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舜典》记载:"帝曰:‘皋陶,蛮夷猾夏,寇贼奸宄,汝作士。’",这也许是关于"夏"最早的记载。《尚书》大约成书于西周时期,可见"夏"这个概念在当时已经在广泛流传。夏、商、周一直被并称为"三代",商、周都有文字、文物作为实证,并无争议,只有夏朝至今没有发现当时的文字记载,所以始终存在争议,那么二里头遗址是否能为我们找到答案呢?二里头遗址的发现 历史文献中有很多关于夏朝的记载,《史记·集解》记载:"从禹至桀,十七君,十四世。",其活动范围大致在豫西、晋南一带,以中岳嵩山及伊洛水流域为核心。不过,要想证明夏朝的存在还需要明确的证据。安阳殷墟出土了大量的甲骨文及商朝文物,商朝的存在成为确定的事实,《史记·殷本纪》中的商王世系与考古发现几乎完全吻合,可以进一步推论,《史记·夏本纪》的记载亦应为真,这大大激发了考古工作者寻找"夏墟"的热情。 二里头遗址宫城东墙、东2城门与4号基址 1959年,著名考古学家徐旭生根据史料中记载的"伊洛竭而夏亡",率队前往豫西进行"夏墟"调查时发现了二里头遗址,从此拉开了夏文化探索的序幕。考古工作者经过对二里头遗址数十次的考古发掘,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收获,1977年,夏鼐先生根据新的考古成果将其命名为"二里头文化"。 二里头遗址贵族墓葬 经过多年的努力,考古学家终于摸清了二里头遗址的大致范围,包括二里头、圪垱头、四角楼、寨后、辛村五个自然村,总面积达375万平方米,最令人惊讶的是青铜器的数量及精致程度,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其中的青铜爵是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青铜器。 乳钉纹铜爵 二里头遗址北依邙山,背靠黄河,地处伊河、洛河与黄河交汇处,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至今仍是南北交通要道。这与《国语·周语》记载的"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的说法相吻合,也证实《史记》所说的"昔三代之君,皆在河、洛之间,故嵩高为中岳,四岳各如其方。"应该所言不虚。考古发掘的成果 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工作已经进行了六十余年,在遗址中发现的遗迹包括:宫殿建筑基址、平民居住址、手工业作坊遗址、墓葬和窖穴等,出土的器物有铜器、陶器、玉器、象牙器、骨器、漆器、石器、蚌器等。在遗址的中部发现了三十余处建筑基址,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宫殿建筑基址群,其中最大的两座已经被正式发掘。 二里头遗址平面示意图 1号宫殿基址呈四方形,东西长108米,南北宽100米,高0.8米,占地面积超过一万平方米。主殿坐北朝南,面阔八间,进深三间,四面围墙环绕,内有廊庑行道。正门位于南面,东、南、西各有一道侧门。2号宫殿基址面积稍小,大殿东西长58米,南北宽72.8米,四面也有围墙,东、南、西三面有回廊,很是宽敞。 两座宫殿的建造时间不一定相同,其确切的年代尚待研究。1号、2号宫殿基址是此前学术界确认的中国最早的大型宫殿基址。2004年,考古人员在2号宫殿基址下方发掘出了年代更早、规模更大、结构更复杂的3号建筑基址,使中国宫殿建筑群的年代提前了一百年左右。 二里头遗址宫殿建筑模型 记载夏朝纪年的文献中最具权威性的当属《太平御览》引用《竹书纪年》中的:"自禹至桀十七世,有王与无王,用岁四百七十一年。",司马迁参考了《尚书》等古籍后在《史记·夏本纪》中列举出了夏王的世系:大禹、启、太康、中康、相、少康、予、槐、芒、泄、不降、扃、廑、孔甲、皋、发、桀,共十七世,勾勒出夏朝的大致面貌。 从年代上来看,商、周的行年较为准确,有甲骨文和金文作为铁证,可以据此推断出夏朝所处的年代。《中国通史简编》将夏朝定位在了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十六世纪。根据碳14测定,其年代与文献中的记载相吻合,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就是传说中的夏都斟鄩。 