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症状多数在出生后18个月时已有广泛表现,孤独症儿童的社会性行为早在1周岁时即与正常儿童存在差别,在"是否注视别人的脸、意向性指点、对名字的反应和意向性表达"等方面尤为突出 。 若有抚育经验或有正常对比以及敏锐的洞察力,多数家人在儿童18个月时就能察觉其异常;家人对孤独症相关信息的了解、母亲的文化程度以及与孩子的亲密接触都与及早正确就诊密切相关。 很多孤独症早期症状被误解为乖孩子好带的表现,如安静,独立,无要求等。实际上多数家长在18个月左右在妇幼保健中或抚养过程中已能较确切地发现患儿的某些发育异常,但因身体发育良好以及孤独症相关医学知识的缺乏往往让他们采取等等看的态度,以为"贵人语迟",耽误了尽早就诊时机。 最早开始接受训练的病例,家人具备孤独症的知识,称早在患儿6个月时已观察到孩子的眼神接触差,"看两秒就闪开",对周围的人和生物似乎缺乏兴趣,不会主动要求,没有咿呀学语,也没有婴幼儿常见的肢体语言交流,当父母试图抱他的时候,没有明显的眼神期待和伸出胳膊等的动作配合。这种交会性注意缺乏,其实是孩子与周围的人不能共享信息,通常分为要求性注意(孩子想要得到某件东西、想要达到某种目的)缺乏和表白性注意(对事物的简单评价,交流对外部事物的感受)缺乏。 孩子出现重复刻板性活动,语言和言语发育明显落后于同龄人;对环境的细微改变非常敏感,并因此烦躁不安;具有某种特别偏执的兴趣,比如某个从不离手的玩具;喜欢机械地拍手、摇摆身体、旋转;对声音、气味、味觉、视觉、感觉的反应与他人不同等。 另外在10-24个月出现发育方面的倒退或停滞, 包括语言、 咿呀学语、手势或社交技巧方面的倒退,如会叫"妈妈"后却完全不再使用语言或不再会用手说"再见"等肢体社交语言,也是一个需高度重视的孤独症的早期症状。 都说自闭症三岁才能确诊,那三岁前怎么判定呢?你好,感谢邀请,我们旨在为全球的自闭症孩子提供最专业、准确、智能的基础素材服务。 虽然自闭症的确诊年龄大多数在三岁左右,但很多的调查结果显示,很多孩子在两岁之前就会出现语言交流。社交互动、肢体运动等各方面的障碍和征兆,如果孩子出现以下情况,家长就要注意了。 一,婴儿期(孩子0-6个月) 据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的自闭症孩子在半岁以前都没有明显的发育异常现象。 有一些家长说,孩子在6个月的时候没有眼神交流,这种情况并没有被纳入到自闭症的"预警信号"中。 如果情况确实存在,那么,要注意孤独症孩子在看人的时候,注意力集中于嘴唇、下巴以及耳朵等部位或者人某个细微的点,而正常儿童主要集中于眼睛。 二,婴儿期(孩子6-12个月) 1,靠近孩子的时候,他没有反应,也没有任何社交性的微笑。 2,跟孩子互动交流的时候,孩子没有明显的配合,不会模仿家长的动作、表情。 3,通常情况下,六个月以后的普通孩子都会发出"牙牙学语"的声音和音节,而孤独症孩子不会。 4,听到别人叫他他没有反应,也不会砖头寻找声源。 5,10个月的时候,还不会使用身体语言进行简单的沟通和表达内心的想法。 6,没有目光,平时和家长眼神对视也少。 7,和人交往沟通的兴趣远远低于和喜欢玩具、物体的兴趣。 8,当父母试图抱他的时候,没有明显的眼神期待和伸出胳膊等的动作配合。 9,1岁左右,还不会用手指头指自己想要的某样东西。 三,幼儿期(孩子12-24个月) 1,运动发育迟缓,包括行走、站立等。 2,语言发展落后,不会发音,两岁也不会说简单的词语。 3,身体、手指出现重复刻板性活动(87%的自闭症家长此项报告结果异常)。 4,热衷和迷恋某样玩具和东西。 5,缺乏和其他同龄孩子分享玩具、分享快乐的心态。 6,喜欢一个人玩耍,对周围的一切漠不关心、不理不睬。 7,听到家长叫他的名字没有明显反应。 8,缺乏眼神交流。 9,肢体异常动作出现,喜欢转圈、旋转、摇晃。 另外,小编要告诉大家的是,孩子一旦出现其中多种情况,一定要配合专业人士来进行诊断,要集"父母沟通、标准工具评估、多学科合作"与一体,比如孩子对声音不敏感,就要配合耳鼻喉科医生一起诊断。 (自闭症认知图库之改错:这幅图哪里不对)温馨提示:欢迎关注作者头条号,我们的主页优化设计已经接近尾声,康复训练游戏,上万组专业认知图库,让您训练无忧!收录近千家康复机构,让孤独症孩子拥抱蓝天,让世界充满爱! 