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告诉癌症晚期病人实情吗?
应该告诉癌症晚期病人实情吗?这个问题问的好,我谈谈个人的看法。
癌症疾病极其凶险,治疗难度极大,死亡率很高,人人畏惧谈癌变色,有专家说,有三分之一患者是被吓死的,另一部份是治死的,经多年来观察确实各种现像都有。
09年,听说兄长患了癌症,从县医院转到省城医院,亲人们都隐满了他的癌症实情。我到省城医院接他,侄儿侄女也不让我说真实情况,回老家过清明节,他知道了实情,精神情绪很快就垮了,不久去世。
17年单位组织体检,同事父女俩在同一个单位,女儿对父亲的检查情况了如指掌,其父对自身肺癌病况一无所知,女儿只把药物送给父亲服用,隐满了父亲肺癌实情,一个疗程药服用完后,住处离医院近,其父(患者)拿着药合到医院开药,无意之中发现自已患上了肺癌病症,无语三天死亡。
05年姐姐肺癌,儿女筹钱在县医院治疗一个阶段,后又和妹夫一起坐火车到我家里,她对自已的肺癌情况很清楚,检查、治永、用药,我们都共同商量并共同亲自找药、挖药、配药、熬药。几个月后有好转才返回自家,现在八十四、五岁了健在。
在去年又有好几位肝癌晚期患者,我们不管是县医院治疗过的,还是市医院弃医的,也不管是省肿瘤医院手术过的,都是实话实说,共同研究具体用药,让患者了解实情,共同配合,给于患者生的希望,精神上给予安慰,效果都效好。
通过以上几个案例,我想明白人心里早有结论,对患者隐满病情并没有什么好处,只有害处,首先是影响情绪,什么事都不能实话实说,心里就形成了阴影与隔阂,让患者产生更多的猜测与凝怀,更加重心理袍负,对探讨病情、配合治疗,说心里话安慰都成问题,对患者康复危害极大。但是对非常特殊的情况例外,也不能一概而论。
总之,我的观点是在一般情况下,应该让患者了解实情为好。对配合治疗,劝导缓解心理压力都有好处。
这个要看病人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心态平衡,情绪等等,如果开朗乐观,心态平衡的外向人格还是告诉病人,配合治疗会效果更好,反之则不要告诉了,病没怎么样自己愁死了。
北京时间1月6日,年轻的奥卡菲娜成为影史第一个捧得金球奖音乐/喜剧类电影最佳女主角的亚裔女演员。
帮助她获奖的这部新片《别告诉她》,以影像的方式,帮助全世界的观众透过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理解和感受到属于中国人的一份独特情感。
目前,影片已在全国影院上映。
当"癌症"两个字出现在病历上,最迷茫最矛盾的还是患者家属,他们都要考虑一个问题,那就是要不要把实情告诉病人。如果告诉的话病人能承受吗,会不会加快病情恶化?如果不告诉的话会不会让病人起疑,是否侵犯了病人的知情权,怎么才可能瞒得住?究竟,"癌"该不该说出来……
如何面对亲人的老去与离别,是每个人在成长中必须经历的一道坎。
有一个"世纪难题",我们所有人都知道却从不敢轻易提起:
假如有一天,你至爱的亲人被检查出癌症而不自知的时候,你会直接对他讲出真相,还是隐瞒病症、告诉他"一切都好"?
来源:电影剧照
在前不久揭晓的第77届美国电视电影金球奖上,女演员奥卡菲娜凭借《别告诉她》拿下音乐/喜剧类最佳女主角,也成为首个斩获该奖项的亚裔演员。
1月10日,《别告诉她》在国内正式上映,导演王子逸把自己的真实经历搬上了大银幕:
碧莉是一位在纽约长大的华人女孩,一天,与她有着深厚感情的奶奶被诊断罹患癌症,全家人从世界各地回到长春,假借一场婚礼的名义让回家见奶奶最后一面。
围绕着"要不要告诉奶奶病情",他们展开了一系列啼笑皆非的故事。
"大夫说你呀,身体健康得很。 "
奶奶被周围的人告知,自己遭受的是上一次肺炎带来的后遗症,而CT检查出的异常阴影是"良性阴影"。
来源:电影预告片截图
在美国生活的碧莉认为,大家不应该向患病的奶奶隐瞒真实情况,但家族的长辈甚至医生都对碧莉说,不告诉奶奶才是最好的选择。
他们告诉碧莉,能"杀"人的不是癌症,而是恐惧,她现在和正常人一样,干嘛要让她伤心呢?
