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抗新冠的过程中,血氧检测十分必要。"消息一出,立即引爆血氧市场。 于是,人们开始关注血氧饱和度指标,并开始抢购血氧仪进行日常监测,但由于血氧仪的市场体量都比较小,面对如今庞大的需求量是无法满足的,所以有人另辟蹊径,选择通过App和小程序监测血氧,但专家认为不太可信,于是很多消费者便入手带有血氧监测功能的智能手表/手环作为平替,让智能手表火了一把! 那么问题来了,血氧饱和度是什么?血氧监测原理是怎么一回事?智能手表是否能代替专业的血氧仪吗?它们的健康监测功能靠谱吗?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一、血氧饱和度有多重要? 血氧饱和度(SaO2)是血液中被氧结合的氧合血红蛋白(HbO2)的容量占全部可结合的血红蛋白(Hb,hemoglobin)容量的百分比,即血液中血氧的浓度,它不仅是呼吸循环的重要生理参数,也是人体机能正常运作的重要指标,通常情况下人体中的含氧量越高,新陈代谢就越好。 血氧就是血液中的氧气,血氧饱和度是重要的生命体征之一,可以反映机体供氧状况,它能够反映我们全身的脏器是否处于低氧状态。比如,脑缺氧会导致意识不清;心脏缺氧会导致心绞痛;肝脏缺氧会导致代谢功能的下降…… 我们为什么要重视血氧饱和度呢? 因为新冠肺炎防疫期间,脉博、血氧饱和度和测体温,是临床判断新型肺炎病情的直接指标,检测血氧饱和度的目的是为了观察身体有没有存在缺氧的情况,血氧饱和度95%以上为正常,如下降至95%以下则提示存在低氧情况,如有胸闷、气促、呼吸困难等不适,或者血氧饱和度低于93%,应及时到医院诊治,小于90%为低氧血症;小于80%为重度低氧血症,此时将对身体造成严重伤害,严重可致命。 二、血氧测量原理是什么? 其实无论是医疗级血氧仪还是智能手表,监测到的血氧饱和度都是"算"出来的,通过发射红外线等光线,设备上的光电二极管可测量到被结合了氧分子的血红蛋白反射回来的光线量,当血液中的脱氧血红蛋白与进入人体的氧气结合,会形成氧合血红蛋白。两者对红外光和红光的吸收比率不同,氧合血红蛋白吸收较少红光、较多红外光;脱氧血红蛋白吸收较多红光、较少红外光,再结合算法计算出血液颜色,再判断出对应的血氧水平。 血氧仪和具备血氧检测功能的智能手表、手环都利用了这一特性,但工作原理又有所不同。常见的指夹式血氧仪一般会在设备上方配备一个发出红光的LED,以及一个发出肉眼看不见的红外光的LED,不同波长的光穿过手指后,仪器下面的光电传感器负责接收,然后再计算得出血氧饱和度。 而智能手表等可穿戴智能设备一般佩戴在用户的手腕上,手腕处的组织结构复杂、骨头粗厚,光线难以穿透,所以没法用血氧仪的"透射式",而是通过光照到手腕后的发射信号来计算,属于"反射式",虽然比起专业医疗设备,血氧手表等智能穿戴设备在数据准确度上略有逊色,但智能手表胜在"动态追踪"、"实时反馈"。 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无论是使用血氧仪还是可穿戴智能设备,进行血氧测量时一定要注意正确的方式方法,这样得到的结果才具有参考意义。 三、智能手表取代不了专业血氧仪 手表手环在具体检测时,手表手环可能会存在诸多干扰因素,有专家表示,指尖血氧仪的检测接触部位是半透明的指甲。而手表、手环的检测部位是手腕,此处皮肤更厚,在透光性上更弱,血红蛋白含量也更低。表带松紧、手臂毛发浓密程度、纹身、伤疤等也有可能影响光线,最终影响检测数据的准确性。此外,每个智能设备的厂商算法不同,得到的结果也可能存在差异。 因此,在算法还未突破的情况下,智能手表的监测精度,理论上没有测量指尖的医疗血氧仪高,和血氧仪这样专业的医疗器械相比一定是有差距的。但相较医用监测仪器,可穿戴智能设备具有便捷性的特点,能实现体温、心率、血氧等多维度生理指标的综合测量。 研究表明,在发现病情恶化方面,连续监测优于间歇监测,在居家健康监测中,使用以智能手表为代表的可穿戴智能设备可以在较长时间内连续测量,与平时的基线情况进行对比,早期及时识别异常症状。以智能手表为例,可以实现血氧、心率等生理指标的连续检测,并在血氧值较低、心率异常等情况下进行异常提示。微克科技强调的一点是:可穿戴智能设备健康监测的意义在于提醒身体变化,出现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 四、需要进行血氧检测重点人群 张文宏医生提醒人们应警惕高龄老人的"沉默性缺氧",其解释称,有的老年病人送医时为时已晚,是因为他们对缺氧反应迟钝,甚至完全感觉不到胸闷、呼吸困难等,这种现象可以称为"沉默性缺氧"。 "沉默型缺氧"患者与普通新冠患者不同,该类患者上呼吸道症状不严重,发热不明显,甚至低体温,病毒载量持续阳性,转阴慢,且"沉默性缺氧"多出现于健身人士、孕妇、老年人等群体,下面这几类人群家中可以常备血氧仪。 1、新冠肺炎病毒感染者 (包括无症状感染者) 需自测需氧饱和度 2、新冠肺炎患者康复期,评估肺功能恢复情况 3、有慢阻肺、慢性肺炎、哮喘、尘肺等呼吸系统疾病者,会影响肺通气、换气功能,容易导致缺氧 4、有高血压、心脑脑血管疾病患者,正常血管功能及血液流通受影响,容易出现缺氧 5、晚上打鼾人群,尤其是肥胖、吸烟饮酒、中老年等人群,会因夜间反复呼吸暂停而出现低氧 6、孕妈,尤其怀孕中晚期,容易脐绕颈等导致缺氧症状,对胎儿影响较大 7、经常运动者,高强度的体能锻炼会在短时间内增加机体的耗氧量,出现短暂的缺氧如合并慢病或者亚健康状态,会加重缺氧状态 8、每天高强度工作超过10小时人群,尤其高强度脑力活动,会增加大脑的耗氧量,导致氧气供氧不足 以上人群,都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缺氧,需要定期监测血氧饱和度,了解机体健康状况,以便及时调整状态或者进行家庭氧疗,必要时及时就医治疗,规避因长期缺氧而引发相关疾病或者带来突发危险 写在最后,血氧仪抢购潮的出现显然是不理性的,现在奥密克戎变种并不可怕,但被放大的恐慌却让很多人如临大敌,重视但不恐慌,这才是我们对待"新冠感染"的正确心态。相较于重视血氧,更要观察自己的各项体征,如果出现与此前不同的症状,需要引起重视并及时就医,你我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