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时代水利工程都是十分重要的,它既关系着老百姓的日常耕种,也关系着国家的经济发展。 因此,自春秋战国以来,以各种目的开凿的运河不断出现,隋朝的隋唐大运河和元朝时期的京杭大运河至今都十分有名。 然而,不同时期水利工程存在的目的也不尽相同,有的是以灌溉农田为目的,也有的是为了促进漕运的发展为目的,这就导致了双方存在一定的矛盾点。 宋朝是我国历史上漕运发展的一个高峰期,所以河流中的水导致农民和漕运出现的分歧,农民需要发展土地而漕运则需要发展经济,朝廷既要保护民生也要保住经济发展,这就使得统筹全局非常难做。 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宋朝时期因为水利而产生的矛盾有哪些,它们的产生究竟是因为什么? 一、是发展民生还是发展经济? 如上述所言,宋朝是我国历史上漕运经济的一个巅峰,所以当时的河流有漕运之利,也有灌溉之用。从老百姓的角度出发,将河流中的水引出来灌溉农田,无疑是首要且重要的事情。 可是,站在商人的角度而言,漕运之利要远远大于农业本身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站在朝廷的角度而言,既要发展社会经济又要发展民生经济,这就导致了三方面的矛盾。 宋朝时期,也曾有一些地方农用、漕用两者兼顾,比如宋朝官员苏京曾在练湖中修筑了十几个斗门来控制湖水中的出水量,在不同时期进行放水和蓄水,既满足了农民的需求也满足了漕运的需求。 对于这样一个问题,宋朝朝廷也曾针对全国范围内的湖泊、河流进行登记造册来管理,可惜的是这样一种状态仅仅存在于理想世界中,毕竟每一个时期的雨水量并不稳定,想要合理的管控水利无疑是非常难的。 回看我国的封建王朝历史,就不难发现大多数时候农民都必须要服从于朝廷的安排,也鸡是说灌溉农田多数要服从于漕运需求,因为朝廷的经济来源于漕运,朝廷的生活来源也需要漕运来保障。 宋朝时期,这样一种现象屡见不鲜,比如历史上很有名的"函管之争",何为"函管"?就好似现在地下铺设的一种管道,主要是用来引流灌溉农田的。 宋朝曾有一位官员发现"函管"的存在会大量分流河流中的水,以至于河流难以承载漕运所需,为此他便狠心下令要拆除所有的管道保障漕运的运输。 试想一下,"函管"的存在就是为了保障农民正常灌溉,一旦这一个管道被拆除,农民的田地必然遭到大面积的减产,经济生活也会受到巨大的影响。 除了管道分流大会造成河道问题外,长时间的干旱也容易造成漕运和灌溉的冲突,干旱时期农民的用水量必然会比平时大,而河流中又大量缺水,为了保障水量充足漕运正常,双方也必然会产生矛盾。 从以上两件事情不难看出,宋朝时期当老百姓的利益和朝廷的利益发生冲突时,朝廷会在保障自身利益的前提下再考虑他们的利益,这也引发了诸多不良的事情。 总的来说,无论在什么的情况下损害老百姓的利益是必然的,而损害的渠道并非只有这一种。另外,漕运想要保持正常的运转,还需要经费对其进行定期疏通。 这一部分经费从哪里来呢?并不是宋朝的国库出这一笔钱,而是平摊到了每一个老百姓身上。也就是说,老百姓既要服从朝廷对漕运的安排,也需要承担疏通河道的费用。 由此观之,老百姓的利益必然会与朝廷的利益产生冲突,这样一种冲突也会带来更大的问题与隐患,甚至于上升到无法调和的程度和高度。 二、未来与现在之争 关于水利这个问题,宋朝朝廷也曾提出过相应的解决办法,一些有识之士站在未来的角度来看,集合国家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系统治理河流,以达到长久解决漕运和灌溉存在的矛盾。 这一个解决问题的办法虽然具备前瞻性和全局性,但是却遭到了大量人员的反对,这其中不但有朝廷的官员、民间的商人,甚至还有民间的普通老百姓,为何会如此呢? 1.耗资巨甚 水利工程的建设放在任何时代都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但同时它消耗的各种资源也比较多,这一部分钱财若是由国库来出显然是达不到要求的,若是由各个地方政府来出必然会超出财政的承受能力。 宋神宗时期,王安石曾经进行过一场变法,此次变法中便对水利工程进行了系统的规划,其中就有一个重点那就是"郏亶",换句话说就是有钱的出钱、没钱的出力。 