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种了几十年了,如今黄土高原的植被覆盖率已超过65%。 部分网民对黄土高原存在很深的误解,认为黄土高原就和它的名称一样,只有黄土没有植被。这误解是如何形成的,我觉得与地理教材有一些关系。 初二人教版地理教材上面描述黄土高原为"地表支离破碎、千沟万壑,水土流失严重"。 最经典的配图就是下面这三张。 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的航拍图看起来非常奇特和壮观,视觉冲击感很强,很容易让学生形成对黄土高原的刻板印象。如果之后使用这一版地理教材的学生不对黄土高原进行更深入的了解,那么他们心目中的黄土高原就会一直是这个模样。虽然教材后面的内容有提到对黄土高原的治理措施,但大家都知道,初中上地理课一般只看图,很少有人去仔细阅读文字内容,所以很多人对黄土高原的印象就会一直停留在地理课本里的配图里。 实际上,我国几十年来一直在治理黄土高原,植树种草也一直在进行,成果十分显著。 黄土高原东起太行山,西到青海日月山,南止秦岭,北抵鄂尔多斯高原,主体部分位于山西、陕西、宁夏和甘肃,面积约64万平方公里。黄土高原多年平均降雨量466毫米,由东南向西北递减,东南部降雨达600-700毫米,中部300-400毫米,西北部100-200毫米。黄土高原上的土壤类型细分的话有十几种,比如黄绵土、黑垆土、栗钙土、灰钙土、褐土等,而且都较肥沃。黄土高原曾经森林茂密,周朝时森林覆盖率达到53%,南北朝时约40%,唐宋时降至33%,明清时降至15%,上世纪40年代末只有6%。几十年来,我国一直致力于恢复黄土高原的植被,治理水土流失。 1963年,国家作出了《关于黄河中游地区水土保持工作的决定》,明确了黄河流域是开展水土保持的重点区域。 60-70年代,陕、晋、甘、蒙等省/区推广水坠法筑坝、机械修梯田和飞机播种造林、种草等新技术。 70年代中期,中国科学院西北水土保持生物土壤研究所从40余种供试树草种中选出14种进行了数年连续飞播的试验,取得了成功。 1978年三北防护林工程正式实施,绿色长城开始拔地而起。 1980年,在山西省吉县召开了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座谈会,总结推广黄河流域"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全面规划、综合治理"的先进经验。 1991年《中国水土保持法》正式颁布实施。 1997年以来,黄土高原各地开展了18条重点支流项目和57个项目县的400条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初步治理面积2803平方公里。 1998年,开始在甘肃省天水市籍河、西峰市齐家川和陕西省绥德县韭园沟建设水土保持示范区。籍河示范区总面积1553平方公里,实施两年来已完成治理面积225.3平方公里,兴建小型水土保持工程3000余处。 2001年启动生态修复项目,在黄河上中游7省/区的54个市、294个县/市/旗实施封禁保护面积30万平方公里。 "十五"期间启动实施林业重点工程以来,内蒙和宁夏0.35亿亩水土流失严重的陡坡耕地和严重沙化耕地还林还草,1亿亩荒沟荒坡恢复了森林植被,累计围栏种草面积达1.33亿亩。 1949 -2002年黄土高原地区累计治理面积达19.05万平方公里,入黄泥沙多年平均量减少了3亿吨。 截至2007年年底,已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约21万平方公里,建设淤地坝约8.94万座。 如今,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率达到65%;延安市森林覆盖率达到53.07%;榆林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4.8%;庆阳森林覆盖率达26%;山西森林覆盖率超过20%;宁夏达到15%。地处黄土高原腹地的子午岭林区,森林覆盖率高达96.5%,是华北豹的乐土,2017年估计这里的华北豹种群有110只。 我国治理黄土高原是一步一个脚印,取得了傲人的成绩。 黄土高原就象一个多年身体虚弱的病人,得需要慢慢调养,你给它大鱼大肉,猛补一下,身体还会吃不消,你不给它补补,它还会营养不良,怎么补?用什么方法让它强壮起来,你得察言观色,科学安排饮食,才能让久病的身体慢慢地恢复上来。 首先让我们认识一下最难伺侯的黄土,黄土颗粒较小,是我国西北地区沙漠由于风力作用吹送过来沉积形成的,主要分布于我国陕西、山西一带。黄土结构与沙漠可是不同,在沉积过程中土壤结构松散,垂直节理发育,孔隙较大,雨水一多,就会溶解土壤当中的无机盐类,孔隙就会越来越大,最后就会象融化的巧克力一样坍塌。就象我们盖大楼一样,只有水泥沙子没有加钢筋一样,是没有"骨骼"的沉积物。 