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有疑问,平时受伤就会出很多血,外科医生做手术切开的时候难道不出血?如果血肉模糊,医生又怎么能准确切除病变组织呢? 我们来介绍外科医生有什么好的方法止血,保证手术顺利进行的。 一、止血带 四肢创伤外科常用的止血带是气压止血带,主要是应用于四肢,可以暂时阻断血液供应,明显减少手术创伤的出血,同时也有助于辨认组织结构,能够保证手术的准确进行。 止血带使用不当也会存在隐患:皮肤长时间压迫损伤,神经压迫缺血缺氧造成肢体麻木,另外还会给肢体增加术后的止血带疼痛。 二、电凝止血 电凝止血主要应用于小的血管止血,是利用电刀尖端产生的高频高压电流与机体接触时对组织进行加热,从而使机体的血管组织凝固,达到止血的目的,对小血管有用,该办法对大血管出血无效。 三、钳夹止血 用止血钳夹住血管进行止血,手术中如果判断血管较粗,无法使用电凝止血,一般立即使用止血夹住血管,像夹橡胶乳管一样,然后用手术缝线将血管结扎,达到止血的目的。钳夹止血是最早、最经典、使用最广泛的止血方法。 四、止血用品的使用 临床上常用止血粉、止血海绵等进行止血,主要是针对创面的缓慢渗血,虽然出血速度不快,但是时间一长也会出不少,还会形成血性空腔,增加细菌感染的风险。而这种创面渗血可以使用止血粉,止血效果非常好。 上述四个方法是外科手术常用的止血方法,有效的止血对减少手术时间,提升手术视野分辨率,增加手术准确性都有很大的帮助,随着医疗科技的进一步发展,手术机器人的出现,精准手术会使出血更少、手术带来的损伤降低、患者的生命安全将进一步保障。 现在的手术由于手术器械的进步,手术技术的提高和手术微创理念的更新,尤其在胃肠道手术中,强调解剖层次的游离,术中出血量是极大的降低了。目前胃癌根治手术的出血量可以在50ml以内,结直肠癌手术尤其是腹腔镜手术,熟练的可以达到无血手术。 但是,仍有各种原因和情况导致术中出血,有时会有危险的大出血,这就需要多种的止血技巧和经验,关键时候可以及时控制出血,挽救患者生命。 常用的止血方法有 :电凝止血、结扎止血、缝扎止血、压迫止血、应用止血胶或者其它止血材料止血。 术中采用何种止血方法,取决于出血的部位、出血的血管种类、血管的重要性及出血的量。 如果是组织的毛细血管出血,基本上用电凝止血,直接用电刀的电凝功能止血效果快速、确切,或者用纱布压迫后止血,如果是轻微的渗血,可以不用处理,靠正常的凝血功能就可以了。 如果是看得见的血管出血,可以直接用左手镊子或者止血钳夹住,初步控制出血后,清洁手术区域,看清楚出血血管,是否是必须保留的血管,如果不是,可以直接缝扎止血或者用止血夹夹闭血管;但如果是重要的血管,必须保留,那么可以用专门的缝合血管的线,仔细缝合血管壁。 如果是创面渗血,而看不到明显的血管,其实这是比较难处理的止血。一般最好的止血的方式就是压迫止血,用纱布覆盖渗血的创面,用力按压,创面渗血多数是毛细血管或者微小静脉出血。比较难处理的就是,直肠癌手术中骶骨前面的静脉从出血,不要轻易的电凝止血,最好就是持续的压迫止血。 如果创面渗血,可以应用止血胶或止血粉,涂在创面,协助止血。 手术中的小的出血,创面渗血对外科医生的要求不高,可以给出时间慢慢止血;但是术中的突发大出血后者不容易止血的组织或器官出血,才是真正考验一个外科医生水平和临危处理问题能力的时刻。 在有出血的严重时刻,首要稳住心态,头脑清楚,反应灵敏,及时第一时间去控制初步止血,然后快速决定选择何种方式处理出血的问题。不能犹豫不决,更不能乱了方寸,错失控制出血的最佳时机。 最好的止血手段就是预防出血,提前做好准备工作,手术中胆大心细,相信自己,但每个动作都有小心,不做没有把握的操作。 【张成海医生】所有文章均为原创,追求真实、客观,普及健康知识,欢迎关注和转发,持续提供有用的医疗健康(肿瘤防治)科普和肿瘤科工作内容。 作为一名外科医生,这个问题我来回答一下,做手术的时候,怎么止住血?医生有很多的手段,我来大致的说一说: (1)止血钳钳扎止血 在没有发明电刀,超声刀等止血设备之前,这是最常用的止血方法,从切开皮肤开始,发现一个小血管出血,就使用止血钳将血管夹住,然后使用缝线将血管扎住止血。