孤独症也是自闭症,现在很多人误解这个病是后期的家庭冷漠造成的,但其实不是,有依据表面,百分之90多都是先天性的,遗传或者孕期环境造成的,孤独症的诊断标准: 第一:语言发育迟缓或缺损,不会表达,或表达不出来。有些表现为小朋友碰它一下就尖叫,用尖叫来表示不舒适。 第二:社会交往异常,逃避与人接触,特别是目光接触。不能与其他小朋友融入一起。经常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其他人叫他名字他就像听不到一样,也不去理睬(实际上是能听到的)。 第三:重复刻板的行为兴趣和活动。执着于某些非功能性的仪式行为,例如上英语课之前必须要吃指定的甜筒,不吃就不能上课。拒绝新事物或拒绝学习,对正常的玩具不产生兴趣,行为刻板,偏强迫,并会出现刻板重复的动作和奇怪的行为。 以上行为如果只符合一条那可能是小朋友相对发育迟缓,只有三条全部符合才有孤独症的倾向。 大多数自闭症的孩子在某一方面有孤岛现象,也就是在某一方面很突出,例如记忆力很好等。 你好,感谢邀请,很高兴回答你这个问题。我是一名特教老师,希望我的回答能够帮助到你。 一般的自闭症诊断都要在三岁之后了,一般而言,两岁多的孩子不会说话,不能单纯凭借这一点被认为是自闭症,因为自闭症最核心的障碍是社交障碍以及行为方面的障碍,语言只是其中一个方面。 所以我现在需要问你的是孩子的社交问题以及有无行为和情绪方面的问题,如果还是不够具体,那么,我列出几点三岁前自闭症孩子最典型的症状,你一一对比一下,如果孩子出现八条以上的症状,就要注意了: 1,语言发育迟缓,到了2岁还不会叫爸爸妈妈,开口说话较晚。 2,存在着刻板的语言现象,比如大人对孩子说:宝宝,叫叔叔好,孩子说:好,那么,这样就有可能会有问题;如果孩子的回答是:宝宝,叫叔叔好。那么问题就更加严重一些了。因为这是孩子对于语言的不理解,有一些自闭症谱系障碍孩子就喜欢只说其中一到两个字。 3,喜欢重复广告词和天气预报,尤其喜欢重复同一句话。 4,和大人没有眼神交流和沟通,大多表现为不对视或者是对视的时间很短,比如十几秒。 5,感官非常的敏感,比如有的孩子非常怕光,有的孩子怕刺耳的声音,有的孩子对大人的呼唤没有反应,或者是反应过度激烈。 6,一天喜欢对大人提要求,甚至超过五次(比如要吃饭,要喝水,要拥抱)。 7,需要什么东西或者是玩具的时候,不会像一般的小朋友会用手指指向某处,而是拉着父母的手放在东西上面。 8,呼唤孩子的名字,孩子没有反应。 9,兴趣狭隘刻板,只关注自己喜欢的东西,喜欢能够转动的东西,比如圆形的玩具,洗衣机,电风扇的转动,车轮胎的转动等等。 10,行为刻板,每天喜欢做同一件事,吃同一样食品,做同一件事,如果被阻止,就会情绪失控。 11,惧怕狭小的地方或者空间,比如不敢做电梯,不敢进入小房子。 12,对父母的感情冷漠,对亲人的离开没有什么反应。 13,不喜欢提问,这个针对于2岁以上的孩子,从来不问为什么的话题。 14,不会做假想性的游戏和活动,比如有的孩子不喜欢自己玩过家家,交朋友之类的游戏(这一点经常被忽略,很重要!) 15,不会模仿大人的动作和语言神态,不喜欢做同龄孩子喜欢做的事情。 大家有什么疑问,评论区留言给我! 首先孤独症(自闭症)是一种精神疾病,在美国精神疾病协会发布的诊断标准DSM-5中,孤独症(自闭症)谱系障碍被列为神经发育障碍。其中有这么几个诊断标准,比如在多种环境中持续性的显示出社会沟通和社会交往的缺陷,社交中非语言的交流行为缺陷,发展、维持、和理解人际关系的缺陷。还有重要的一个诊断标准是局限的,重复的行为、兴趣或活动,比如坚持同样的模式、僵化地遵守同样的做事顺序等。而且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症状不能用发育迟缓或智力缺陷更好的解释。自闭症通常在孩子2岁左右被识别出来,症状经常在儿童早期和学龄期早期最为明显,但是通常会有一些改善,出现在儿童期晚期。 儿童的发育本身就有特点,比如需要分清是学会说话晚,还是自闭症等等。需要注意的是,具体的诊断,一定不是家长做的,也不是某某某说的,而是去精神病医院由医生做诊断的。DSM-5每个疾病的诊断说明就那么几页,但是现实复杂的多,需要医生的经验患者的配合家属的配合等等方面。所以不要着急,带孩子去正规的机构,尤其是专业的精神病医院,比如北医六院,回龙观医院,安定医院等。精神病的诊断,不同的医生水平差的非常大,所以一定要找正规的专科医院。 你的心事与困惑,我们愿意倾听,欢迎关注"青音约"的头条号,向我们提问,写下你的困惑,我们帮你解忧 为什么这种孩子一定要等到三周岁才确诊呢?