有人说,黄土高原就是干旱,缺水,才会造成黄土裸露的自然景观,其实不仅如此,当暴雨如注的时候,黄土含水较差,容易饱和,加之土层深厚,极容易引起土壤松动,出现泥水河流,黄土一经冲蚀就会刷新土壤层面,草类植物就会失去根基,最后枯死,我们植树种草就会化为乌有。所以我们下猛药,恶补一下,往往适得其反。 上图为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黄土高原正好位于我国干旱半干旱区过渡地带,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300~400mm左右,这样的降水量不足以支撑起大片森林发育,只能种树种草相结合,才能维特这里的生态平衡。如果冒然多植树,会因过多吸收土壤中的水分,而自然降水供应不上,会导致树木死亡,或者不能正常的生长发育。事实上也是如此,我们在黄土高原上发现多年的树木发育非常缓慢,当地头条朋友说:树栽到那里十年八年,还是像个吆鸡杆杆,说它死了吧还有几片叶子,没死吧又不长,天旱缺水,啥都弄不成! 不仅如此,过多的植树还会过量吸收环境中的营养成份,导致周边的草本植物难以生长,最终导致我们荒山绿化失败。 我们应怎样让黄土高原披上绿妆呢,首先应防止水土流失,第一步应先种草,草本植物消耗水份、营养少,让黄土表层形成具有生产能力的"土壤皮",增加生物循环功能。第二步在水资源丰富地区配合植树,实现草、树混搭,科学合理安排,才能让黄土高原变成青山绿水。 今年我们西部地区降水开始增多,而且多是毛毛细雨,阴雨绵绵,特别适合黄土高原植被恢复 ,而且城市化速度加快,农村很多地方人口减少,荒山越来越多,为我们实施退耕还林节约了很多成本。相信不久的将来,经过治理的黄土高原变成了青山绿水,草长莺飞美好家园。 黄土高原这种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地表形态,是由于气候特征和土壤性质共同决定的,改善这种地貌,并不是简单地通过多种树可以解决的,需要一个复杂且长期的过程。 黄土高原位于我国的中部偏北,包括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7个省区的大部或者部分区域,总面积64万平方公里,是世界上黄土分布最集中、面积最大的区域。气候类型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多年平均降雨量为460毫米,从东向西依次递减,东部能达到600毫米以上,属于半湿润区;中部350毫米左右,属于半干旱区;西部200毫米一下,属于干旱区。 黄土高原的黄土,是在长期的地质运动以及风力侵蚀作用下,经风力搬运堆积逐渐形成的。黄土的组成以粉沙为主,粒径通常在0.05到0.005毫米之间,土质比较疏松,渗水性强。另外,黄土中还含有粘土、碳酸盐和其它易溶盐类,干燥时容易聚集板结,遇水容易分解扩散,因此,在降水引起地表径流、河水等的长期侵蚀下,从西向东沿着地势的降低,呈现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地形景观,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区域之一。 由于黄土高原上述的气候和土质特点,对其的生态恢复措施也应统筹考虑。如果一味的多种树,由于树的耗水量较高,这里的降水量、地表水资源量等,都不能支撑大量人工树种的需水要求,种下的树有很大可能枯死或者不能正常生长,同时也会影响周边需水植物的成长,反而达不到生态恢复的目的。 因此,我们长期以来对黄土高原的生态治理,是采取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与修建梯田、修挡土坝等工程相结合的措施,其中以先种草为主,提高土壤表层抵抗风力和水流侵蚀的能力,减少水土流失。在水资源相对富集的区域,适当增加植树数量,以树、草混合种植的方式,效果更佳。另外,合理调整农牧业生产方式,在陡坡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减少放牧频次和数量,逐步实现自然生态恢复。 通过多年的生态治理,黄土高原的植被覆盖率已经达到60%以上,成为令世界为之瞩目和震撼的焦点,黄土高原已经成为我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陈芝麻烂谷子的事了还提问,你们谁去看过?黄土高原坡地、山地已全部退耕还林十几二十年了,都是速生林,冬天难看点,但夏天几乎看不到黄土了。 整个黄土高原的行程大概用了亿年左右,是黄河泥沙的主要来源。在最近的二十年左右,国家大力实施天保工程,退耕还林,控制过渡放牧,应该说最近几年整个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包括临近黄土高原的一些沙漠地区,植被增加了,降水多了,明显的效果就是沙尘暴和十多年前相比少多了。 