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热下寒体质如何调理最好?
大家好 欢迎关注悦读中医,每日推送,及时获取中医药知识和养生常识。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经历——总感觉胸口燥热,想吃喝点冰凉的东西,但是却一吃凉的就拉肚子,双腿发凉,女性还会出现痛经的症状。
这些,其实是人体内"寒热不调,上热下寒"的典型症状。对待这样的情况,中医自然有很多方法可以进行调摄,今天,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两个最简单的、随时随地都能做的小动作,可以帮助人体内部实现"引火下行,寒热对流"。去看看具体怎么做吧!
在人体,心脏属离卦,主火,就好比天上的太阳;肾脏属坎卦,主水,好比地上的河流。正常情况下,肾水借肝气的升发,向上升腾,来济心火,人就不会感到心火亢盛,心情烦躁。但是当肾水亏虚时,心火没有肾水的制约,就会亢盛,人就会心烦,想吃冷的东西,凉的东西。
心火通过胃气的下降和肺气的敛降,能够下行入肾,我们下半身就会感到暖和;如果心火不能够下移,我们人体的下半身到寒冷,吃凉东西就会不舒服,就会拉肚子,就会双腿发凉。女性朋友还会月经不调、痛经。
调息静坐是战胜寒热不调的重要方法
下面我介绍一种非常简单的办法,只要坚持练习一段时间,大多数上热下寒的病机都会转化,心情也会慢慢平静下来。
身体正直坐好,双腿自然下垂,慢慢吸气,慢慢呼气。呼气时想着你的两个膝盖,感到体内有股热量慢慢向下移动,这样持续十来分钟后,你就会感到膝盖发热,有关节炎的人,还会感到膝关节很舒服,在向外散凉气。痛经的女性患者,平时经常这样练习,也会感到小腹部慢慢发热,痛经也就慢慢好了。
大家可能会问,这是什么原理?其实这就是通过调整呼吸,通过肺的敛降,将人体的心火向下引导,用自身的热来驱散自身的寒。它不仅仅是治病,更是强身健体的妙招,因为这个简单的动作,既驱散下焦的寒,又通过火的下移,补养了亏虚的肾阳,肾阳不亏虚了,下焦自然就不寒了。
通过这样的练习,心火下移之后,浮躁的心情可以平静下来,不仅治疗了疾病,人的心境也会慢慢发生改变;处事心态发生变化,就不会心浮气躁了。
有些人,长期心情急躁,让他练习这种静功,一时可能无法适应,可能也找不到感觉,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呢?这类人可以采用"金鸡独立"的办法。
金鸡独立,启动人体小空调
所谓金鸡独立,就是一只脚站立,另一只脚抬起,双手自然下垂,双目轻闭,站立3~5分钟,一脚站毕,换另一只脚,每天两次即可。
金鸡独立为什么能促进人体寒热对流?
如果你自己亲自站立几次,你就会发现,一只脚站立时人体容易出现不平衡,这就要求人的思想集中到小腿和脚的部位,为了保持"金鸡独立"的姿势,人体的能量会向下转移,心火就能下交于肾水,从而达到保健的目的!
不仅心肾不交的人可以练习,肝阳上亢,血压升高,头胀头昏的人,经常腰酸腿软的患者也可以练习
为什么呢?
气血下行,人体下焦就会得到补养,肝阳上亢就会得到抑制,肾虚也会好转!曾经有位患者头昏头痛,血压基本正常,西医诊断是脑供血不足,静脉给药,使用丹参注射液一周,丝毫无效,病情不仅没有好转,反而加重。找到我后,通过切脉发现气血向上涌,属下焦肝肾亏虚,虚火上冲所致,我建议他服用中药,可对方不太相信,于是我让他采用金鸡独立的办法,每脚站立半小时。他练习后当晚头痛大减,练习一周后,病情好转了八九成,而且腰酸的毛病也好了很多!