这种止血方法是最原始的办法,有点是止血效果确切,缺点是比较繁琐,遇到一个小血管就要钳扎一下,可能从切开皮肤,最后进入腹腔,就需要半个小时,非常的耗时间,显著的延长手术时长。 (2)电刀等器械止血 医学的进步离不开医疗器械的进步,现在已经有非常多的止血设备,例如电刀,超声刀,Ligasure等等,这些设备止血效果快,以电刀为例,通过电流的作用,可以直接将小血管电凝闭塞,所以小血管根本不需要结扎,直接电凝就可以。优点是止血快,缺点是大血管凝不住,还是需要结扎缝合,还有一个缺点,电凝的时候,蛋白质和脂肪会变性,会释放有害的烟雾,就和你吃烤肉是类似的,我们做手术的时候,天天都可以闻见烤肉味… (3)止血夹等腔镜下止血设备 做腹腔镜手术的时候,很少使用钳扎缝合的方法,有专门的一次性止血夹,可以将血管的两端夹住,然后从中间离断血管。 (4)阻断血流 为了防止大出血,做手术的时候,可以阻断大动脉的血流,例如做肝脏的手术,可以在肝门部阻断入肝的血流,每次15分钟左右,然后再放开,防止肝脏缺血坏死。(5)压迫止血 有时候,出血部位不好缝合,出血很凶猛,来不及缝合,可以先用纱布或者手指压迫出血点,压迫止血。有一些小的血管出血,压迫一段时间后,就停住了,或者给后续的处理提供时间。 一般来说,如果你按照解剖标志做手术,对体内血管的解剖非常熟悉,做手术的时候走形在无血管的间隙当中,手术出血量是比较少的,像做一个腹腔镜结肠癌手术,一般出血量只有几十毫升,是非常安全的。 现在手术中最常用的三种止血方式就是:1.电凝止血:优点是止血迅速,节省手术时间,缺点是可能止血不彻底,焦痂脱落时,创面会再次出血。2.缝扎止血:优点是止血彻底,相对牢靠,缺点是操作需要时间,可能会延长手术时间。3.压迫止血:适用于一些细小的毛细血管或者易脆的组织。 "快乐的小大夫"为您解答。欢喜关注 一提到手术,大家首先想到出血,因为我们日常手术有个小口都是出血不止的,那么手术那么的伤口怎么止血的,让患者术后不出血。 一般外科医生会根据出血的血管,出血的部位选择不同的止血方式。 一般血管出血多数是动脉为主,因为血压高,出血快出出血多,有时候静脉也出血,但是压力低,小的静脉出血很多都可以经过压迫就能止血。 对于皮下微小的血管出血,一般通过电刀就可以止住。 对于小动脉和动脉大的静脉出血来说,一般先用止血钳钳夹血管后应用手术线结扎止血。 有个地方比较特殊,就是头部,头部头皮的失血开始手术的时候是用止血的头皮夹止血,头部内的血管是用双击电凝来止血。 还有四肢的血管出血还可以用止血带来短期止血,对于大的重要的血管还可以用血管夹,或者阻断带来止血。 还有对广泛的伤口创面出血,还可以用止血凝胶,止血棉,有的还用纱布压迫来止血。 医生一般根据出血的部位,还有患者的凝血状态,选择不同止血方式。 由于现在医疗技术和医疗药物发展,有的时候还会通过把血压降低,应用止血药物,凝血物质来辅助止血。 这都是很专业的,每个外科医生可能还有自己的体会。"快乐的小大夫"每天为您推送健康医学知识,分享病例,不要忘记点击右上角关注呦! 作为一名外科医生,我可以回答这个问题,做任何手术肯定都会出血的,只不过是出血多少的问题,大部分手术,都不需要输血,出血量不会很多,那是因为我们医生有很多办法来止血: 1、科学的选择切口 做手术之前,医生会根据病变的部位、大小、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切口部位、长度,切口需要尽可能避开重要的神经和血管,同时要尽量符合美观的要求。 切口避开大的血管,就可以减少出血,切开皮肤的时候,要一层一层,慢慢的切开,每切开一层,都要止血彻底,不会一下子把皮肤和肌肉全层切开,那样会出血多。 2、麻药里面加上肾上腺素 做局麻手术的时候,需要在切口周围注射麻药,医生可能会在麻药当中加入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可以收缩血管,一方面可以减缓麻药的吸收,增加麻醉药物的作用时间,同时也可以减少出血。 3、压迫止血 切开皮肤的时候,医生手里一般会拿着一块小纱布,纱布起到压迫作用,哪里有出血点,马上用纱布压迫,小的出血点单纯靠压迫就可以止血。 