他们告诉碧莉,奶奶为大家操劳了一辈子,所以不应该让她一人来承担病痛,不告诉她,是在帮助她分担思想上的压力。
他们告诉碧莉,因为爷爷得癌症的时候,奶奶也是这么做的。
总而言之,所有的原因只有一句——为了她好。
文化基因使然,我们往往更倾向于间接、内敛的情感表达,年轻人习惯给父母报喜不报忧,避谈生活中的不顺利;长辈也习惯性地略过得病的事实,告诉子女们一切都好。
这是善意的谎言,也是大家最熟悉的日常,似乎只有这样做,才能替亲人阻挡很多烦恼。
来源:电影剧照
从电影回到现实中,很多人正经历着和碧莉的一样的故事:
前年冬天,得知父亲罹患癌症的消息,正在上班的陈敏突然一阵眩晕。
父亲的胃一直有些小毛病,近年来也因为胃溃疡上过几次医院,但这次的检查结果还是让她不敢相信——胃癌,已经发展至中晚期。
最先拿到医院化验单的家人们聚在一起哭了,谁都不会想到,平日热爱旅游、走路快到全家人都追不上的父亲,好好地怎么就得了癌呢?
来源:《别告诉她》预告片截图
马上去首都治病,成为一家人的共识,他们开始四处寻找医院和大夫,收拾出门行李,就各种琐碎的事情商量讨论,甚至爆发大大小小的争吵。
另一个共识,他们没有特地讨论过,却彼此明白——"不能告诉,这事一定不能告诉他" 。
在儿女的眼中,父亲一向心思单纯,心里只要有包袱,周围所有人都能看得出来。为了不让他害怕,他们决定撒个谎:这次查出来是重度胃炎,咱得上大医院做个手术。
父亲没有察觉自己的病症,积极配合医生的各项检查,等手术成功做完,他坚持要自己看检查结果——报告单上写的并不是"胃癌"两字,写的是"胃ca"。
手术加上化疗药物,父亲在短短几个月暴瘦,他有时候会喃喃自语:"怎么又瘦了。"为防止胃酸反流,他的枕头被垫高,也开始有些驼背,陈敏每次看到都很心疼,但她从来不敢说出真相,怕父亲的心里承受不住,继而影响治疗。
在"未知生,焉知死"等传统文化的影响下,死亡一向是国人日常语境中的避讳。网络上,大多数的网友也都选择了"不告诉"、"千万不要说"。
来源:豆瓣小组评论
也有人说,如果是我得病,我希望亲人无论如何一定要告诉我,我相信我一定能撑下去。但真的都是这样吗?
陈敏在单位附近认识了一位张阿姨,六十多岁的她性格直爽开朗,是社区里的热心肠,常常会开导身边患癌的朋友们。
可有一天,她的体检结果显示有个指标不正常,可能与癌症有关,平时大大咧咧的张阿姨突然变得焦虑不已,医院的号还没排上,她的精神状态却像完全换了个人:
"平时说的那些安慰话就跟纸片似的,真到自己头上的时候一点儿都没用啊。 "
来源:电影预告片截图
可在另一个层面,被瞒着就一定是好事吗?有人认为,还是要看病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有的病人在知道得癌之后心态很好,积极配和治疗,说不定会达到更好的效果。
来源:豆瓣小组评论
而且,隔三差五进医院、反复检查与治疗、家人一次次圆谎……到最后,病人们或多或少都会有所知晓。
来源:豆瓣小组评论截图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陈敏觉得父亲好像知道了,以前路上碰到"好事者"说癌,父亲还会争辩几句,后来去医院复查,他有时会盯着诊室里的抗癌标语看很久,轻轻叹口气。
但这些,他也从未对孩子们提起过。出于对家人的理解,病人们很少显露自己的知情。
就像碧莉的叔叔所说,在东方人的观念中,生命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家庭、集体的一员,是彼此的相互支持。"不告诉"的背后,是家人们为彼此牵挂的心。
《别告诉她》的英文名是"The Farewell",翻译过来是"告别"。
在略显平淡的影片故事中,让很多人情感起伏最强烈的画面,不是有争议的文化冲突,而是奶奶站在巷口送别的一幕。
来源:电影预告片截图
评论里,有观众由此想到了自己的亲人:
"奶奶塞红包的时候,让人忍不住心酸,最后把孩子们都送上出租车,我想起我上学时,家人过完春节送表哥回北京工作,我妈说‘你大姨竟然还抹眼泪呢,(你哥在外工作)都这么多年了’,现在自己也北漂了,身似浮萍,心有牵挂,触景生情,实难自抑…"
"上大学回学校的时候给我塞钱,叮嘱我,家里的杏熟了因为我没回来怕我吃不到给我做成罐头,自己一点点做辣椒酱让我带到学校去,父母在不远行,感触很深的一句话,越大越想家,想多陪着奶奶。 "
"最后一幕,和每次回家姥姥奶奶送别我们一模一样。 腿脚不便也硬是要送下楼,即使是一步一步扶着楼梯才能走下来,车开走了还站在原地挥手,唉,泪奔。 "