"上热下寒"是一种寒热错杂的表现,顾名思义,上面热,比如有嗓子疼,有黄痰,胸中烦热等等,下面寒,可以表现为拉肚子,腿凉等。治疗起来需要兼顾"上面的热"以及"下面的寒",方子里面也就要"寒药"和"热药"并用。这种证型在《伤寒论》中有较细致的讨论,其中提到了几个代表方:栀子干姜汤、黄连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麻黄升麻汤、乌梅丸。每个方子都有其适应症,限定了其应用范围。
栀子干姜汤多用于因为误治而形成的郁热证,表现为胃脘灼热,心烦,但是腹部寒凉等症状。上热较轻,用栀子清上焦之热, 除轻微之烦。
黄连汤可以调和上下寒热,其上热主要表现为胃阴不足,胸中烦热而呕吐,下寒表现为脾阴不足,腹痛肠鸣而泄泻。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用于寒热格拒证,表现为食入口即吐,胃热气逆,又有脾胃虚寒所致腹泻,本证以胃中热势上逆为要紧, 所以用黄芩与黄连的苦寒之性来清上焦的邪热。
麻黄升麻汤的热证是肺脏郁热,进而可见喉咽不利, 甚至唾脓血。因其阳气被郁结,不能到达四肢末端所以可有手脚凉,其脾阳受损所以又见下利不止。
乌梅丸证用于治疗寒热夹杂的蛔厥证。上热为肝热,有渴而多饮、心烦的症状。病人膈上有热, 肠中虚寒,勉强进食但是难以消化, 胃气反而上逆引起呕吐。
各个证型引起的原因不同,热与寒的表现以及程度不同,邪热性质与侵扰的脏腑不同,所以在用药上也犹如调兵遣将,选药和药量上也有所差异。药事网权威解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抄袭必究。
首先感谢其邀请。
Ps: 上焦与下焦是中医里的三焦:上焦包括心肺,中焦包括脾胃,下焦包括肝肾。一、上热下寒体质
上热下寒体质,实际上指的是上焦虚火旺盛,食用热性食物或者中药就很容易出现上火症状。而下焦寒凉,指的是冬天容易手脚冰冷,怕寒等表现。而上焦火下焦寒从中医的角度上来看,是因为心肾不交所引起的。
这类症状在治疗方面,不能单独地去热除寒,也不能单独地热补或是清泻。需要日常调理的方法进行改善体质。二、如何调理上热下寒症状?
1、日常饮食: 以平性食物为主,像是面食类、蔬菜类等等。避免三餐过热、过饱、过于精细等饮食习惯,少食煎炸、烧烤、生冷、油腻、辛辣等不良生活习惯。
2、日常起居
坚持11点前进入睡眠状态,少熬夜可以防止阳气不能正常的生发、涵藏。不然的话,阳气暗耗,会导致下焦更加寒冷。睡前还可以坚持用热水泡脚,脏腑被滋养有助于阳气生发。
3、日常运动
经常久坐、久站的人因为下肢肌肉持续紧张,会出现血管变细,引致下肢寒冷的表现。适当运动可以改善下肢肌肉张力、增强血流量,有助于解除下焦寒冷的症状。
4、辅助按摩
坚持每天用梳子梳头可以促进大脑血液循环,而每天推腹也可以做到改善脾胃。按摩身体穴位可以帮助血液循环,行气,促进其机体健康。
好了,关于上热下寒体质的内容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为止了。有什么不明白的欢迎在下方评论处留言,或是关注康康私信处理哦。最后,祝大家都能身体健康。
寒与热是表示疾病性质的两个纲领。寒证是机体阳气不足或感受寒邪,机体功能衰减,所表现的症状;热证是机体阳气偏盛或感受热邪,机体功能亢盛,所表现的症状。温法,是用针灸温通经络,温养阳气,温中散寒,回阳救逆的一种治法,用于寒证的治疗。清法,是用针灸疏风散热,清热解毒,泻热开窍的一种治法,用于热证的治疗。
清热法:"热则疾之",出自《灵枢·经脉》篇。"热"是指邪热亢盛或为感受风热引起的表热证,或为五脏六腑有热的里热证,或为气血壅盛于经络局部的热证。"疾"是快速的意思,这时是指治疗方法,即疾刺快出针。《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说:"刺诸热者,如以手探汤",与此同义,如点刺出血,以泄其邪热。如表热证用毫针浅刺、三棱针点刺或皮肤针叩刺局部出血,以疏散邪热。"疾"也有快速运针的意思。即快速提插,快速捻转,相当于泻法,多用于实热证。"温者清之",出自《素问·至真要大论》,"温"是热的意思,即病性属热证,"清"是治疗大法,即热证应用清热的方法。临床常用的清法有:
