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了20人包围7000人的格登碑
在昭苏,除了天马浴河、夏塔景区之外,还有一个不需要办理边防通行证,只需要花30元大洋就可以站在国境线前,看哈萨克斯坦小村庄升起的炊烟。
格登碑位于昭苏县城以西60余公里,苏木拜河东岸的格登山上,全名为《平定准噶尔勒铭格登山碑》,是乾隆御笔亲书。格登山属天山支脉乌孙山南麓的一座圆形山峰,"格登"是蒙古语"后脑骨"之意。
该碑高3.03米,宽0.98米,厚0.27米。分碑额、碑身、碑座3个部分。碑额两面都镌刻有双龙戏珠图案,正面刻"皇清",背面刻"万古"二字,碑座是红日沧海浮雕。碑身两面,竖书阴刻汉、满、蒙、藏4种文字碑文。碑文为日出东海浮雕图案。全文竖排,以汉文共计210余字,主要记载了清军平定准噶尔部首领达瓦齐叛乱的经过和战绩。格登山碑建于公元1760年,200多年来,格登山因此石碑而声名远扬,石碑虽经风蚀雨剥,碑文漫漶斑驳,但整体碑石完整无损。
乾隆曾为西域书写过4块有重大历史价值的御碑,这是目前唯一仅存的一块。另一块我知道的在瓦罕走廊,现在只剩碑座,碑身应该是被俄国人挖走了,但是现在也不在我国境内,全名为《平定回部勒銘伊西洱库尔淖尔碑》,也即清朝在帕米尔的界碑,当地人称"苏满塔什",意为"写满字的石头",后面我们聊到帕米尔高原的时候再做介绍。
准噶尔勒铭格登山之碑全文
格登之崔嵬,贼固其垒;我师堂堂,其固自摧。格登之嶻壀,贼营其穴;我师恍恍,其营若缀。师行如流,度伊犁川;粤有前导,为我具船。渡河八日,遂抵格登。面淖背岩,藉一昏冥。曰捣厥虚,曰歼厥旅。岂不易易,将韬我武!将韬我武,讵曰养寇?曰有后谋,大功近就。彼众我臣,已有成辞。"火炙昆冈",惧乖皇慈。三巴图鲁,二十二卒,夜斫贼营,万众股栗。人各一心,孰为汝守?汝顽不灵,尚窜以走。汝窜以走,谁其纳之?缚献军门,追悔其迟!于恒有言:曰杀宁育。受俘赦之,光我扩度。汉置都护,唐拜将军,费赂劳众,弗服弗臣。既臣斯恩,既服斯义,勒铭格登,永诏亿世。乾隆二十年,岁次乙亥,夏,五月之吉,御笔。
17世纪中叶,准噶尔汗国势力强大,噶尔丹统治蒙古大一统与清朝分廷抗争,对清廷构成巨大威胁。为此,康熙皇帝3次亲征,噶尔丹兵败自杀,但其继任者仍坚持与清为敌。
清朝初期蒙古各部
乾隆十年(1745年),噶尔丹策零死去,遵照遗嘱,其次子策妄多尔济那木札勒即位。策妄多尔济那木札勒昏庸残暴,尽失人心,不少部众转而支持其异母兄喇嘛达尔札。乾隆十五年(1750年),喇嘛达尔札囚禁策妄多尔济那木札勒,自任首领。但因其系庶出,位不尊,小策凌敦多布之子达什达瓦、辉特部台吉阿睦尔撒纳、和硕特部台吉班珠尔又密谋拥立噶尔丹策零第三子策妄达什。事泄,喇嘛达尔札捕杀策妄达什和达什达瓦,阿睦尔撒纳逃奔大策凌敦多布之孙达瓦齐。喇嘛达尔札遣军追捕,收其部众,二人北投哈萨克中帐汗阿布赉。乾隆十七年(1752年)十一月,二人铤而走险,潜入伊犁,刺死喇嘛达尔札,收其部众,达瓦齐自任为准噶尔部首领。但不久,阿睦尔撒纳与达瓦齐为分辖部众事而反目,战事再起。十九年(1753年),阿睦尔撒纳战败,投奔清朝。
乾隆皇帝戎装图
准噶尔部上层贵族连年内讧杀戮,引起部众不满,一些在内讧中失败或不愿意参加内讧的台吉、宰桑不能立足于原牧地,纷纷率部属投奔清朝。从乾隆十五年(1750年)到二十二年(1757年),各部台吉、宰桑投清朝的有二十余起,其中,以准噶尔宰桑萨喇尔、杜尔伯特三车凌和辉特部台吉阿睦尔撒纳三起人数最多,影响最大。
准噶尔部上层贵族连年内讧,其部众相率内附,严重地削弱了自身的实力,加之达瓦齐昏庸无能,日日饮酒作乐,部众离心,致使强大的准噶尔部迅速衰落,为清朝进军伊犁,统一西域提供了良机。当阿睦尔撒纳向清朝呈报了准噶尔部的内部状况,"备言伊犁可取状"后,乾隆决计趁势出兵,统一西域,以了结自康熙帝以来"数十年未了之局"。
乾隆平定准噶尔得胜图
乾隆二十年(1755年)春,清朝集中大军5万,配备军马15万匹,兵分两路:北路以班第为定北将军,阿睦尔撒纳为副将军充先锋,自乌里雅苏台西进;西路以永常为定西将军,萨喇尔为副将军充先锋,自巴里坤西进。两路清军约期会师于博阿塔拉。清军西进途中,准噶尔部众望风迎降,师行不过两月,即兵不血刃,进入伊犁。达瓦齐退据格登山,归顺的准噶尔宰桑阿玉锡率壮士20余名乘夜劫营,降其众7000余名。达瓦齐奔天山南麓,被乌什阿奇木伯克霍集斯擒获送交清军,准噶尔部平定。
乾隆《平定准噶尔告成太学碑文》(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正因为有了这座巍峨矗立的历史丰碑,清代光绪年间根据《伊犁条约》和《中俄勘分西北界约》划界时,沙俄才未能侵吞更多的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