黄土高坡的外在形态难题,主要逻辑不是在于多种树,而在于种树后的成活率保障,并且黄土高原主要地表形态也不是千沟万壑、支离破碎,而是干旱风沙、植被种植困难等。黄土高原的行成主要是来自西部的岩石风化物,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沙砾,只不过比较细,源头上基本可以追溯到西部大漠,所以黄土高原上的泥土成分与平原、盆地、丘陵地区的泥土成分有天壤之别,平原和丘陵的泥土构成是千万年间落叶、生物腐化所形成的,而黄土高原只有沙砾,所以黄土高原种植植物比较困难。 相比于丘陵、盆地的泥土成分,沙砾所形成的高原,土壤间的间隙比较大,基本上无法存储水分,即便挖坑植树在水坑当中浇水灌溉,很短的时间内,这些水分就会渗入到黄土高原底部,地表上的植物吸收不到水分,所以植物很难成活,加之黄土高原本身降雨量比较少,所以我们所看到的黄土高原基本是光秃一片。 当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灌溉水利设施的更新,黄土高原当前也有很多地方得到了治理,只要在灌溉方面能够跟得上水分流失的速度,就可以保证植物的成活率,如果有一天黄土高原整个地区都被植被覆盖,那么也可能改善当地的降雨环境,形成降雨生态的平衡,届时黄土高原的面貌才会宣告完全改变。欢迎点击关注,留言一起探讨。 年少时候,按学校要求去收集种子,注要是棉槐和车前子之类固土植物。说的是飞机撒播绿化西北。 所以绿化早就开始了。 我大致了解陕北地形气候,那里从汉唐时代的森林密布,气候湿润,变成现在干燥,然后植被稀少,水土流失,然后成了这样子。非一日之变化。主因却是气候变化在前。 改变不是一日之功,却还是得从绿化开始。这是一个长期的战斗。 不是不种树,而是种不活树!一一一黄土缺少足够的湿度! 黄土高原要种得活树的前提条件是发挥长江三峡洪水的伟大作用一一一把黄河水全部留在黄土高原!根治黄河! 具体方案: 把三峡工程每年拦截下来的超千亿立方米洪水通过巫山大宁河,挖掘一百七十公里隧道连通丹江口水库调往大华北! 一是取代黄河水,黄河水及泥沙全部留在中上游调往大西北,保障中上游耕地旱涝保丰收! 二是取代南水北调中线东线,全线自流,大幅度降低调水成本价,新增大华北五亿亩旱涝保丰收耕地! 三是取代黄河水,冲刷下游泥沙到渤海湾,变地上河为地下河,恢复渤海湾到西安的航运! 四是支持把渤海湾建设成内陆淡水湖,每年节约八百亿方支援两蒙辽耕地旱涝保丰收,并支持建设东北到华北的防强震高速交通! 五是支持汉渭调水,取代汉江水,满足汉江全流域耕地旱涝保丰收,并恢复中下游航运! 六是把长江中下游的防洪安全标准从百年一遇大幅度提高到千年一遇! 黄土高原是大约经历了二百多万年形成的,与人类的出现大致相同。黄土高原早期是丘陵地带,森林密布气候宜人,物产丰富,是最具人类生存的环境 ! 人类经历大洪水时期中华民族主要的栖息地,也是中华文明的诞生地。由于上万年的开垦砍伐树木和无度放牧,不堪负重,最终成为黄土裸露的贫瘠之地。于是中国人开始向东向西逐步分别迁徙,形成了以汉族为代表的农耕民族和以藏族为主的游牧民族,据中国科学院研究表明,汉藏大约是在五千年前才一分为二的,原本是同一部落集团的。破坏容易修复难,今天的黄土高原在国家的重视下,已经开始大规模治理,种树种草退耕还林初见成效,开始出现大片的林地和草原,相信不久的将来一定又是一个植被茂盛,气候宜人的人类宜居之地。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在黄河的冲刷和泥沙沉积下,形成了华北平原的广袤土地,哺育了数亿的中华儿女。中国历史上经历了多次黄河改道,每一次改道都给入海口带来了丰富的可耕土地。我们知道,黄河的形成与青藏高原密不可分,这座世界上最宏伟的高原诞生出了长江、黄河、雅鲁藏布江等世界闻名的大江大河,被称之为"亚洲水塔",而黄河之所以被称之为黄河,就离不开黄土高原的作用了。从某种层面来说,青藏高原诞生了黄河,而黄土高原则养育了这条河流,并成就了"半碗喝水半碗沙"的美名。 一方面,黄土高原的土质疏松,流经此地的黄河裹挟着大量的泥沙奔流到海,给下游地区带来了广袤的冲积平原和农作物及鱼类所需的养分。然而在另一方面,黄土高原也使得黄河的河道淤积,河床太高,在历史上发生了几次严重的洪涝溃堤灾害,给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黄土高原的治理成为了如今学术界、政府及大众们普遍关心的话题。 接下来,让我们走进科学驿站,喝一杯茶,听小站为您讲述黄土高原的那些事——黄土高原是怎么形成的?多种树能解决黄土高原支离破碎的地表形态吗?怎么做才能解决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 黄土高原的成因分析 其实,在亿万年前,黄土高原所在的区域实际上是一片湖区,到了大约1500万年前的时候,受到印度洋板块和欧亚大陆板块碰撞的影响,以青藏高原为中心的广大区域开始抬升,而黄土高原所在湖区的位置被也缓缓的抬升,湖底的海拔逐渐超过了附近的地势,这片湖区的左侧距离青藏高原较近,隆起的海拔较高,而湖区的东部相对较低,因此,湖水向东方的涌去,最终流向东海。