清解热邪法:用于热证。取穴如大椎、曲池、合谷,针刺泻法。
清热解毒法:用于湿毒热证,取穴如委中、曲泽、十宣、阿是穴,点刺出血。
清热开窍法:用于热闭神昏证,取穴如水沟、十二井穴、劳宫,针刺泻法或点刺出血。
清泻脏腑法:适用于脏腑热证,取所属脏腑的荥穴和相应的经穴,如心热证,取少府、劳宫,肝热证取行间、阳辅等,针刺泻法。
热证和寒证在临床上的表现往往错综复杂,变化多端,有表热还有里热,有里寒还有表寒,有上热下寒,还有真寒假热和假寒真热,所以清热温寒的运用也应灵活机变。假如热邪入里可采用深刺久留针的方法,直到热退为止。假如邪在表,亦可用浅刺不留针的方法或用点刺法治疗。如咽干而痛,心烦,兼见便溏肢冷,脉沉弱者,是下焦虚寒,阳不入宅,戴阳于上,治宜温补下元引火入宅。真寒假热者,可在温寒的基础上佐以清热,真热假寒者,可在清热的基础上,佐以温寒。
上热下寒,泛指的是上部热、下部寒,热、寒证一同存在的证候,也就是寒热错杂出现症状之一。
上火下寒比较难治可尝试以下方法进行缓解和医治:
中药治疗
通过人参、黄芪这类中药进行中药医治,因人参具有治寒的作用,黄芪则可治火,但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方可使用,不可私自使用。在使用的同时,还要注意必须忌口,尤其是不能食用海鲜。
枸杞茶
多喝茶,对我们的身体也大有裨益。而枸杞茶,也是我们平时能够涉及到的。用枸杞泡水代茶喝,对此证具有不错的功效。因枸杞具有滋阴补肝肾,且还不上火功效,一年皆可用来饮用。
调整饮食
在饮食方面,也要进行调整。不宜食用生冷,油腻食物,规律作息。少食用水生动植物,豆类食品等,可食用些牛羊肉。水果也不宜过多食用,宜适量饮用些牛奶。
服药物
在医生指导下可服交泰丸,对此症状具有一定作用。
艾叶泡脚
平时用艾叶水泡脚,勤泡脚能缓解寒证,需坚持。
适当运动
进行适当运动,一些有氧运动包括骑单车、慢步跑、快走,通过运动可改善体质。
穴位艾灸
要多食用温热食物,还有,要进行艾灸关元、足三里、三阴交、太溪、涌泉等穴位。
黄帝问曰:何为上热下寒?
莫老爷话养生答曰:
上热下寒证,泛指上部有热、下部有寒,热证、寒证同时出现的一类的证候。亦即寒热错杂表现之一。出《灵枢·刺节真邪》。多为阳盛于上,阴盛于下。症见胸中烦热,频欲呕吐,腹痛喜暖,大便稀薄等。亦指下元虚寒,阳气上越之症,症见足胫寒冷,而面微红似酣,兼见形寒,脉沉细,或伴大便泄泻,又称戴阳,为虚脱症候之一。 为什么如今上热下寒体质的人越来越多呢?
NO1、首先现代人喜欢生冷水果、冰冻饮料、凉茶、空调、美丽冻人等等不良生活习惯,当大量寒湿正悄然进入你体内,自然肾火就越来越不足,真正的肾火就守不住,往头面部跑,寒湿越重,虚火就越来越大。
另外,现代人经常采用泻火、清火、降火的寒凉药物进行治疗虚火,进一不损伤阳气,这就使得寒上加寒、虚上加虚,越治火越大。
NO2、现代社会食物丰富,餐桌丰富了,人们的饮食不节,饱则伤脾,脾虚不能运化,所以中焦是臃滞不通。食滞中焦,久滞不化,郁而化热。所以胃火旺,一旦遇见热性食物,胃火上逆。
NO3、现代人过度闲逸,喜欢宅家,严重缺乏运动,久坐伤脾,而导致脾胃虚弱。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先天得不到后天的补充。
NO4、现代人喜欢熬夜,纵欲过度,损伤肾气。黄帝又问曰:上热下寒体质如何养生调理?
养生调理就是尽可能做到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