镶嵌绿松石兽面铜牌饰 二里头拥有好几个"中国之最":中国最早的王城遗址,这是中华文明从古国迈入王国的一个重要标志,还有中国最早的"井"字形大道,即城市主干道网、中国最早的中轴线布局的宫室建筑群、中国最早的官营手工作坊区、中国最早的铸铜作坊和绿松石器制造作坊、中国最早的青铜礼器群,同时出土了大型绿松石龙形器,刻有蛇形、龙形纹饰的陶器,可以说这里的人们毋庸置疑是龙的传人,最令人惊喜的是在宫殿区的道路上发现了双轮车留下的车辙,使双轮车的发明时间向前推进了一千多年,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车辙。 绿松石龙形器 根据专家们的意见可以将二里头文化分为一、二、三、四期,一种意见认为一期至四期均为夏文化,另一种意见认为一、二期是夏文化,三、四期是商汤王城的遗址。虽然有争议,但二里头文化的主体是夏朝遗存的说法被学术界普遍认同。二里头文化的分布 如果说王城是一个点,那么整个夏朝应该是一个面。换言之,二里头文化不仅仅局限于二里头,其范围势必更加广阔。那么夏文化的分布情况是怎样的呢? 夏文化的中心区域位于豫西、晋南这是毋庸置疑的,"五岳祭秩皆三公,四方环镇嵩当中",正是由于其处在中华文明发展的中心地带,故嵩山又有"中岳"之称,其重要性可想而知。豫西、晋南是夏人的起源地,也是他们获得"夏"这个名称的重要依据。 二里头遗址出土陶器 夏文化影响所及的分布范围包括:河南、山西西南部、陕西东部、河北南部,以及山东部分地区。二里头文化因其地域范围之广、内容之差异,可分为多个类型,主要包括:晋西南地区的东下冯类型、冀南豫北地区的豫东类型、豫南地区的下王岗类型。不同类型的二里头文化在很多方面具有相同的特点,但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地域特征。这个区域大致属于大禹所划"九州"中的冀州、豫州,也就是所谓的中原。 禹贡九州图 夏文化是当时的主流文化和主体文化,不可避免地会对周围地区的非主体文化造成一定的影响。大禹治水可以说是中原文化一次大范围的传播,再加上贸易、人口的自然迁移,都会促进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夏文化对"天下"的影响力与渗透力不容小觑。二里头遗址的意义 文献中的夏朝存在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十六世纪,与二里头遗址的碳14测定相吻合,相传夏人发源于晋南、豫西一带,也与二里头遗址的发现地点相呼应。时空和地域的重合,以及数量众多的文物,都是夏朝存在的确凿证据。 绿松石串珠 二里头遗址以道路和墙垣划分为多个方正、规整的功能区,构成了网格状的宏大格局,这就是后世"里坊制"的雏形,每个网格分属于不同的群体,这说明二里头王城很有可能已经形成了分区居住的布局,体现了社会等级的层次分明及治理结构的井然有序,表明当时的统治体系已经趋于成熟,这是进入王朝国家的重要标志。 二里头遗址出土陶器上的刻划符号 以前人们认为夏朝是以石器为主,考古发掘证明夏朝已经有大量的青铜器,很明显二里头文化进入了青铜时代。根据统计,发现的礼器有鼎、爵、觚、斝、盉,兵器有戈、戚、箭镞,工具有凿、锛、锥、钻、钁等。这些器物的制作工艺非常复杂,采用了合范、分铸、连铸等铸造技术,有些器物上镶嵌有精美的绿松石,有些还有鎏金痕迹。此外还有精美的陶器、玉器,充分反映出夏朝的文化高度。在一座大墓中,出土了一只黑陶杯,薄如蛋壳,古朴典雅,工艺精湛,是夏人尚黑的象征。 绿松石龙牌饰 《说文解字》记载:"夏,中国之人也,从‘臼’,两手,‘夊’,两足也。",古文中的"夏"字由上到下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首"、"臼"和"夊",意思是夏人会动脑,爱劳动,勇于探索。"夏"也有"大"、"雅"之意。或许这就是其他部族对夏人的一种极高的评价,中华是礼仪之邦,从出土的大量礼器中也可以得到印证。 陶方鼎 二里头文化以其高度辉煌的王朝气象、高度发达的控制网络和统治文明,成为最早的广域王权国家,并率先进入王朝文明的阶段。在此过程中,中原腹地形成了以二里头为中心的众星捧月式聚落空间分布格局。 经过商、周的传承,最终成为华夏文明的主流文化,因此,二里头被誉为"最早的中国"当之无愧。 #夏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