4、止血钳 切开皮肤或者组织的时候,助手拿着纱布或者吸引器,发现出血点,立即吸引或者压迫,比较大的血管,可以用止血钳夹闭血管,然后用线结扎血管。 5、先阻断主要血管 很多器官的血液供应,主要来自于一根或者两根比较重要的血管,做手术的时候,先阻断这根大血管,就可以显著减少出血。 例如,做直肠癌手术的时候,先切断肠系膜下动脉和静脉,即可以防止癌细胞通过血流扩散,还可以显著减少血流,减少出血。 6、电刀、超声刀等止血设备 科技改变手术,现在有很多止血的设备,例如高频电刀,有非常好的止血效果,利用高频电流对组织加热,起到切割和止血的作用,所以,做手术的时候,医生会闻到烧焦的味道或者烤肉的味道,那是高频电刀的作用。 电刀有非常好的止血效果,一些小的血管,已经不需要结扎了,直接用电刀就可以止血,可以大大缩短手术时间。 在没有电刀之前,医生做手术的时候,大部分的时间都在止血,从切开皮肤就开始止血,发现一个出血点,用止血钳夹住血管,然后用线结扎血管。 有了电刀之后,我们现在一般用刀片划开皮肤,然后就一直是使用电刀切开皮肤组织、肌肉、腹膜等等,发现出现的,用电刀"烫"一下就行,一般都不需要使用止血钳,手术时间大大的降低,出血量也显著减少。 除了电刀,还有超声刀、刀、超吸刀、ligasure、血管夹、切割闭合器等多种止血设备,都是可以用的。 总而言之,外科医生有很多办法来止血,一个好的外科医生,不仅手术做的快,病变切得干净,出血量也会少,患者恢复快,住院时间短。 手术时一般会避开大血管,在血管相对少的地方进行手术,这样总的出血量并不多,同时需要记录出血量,手术时会有一助二助的这些助手.在帮着主刀医师进行手术,有出血时,是少量的渗血助手就会用纱布沾一下,保持手术区域清楚不影响观查和手术,出血量大的,会有一个真空泵把血吸走,吸了多少会记录着的这样达到输血的量就需要输血. 所以手术时都要检查患者的血型,然后要备血,就是把和他血型一样的血准备好.还有就是手术时并不进行止血,一是避开血管,让出血量可控,然后操作时要记录出血量.这个是可以直观的看到的有吸血的工具.一出血吸一下就保持手术界面干净不影响视力.出血量大的手术就一边输血一边做手术,不但不止血还会用一些活血的药让血液不凝. 让血循环得以维持,流出来的多少,然后补进去多少.所以一些手术在出血时,要输的血是很多的,一边做一边输.并不止血.手术结束后,就需要静待观察,看缝合的地方有没有出血渗漏的情况,没有了才算是结束了.有出血量大超过正常的渗漏时就要重新检查是那里的问题,手术中切断的一些小血管,并不需要接上的小血管,就会结扎掉的.这样就不会渗漏出血.因为血管是网络的和很多条公路交织一样会形成侧支循环,一条路结扎了血会经别的支血管流过去的.所以并不是这样复杂的每条血管断开都要复通有的就结扎掉就行了.手术后也不止血,因为手术时易产生血栓,为了减少血栓形成还要在输的液中和输的血中都加上活血成份就是让血不凝减少血栓,因为一个小手术,要是产生一个小血栓,进入大脑堵了就是中风,所以手术时并不止血的,而是流血就输血,流多少输多少,还要加活血成份不让血止和凝.手术结束后也会这样维持一段时间,就是怕有血栓形成所以并不止血的.而手术中的止血主要是手术过程中产生的出血,这时就可以用一些止血钳,止血绵.止血带,结扎止血,电针止血,等各种应急的止血方法.直接堵漏和结扎掉出血部位然后接着手术.同样的出血量大就输血量不多就不用输.就是这样完成手术的. 首先要看手术部位,1.如四肢手术出血可用气压止血带: 暂时阻断该肢体的血供,为手术提供一个无血的手术视野,同时减少出血量,达到止血效果。 2.腹部手术出血,那就要找到出血点,用止血钳夹住,医用丝线结扎即可达到止血目的。如果是小的毛细血管可直接用电刀电凝的方式止血! 我就是个小孩怎么问? 这种专业性的问题有必要在头条发问吗? 能上手术台的医生必须在大学本科5年的理论基础,研究生外代3年,毕业后都还不能直接上,还要实习一年考过执业医师资格,然后再工作四年考过中级职称后,才有机会上手术台!然后他还有必要跑来头条看别人教他如何术中止血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