此间,海量的湖水裹挟着沿途的泥土在华北平原上堆集,经历数万年间的积累形成了日后的华北平原。 由于黄土高原所在的地区受到纬度影响,降雨相对稀少,在时间的推移下,在距今大约800万年的时候,湖水入不敷出,终于走向了枯竭。湖底的黄土被抬出地面渐渐的形成了高原——如今黄土高坡的地貌。 目前,对于黄土高原的成因,也就是黄土的来源,比较公认的说法是"风成说",主要是是第四纪冰期干冷气候条件下的风力沉积物。在干冷的气候条件下,位于黄土高原西部的大陆内部地区气候更为干旱,大片沙土裸露,在西北风的作用下,搬运大量沙尘至黄土高原地区,由于风力减弱而沉积,年复一年,最终形成厚厚的黄土堆积。种树能解决黄土高原支离破碎的地表形态吗? 与大部分人的观点不同,学术界认为黄土高原的土质条件并不适宜大规模的种植树木,原因如下: 01 从地带性角度分析 从农业气候适宜度模型与黄土高原生物气候地带性的角度,我国部分学者论证了黄土高原的大部分地区在生物气候地带上属于草原及半草原半荒漠地带。这些地带性的规律是由宇宙或全球性的因素决定的。人类活动可以给地理环境产生严重影响,使自然景观面目全非,但很难改变环境地带性结构的实质。 举个例子,因砍伐森林造成的童山秃岭仍属于森林地带,只要停止相关人类活动,经过大自然的自愈期,会慢慢恢复曾经的森林植被;引水灌溉将荒漠变成的良田,在水源停止后仍会恢复为荒漠,这在地带性上属于荒漠地带内的绿洲。总之,人类活动不能使荒漠带变为草原带,也不能把草原带变为森林带。 从定量的角度来分析,根据适宜度的模糊数学模型,计算农业气候资源指数和效能指数的结果,黄土高原的效能指数在0.5~1.0和1.0~2.0之间。这一带的年降水量为100~400毫米,年积温为1500~3000 左右,干燥度为15~2.0.从生物气候地带性上来看是半干旱草原地带。这样的地带性条件,再加上黄土母质的特征并不适宜植被的生长。从整体特征来看,森林地带只出现在黄土高原局部水分条件优越的地方。 02 从土质角度分析 黄土高原地带的土质颗粒较小,这些土质是由我国西北地区沙漠借助于风力作用吹送过来沉积形成的,在沉积过程中土壤结构松散,垂直节理发育,孔隙较大的渗水能力很强,土壤保持水分的能力极差。即便下过雨,水分也很快下渗流走,泥沙的牢固程度很差,遇到暴雨天,很容易发生水土流失,如果树木的根系不够发达,扎得不够深,也很容易连树带土都被冲走。 怎么做才能解决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 上文中,我们从黄土高原所处的地带性以及土质疏松的角度分析了为什么不能通过大规模植树造林来解决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等问题。那么,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真的无法恢复了吗? 其实,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国家在治理黄土高原上都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先后采取了"坡面治理"、"沟坡联合治理"、"小流域综合治理"、"退耕还草"等不同的措施。从目前的治理效果来看,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得到了大大的缓解。下图一为我国历年的治理措施。 1960年左右,科学家发现沟谷侵蚀是河流泥沙的主要来源地,沟谷侵蚀的产沙量约占总产沙量的70%,而坡面只占产沙量的30%,因此该段时期加强了沟谷治理,大规模兴建淤地坝,下图为沟坡地形图。 20世纪70年代末期,黄河输沙量为16亿吨/每年,而近10多年降低至2-3亿吨/每年,特别是在年降雨量没有明显变化的情况下,2008和2009年黄河输沙量仅为1.34和1.98亿吨,2015年降低至1亿吨。这一数值相当于宋朝之前黄河的输沙量,而宋朝之前黄土高原人类活动较弱,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小,明清时期对黄土高原的破坏较为严重。下面两张图反映了黄河内含沙量的变化,可见,在建国后政府的治理下,含沙量已达到历史最低水平。 综上所述,黄土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的形成是由于本身所在的地带性及土质原因造成的,而要解决这一问题,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并不可取,我们需要因地制宜,根据水土情况合理的退耕还林、还草,才能让这片贫瘠的黄土地成为水草丰美的塞上江南! 这里是科学驿站,要了解最前沿、最权威、最有趣的科学知识,就点击关注并留言讨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