女优秀特质的融合。在小组工作的介入过程中,社工需要注意的是要避免儿童性别角色错位状况的出现。 性别角色错位指的是个体对自身的社会性别认知、行为与自身的生理性别相反,比如男生女生化现象,其形成因素包括生理特征异常、心理因素、家庭教养、社会环境等。 社工在开展服务过程中,需要注意"因性施教",因性施教是立足于男女的生理性别,强调对自身原有性别所持有的优势进行发展,培养既有的长处和兴趣。 并针对两性在智力与非智力等方面的劣势进行补短,学习异性优势,克服自身弱势,避免出现"男生女生化"、"女生男生化"、"非男非女"的情形。 因此,在实务过程中,首先应以增强儿童对两性性别角色的差异认知,形成正确的自我认同为基础,再帮助儿童巩固自身优良特质,欣赏并发展异性良好特质,提升性别角色双性化认知,从而获得全面发展。 双性化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且依托于生物因素、个体认知、家庭、学校、同辈群体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 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流行趋势,因为传统的性别角色教育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男女的要求,比如现代社会中的职业对男女性别要求不再那么明确,且现代社会需要的是既果断又细致、既独立又温柔的全面发展的个体。 因此,双性化性别角色认知教育势在必行。但双性化性别角色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且依托于生物因素、个体认知、家庭、学校、同辈群体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 小组服务效果的可持续性存在限制 在小组活动期间,服务对象的性别角色认知力有所提升,比如:服务对象改变了攻击他人,嘲笑他人为"娘娘腔"、"假小子"等行为;服务对象开始逐渐改变自身的性别角色刻板化认知,学会尊重和欣赏他人。 且通过量表及访谈进行结果评估,相关数据同样表明服务对象的性别角色刻板化认知减弱,性别角色双性化认知有所提升,小组活动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是伴随小组工作的结束,服务对象是否能够维持服务效果,朝着积极的方面发展,结果有待考证。且社工对于小组服务的可持续性评估存在现实性条件限制,小组成员在小组结束后遇到新的问题社工也无法及时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