"国庆的时候我回去看奶奶,临走前我们几个人一进一出收拾东西,我看见她站在门口偷偷擦眼泪,上车前我抱了一下她,她说这几天都是很多人一起吃饭,吃得很香,今天一下子走完了真的没意思。 "
"鼓起勇气听了2016年偶然留下的跟姥姥的电话录音,姥姥嘱咐我天气降温多穿衣服,那时候她刚做完手术,情绪一直不太稳定,电话里她带着哭腔问我怎么竟然还要有一周才能回家? 为什么时间过得这么慢? 当时我嘲笑姥姥怎么年纪大了这么容易多愁善感,今天听着这些我早已经泪流满面。 "
面对死亡,是否要坦承以告?人们无法争论出哪一个才是终极答案,却可以在选择背后,发现那些真实而深沉的东西。
来源:电影预告片截图
影片中,奶奶告诉碧莉,"生活不光是你去做什么,更要是你怎么做,精神支柱是非常重要的"。
一个人的一生,也是与心爱之人不断告别的过程。
在父母关爱、长辈呵护中长大,之后一路独自远行……教会我们成长的,或许就是那些不得已的离别。
当结局已经注定,我们能做的,只有更加珍重当下可以陪伴的这一刻。
随着癌症的多发,"该不该告诉癌症病人实情"的矛盾困扰着越来越多的家庭,在各种微博、论坛上,这类的求助信息亦是随处可见,并引起热烈的争议。对于说与不说,人们的理由主要如下:
"不该说"派:给病人留点希望吧
癌症不同于其他疾病,癌症是绝症,再豁达的病人也会忌讳和害怕,把实情告诉他实在是太残酷了。
事实上,现实生活中有许多患者不知道自己生了癌或尚未确诊之前,常常活得很好,活得很长。但是在得知自己患了癌症以后,精神瞬间崩溃,表现得非常惊恐、忧虑,对人生悲观绝望,对治疗前景不抱任何希望,导致人体的免疫功能迅速下降,从而加快病情恶化速度。甚至因此而选择自杀。
如果病人知道了病情,还知道活不了几天的话,就像感觉被判了死刑一样精神崩溃,作为家属,怎么忍心让他承受身心的双重折磨?善意的谎言也好,侵犯知情权也好,我们只是为了将对病人伤害降到最低,让他怀有一点希望,别在惶恐中度过剩下的时光。
"应该说"派:病人有权知道
病人有权知道自己的病情和存活期,以便自己更好地来安排人生的最后时光,这比稀里糊涂地去世留下遗憾强。而作为亲人,实在也不忍心看着他像傻子一样地被蒙在鼓里。话说回来,别以为在病人面前一套,背后一套他会感觉不到,病人在这种不详的气氛中产成猜疑更容易演化为悲哀、消极的心理障碍。
在残酷的真相面前,告诉病人病情,并给予足够的心理支持,病人的斗志可能反而会被激起,顽强地与癌症斗争,甚至创造出抗癌的"奇迹"。这样的案例,临床治愈中并不鲜见。
很多癌症需要手术,如果隐瞒患者实情手术如何进行?所以术前让患者知道自己的病情,了解这种治疗的必要性,得到病人的许可,也是尊重人权和体现人道主义精神的表现。病人知道实情后,才可以按照医师的要求主动地配合治疗及治疗后的康复工作。
与其一家人在矛盾痛苦中欺瞒病人,还不如一起乐观地面对,才能真正给病人以战胜病魔的力量。
因为专业,与癌症家属或癌症患者本人打过太多交道。
首先强调:患者为第一知情权。医生不告诉患者的前提是家属签字拿走诊断报告,患者不知情与医生无关系。因此医生没有什么"晚期"告知的问题。
作为家属,我个人建议必须告知。举例:有一个六十来岁的"晚期"胃癌患者,家属咨询是否告知本人?我建议告知,没想到,两个多月后,这个患者亲自上门感谢,他说,幸亏我建议家属告知实情,我这两个月,大江南北,各地的老战友见了面,告别一下,又回老家,发小一一告别,死而无憾了。否则,病的走不动了,会留下遗憾。
不用告诉,他自己就会知道,
我理解为应该!
生命应该受到尊重
即便太多无奈
总归
在最终
是善良的
拼尽全力,一起去对抗
才是希望
癌症患者头部份西医理论吓死的,用中医理论告介促进治疗,
应该,这是我们作为人类社会中一份子的基本自我状态的感知需要。人在任何时候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个体,它是社会实践的需求发生节点和参与要件,而生死的体验是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事情,给予患者从容应对疾病的诊治与社会生活的安排是必须尊重的社会态度。
应该区分吧,心态好的告诉也无妨,心态不好就算了,在一个我觉得自己心里都清楚吃的药,自己能不知道吗。只不过想不想面对的问题
如果是晚期癌症的病人。我觉得告与不告诉他实情。凡是有点思想的人。自己也能猜出个八达。尤其在现今的社会,患癌的患者数不胜数。这就要看病人的精神状态和心理的承受能力。告与不告。起不到什么作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