当时,南方大量的老百姓被征发充作徭役,若是水利工程相对较小短期内老百姓便可以回家,若是工程规模较短那么徭役的时间必然会长、工作量也会很大。 短时间内因为有政府的支持,王安石"郏亶"的确推广了开来,各个地方大量的民夫都去河流修筑水利。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老百姓怨声载道,官员不断遭到老百姓的冲击,即使王安石这样的高官也不例外。 根据宋朝历史的记载,王安石执行这一政策期间有上百人围堵在他的家门口辱骂,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当得知王安石被罢免官职后老百姓更是欢呼雀跃。 由此观之,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去修筑河道从长远来看利国利民,但更多人注重的是眼前的利益,以至于双方产生了巨大的矛盾并不断被激化。 在此次矛盾冲突中,老百姓并没有什么错,他们只是在维护自己的利益,王安石也没有什么错,他只是站在朝廷的角度考虑问题,有错的是在不合适的时间去做不合适的事情。 2.触犯了诸多人的利益 修建水利工程并不是一件小事情,它所带来的压力并不仅仅只有金钱上的压力,还有来自各个阶层利益的压力,也就是说修筑水利工程时会无形中损害一些人的利益。 修筑水利工程必然需要钱财,但以当时北宋的经济能力根本无法承受这笔之支出,于是便要求老百姓既出钱又出力,直接损害了老百姓的利益。 除了底层的老百姓反对修筑水利工程之外,豪民、猾吏也是如此,豪门大户不愿意出钱,地方官员也不愿意去管理,没有群众的支持这一项工作自然很难推行下去。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湖泊、河流等的废旧概念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干涸,而是它不能够进行河流运输,只要进行简单的疏通之后便可以运行。 然而,这些古陂、废堰和沟港等早就被一些豪门大户所占据,他们于当地的官员进行暗中勾结牟利,所以当朝廷要兴修水利、疏通河流时必然会损害他们的利益。 哪怕这一部分利益本就不属于他们,这样一群人也会为了保障既得利益坚决反对兴建水利,即使不能够在未来扩大自己的非法所得,维持现有的状态也可以。 后来,宋朝朝廷为了缓解这样一种矛盾,便制定了一个相关的政策,即:不管田地的肥沃程度如何,因兴修水利所占据的田亩有多少,朝廷便会赔偿多少田亩。 此政策推行之后,民间和朝廷的矛盾才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决,水利工程才得以慢慢推广开来。由此观之,民众和朝廷的利益在同一条线上时,对于朝廷的政策百姓才会支持而不是反对。三、总结 总的来说,宋朝时期因水利问题造成的民间与朝廷的矛盾非常多,某些时间、某些地方也有过"先民后朝廷"的官员,即先维护老百姓的灌溉利益,再保障朝廷的漕运经济。 比如,丹阳县知县许元以及官员蔡洸,他们皆是为了保障灌溉而损害漕运,结果遭到了朝廷的惩罚、免官。当然,更多的宋朝官员是把漕运放在灌溉之前,甚至有时候会以损害百姓的利益而保障朝廷的利益。 古人云"食君之禄,忠君之事",作为宋朝朝廷的官员把朝廷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没有任何的问题,但以牺牲老百姓的利益为代价却是不可取的,奈何此种事情在宋朝屡见不鲜,双方的利益冲突无可避免。 当老百姓的利益和宋朝朝廷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当长远的利益和短期的利益出现矛盾时,宋朝朝廷总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将老百姓的利益放置在后面。 也正是因为如此,宋朝诸多的水利工程虽然很发达,但是民间存在的社会矛盾也非常多,有的时候老百姓甚至会因此抵触朝廷制定的某些水利政策,严重的时候甚至于会形成了更大的乱世纷争。 对于此事,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 参考文献:《宋史》、《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