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新势力新春季# 2023年刚开年,小贷机构已开始增资。 《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地方金融监督管理条例》发布之后,互联网系小贷机构展业范围受到限制,为了满足跨省经营最低资本要求。 2021年至今,字节跳动、度小满、美团、蚂蚁、携程等企业旗下的小贷公司纷纷增资至50亿元以上,部分小贷公司达到最低资本要求之后仍继续增资。 01
腾讯旗下财付通小额贷款公司注册资本增至105.26亿元。 2023年1月,深圳市财付通网络金融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下称财付通小额贷款公司)注册资本由100亿元增至约105.26亿元。 2022年6月,财付通小额贷款公司也曾增资,注册资本由50亿元增至100亿元,仅次于蚂蚁集团旗下的小贷公司。 两次增资时间间隔仅7个月。 京东旗下网络小贷公司增资至55亿元 2023年1月,重庆京东盛际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下称京东小贷)企业信息显示,注册资本已经从50亿元,变更为55亿元,新增股东京东拓宏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具体认缴出资日期暂未公示。 2021年京东小贷曾两次增资,2021年8月13日,由16亿元增资至30亿元;2021年12月2日,再次增资至50亿元,三年内三次增资,增资较频繁。 重庆美团三快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增资至75亿元 2022年12月份,重庆美团三快小额贷款有限公司(下称美团小贷)注册资本由50亿元增至75亿元,本次增资增幅达50%。 2021年8月,美团小贷由30.58亿元增至50亿元,已经达到最低资本要求,对此美团回应是为了进一步增强小微服务能力,更好地满足平台小微经营者融资需求,助力实体经济发展。 网络小贷增资,一方面是为了满足监管要求,另一方面更多是为了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网络小贷不能吸纳公众存款,但在服务小微企业等群体方面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监管提高小贷公司门槛,一种程度上也是在规范小贷行业,鼓励小贷公司增加注册资本。 对于互联网巨头来说,自身平台已是巨大流量池,发展贷款业务有强大的用户流量支撑,增加注册资本也是为下一步业务扩张做准备。 02
网络小贷公司纷纷增资提高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消费金融公司也在不断增强自身资本实力,加速消费场景布局。 尚诚消费金融公司增资 2023年1月06日,尚诚消费金融公司工商信息变更,注册资本从10亿增至16.23966942亿元。 上海尚诚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7年8月17日,6年以来首次增资,值得注意的数携程旅游网络技术(上海)有限公司是其第二大股东,持股37.5%。 湖北消费金融公司增资 2022年12月30日,湖北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变更,由9.4亿元,增至10.058亿元,增幅为7%。 蚂蚁消费金融公司增资 2023年1月消息,据重庆银保监局审核,同意重庆蚂蚁消费金融公司(后称蚂蚁消金)将注册资本由80亿元增加至185亿元,增资完成后,蚂蚁消金将成为注册资金最多的消金公司。 蚂蚁消金的股东变为12家,蚂蚁集团仍持股50%,杭金数科持股10%,为第二大股东。 四川锦程消费金融拟增资 2022年12月,据成都银行公告表示:四川锦城消费金融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锦城消金)拟通过"资本公积转增+现金增资"的方式,新增注册资本5.8亿元。 此前锦城消金的注册资本是4.2亿元,增资后注册资本将达到10亿元。 2022年10月,兴业消费金融增资至53.2亿元; 2022年9月,海尔消费金融增资至15亿元获批; 2022年8月,宁波银行发布公告披露,该行董事会同意公司以货币方式向宁银消费金融增资不超过15亿元。 消费金融公司纷纷增资也有满足监管要求的原因,监管部门要求:持牌小金机构资本充足率不得低于10%、联合贷款出资不低于30%,注册资本不足将严重掣肘持牌小金机构资产规模增长。 头部消费金融公司增资的幅度较大,一方面反映出头部消金对消费金融行业的态度,前路看好,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消费金融赛道竞争激烈,对于新开业消费金融来说压力太大,短时间内想要实现业绩突破,绝非易事。 今后监管会持续加强,违规消费金融公司将被清理出局,正规消费金融公司有机会进行更多的业务扩张,未来消费金融公司或还会继续增资。 03
并不是所有机构都增资顺利。 2022年2月,北银消费金融公司 因未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法定变更手续,行政许可决定文件失效,此前核准的增资申请被注销,增资计划失败。 2022年12月,厦门金美信消费金融公司 的增资许可因同样的原因失效。 除了增资以外,消费金融公司"补血"的渠道已经多样化,不少公司开始选择开展信贷资产流转、发行ABS作为融资新选择。 马上消费金融、湖北消费金融、中原消费等都曾成功发行ABS。 但2022年字节跳动旗下深圳市中融小额贷款有限公司 共计3 00亿的ABS项目 被受理之后,至今未再有进展。 2022年2月上交所受理的OPPO系网络小贷30亿ABS 在4月8日更新"已反馈"后,也未见通过消息。 2023年互联网金融行业注定竞争会更加激烈,各金融公司和机构都将想方设法提升自身防御风险的能力,扩大经营规模,小贷行业的分化也将加剧,尾部小贷将会被加速清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