那是因为三周岁以前的孩子,很多行为和表现都非常的不稳定,这样我们会比较容易把自闭症孩子的一些行为和普通孩子的行为混淆。 但是现在我们看到很多一岁多孩子的父母,都会拿着医院疑似自闭的诊断书,来机构里做训练。其实这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一方面它反映了国家对自闭症教育的重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家长们的观念日益加强。 如果孩子在三周岁之前去医院诊断,疑似自闭症,也就是说孩子出现了一些迷思与自闭症的表现,那么希望家长们不要花过多的时间去纠结和犹豫,要早一点开始采取措施。要尽早带孩子进行科学的干预训练。 孩子越小,训练的效果也就越好,不过在三周岁之前就开始了干预训练,那么孩子也会进步得比较快。等到三周岁之后,就可以确诊了,又或者是排除自闭症的可能性。当然,前提是家长要重视起来,一旦发现孩子不对劲,立马就要去寻求帮助。 因此我奉劝广大的家长们,千万不要抱着侥幸的心理,不要觉得自己的孩子还没到三周岁,还没有确诊,那么你就可以不用去正视这个问题。只要有一点的可能性,那么我们就要想办法去解决,千万不要觉得跟自己没有关系。 以上就是我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大体看了一下几个回答,都在强调早发现早干预,这句现在自闭症康复界很流行的话,有点儿被奉为铁则的味道。 我发现居然有个特教老师的回答说有五六个月龄的孩子还不会走路就去康复,我差点儿没惊掉下巴!他的回答里虽然没有肯定,但也没否定,总之给人一种好像认同的感觉,这会误导一大片普通家长及谱系家长的! 我必须为这来说些什么,必须为这个早发现早干预中的"早"来正名! 凡事都有个度,所谓物极必反,这个"早"也一样,美国的诊断标准之所以定在三周岁才能诊断确诊,那是有其基本的研究理论和对自闭症的认知方面以及对"人"的认识方面的慎重考量的。 所以,早干预必须不能离谱!不能离谱夸张到草木皆兵,到根本不尊重孩子的客观发展规律,而完全用统一的我们认知的模式去套每一个孩子的发展状况,武断地认为不符合或者落后他所在年龄的发展标准,其实就和现在已经臭了门子的"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说法的本质一样! 每个孩子都是千差万别的,发展道路上不可能雷同,在细微的行为上更不可能雷同,如果雷同那叫克隆!更何况克隆也不会如此! 所以,我认为在两岁以前所有认为孩子是疑似自闭症的判断都是耍流氓,即便这个孩子将来真的是自闭症! 而在两岁以后,普通孩子基本可以有很好的语言发展,这时才能逐渐发现孩子与其他普通孩子的差距,当差距不是十分之大时,根本也不能判断为疑似!除非各个方面都全方位明显落后于同龄普通孩子! 而越接近三周岁,越有疑似或确诊的可能,特别需要提出的一个特殊情况就是"退化",如果孩子在三岁前任何一个时期出现了"退化"状况,"退化"并不等同于"退步",退步很平常,但大幅度明显的退步就是退化,即便他只有两岁甚至更小一些,也可以基本确诊是自闭症了,因为发育迟缓是没有退化状况发生的。 在两岁到三岁之间,如果表现出一系列发育迟缓或自闭症的症状,就可以判断为疑似。 这里我说几个比较明显的特征,比如严重的刻板偏执行为,执着于某个物体,外出走固定路线,极度不适应环境的改变,有明显的自我刺激行为,兴趣极端狭隘或者让我们匪夷所思,比如喜欢些我们通常认为的不该是孩子喜欢的东西,我闺女就喜欢一些破纸片与破袋子之类的。几乎完全不理人,脾气很难控制,很容易被激发,表现为抗拒很多东西,有明显不被人接受的行为问题…… 我先说这些比较明显的特征吧,当然还有很多别的表现,这些行为必须多种出现才会有更大可能去确诊。 但无论自闭症还是发育迟缓,都需要用相同的方法和路数去改善,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比如ABA行为分析法之类的方法来干预训练,甚至单纯的玩也是很好的干预。 就说这些吧,望回答有帮助!【一位孤独症儿童的父亲,孤独地看世界,也许是最独特的视角,坚持用文字感染大家,请关注我,请喜欢我的文章的人们评论转发扩散,请做我们能做的,请尊重自闭症谱系的生活,我已成立头条育儿群,谱系与普通孩子家长都可加入,请私信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