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是个聋子,那他是怎么创造出那么多传世钢琴曲的?
咬着木棍骨传导+卡尔·车尔尼辅助,耳聋影响作曲程度有限。
贝多芬从26岁时,开始发现自己的听力渐渐衰退,直到45岁时他的耳朵完全失聪。耳聋不是瞬间耳聋,而是缓慢可感知的过程。长达19年。
耳聋对于作曲的影响是有限的。听起来很诡异,但实际上就是如此。
一首交响曲音符数以万计,在作曲的时候,更多的是一种头脑风暴,只要大脑不丧失思想和记忆,耳聋并不能夺走音符在大脑之中的乐音,这就可以作曲。当然前提条件是,耳聋之前已经拥有完善的创作素养和绝对音准。
如果看过《好先生》就会比较理解,大厨丧失味觉,但是并不阻碍他做出米其林大餐。只是缺少了一个验证的环节。最终以张艺兴扮演的小哥来完成测试。作曲也是如此。
耳聋真正影响到的是贝多芬无法通过听觉来测试出自己作曲,所写的音符是否按照自己脑中所臆想的听觉前进。缺乏的是验证环节。
而在验证环节,贝多芬听力衰弱之中,自己琢磨出了用牙齿咬着木棍,木棍顶着钢琴琴箱的骨传导方式来进行验证,但彻底耳聋后而后更是找寻到了同为天才钢琴家的卡尔·车尔尼辅助自己,作为自己的耳朵。
作曲的真正的含义,是在于一种关于个人音乐素养关于底层音程的编排的创造。比如整体的情感调性和暗示,比如契合整个风格的音程排列。在这种创作之中,更多的是关乎于底层的音程理解。
比如:小二度的最紧张、大四度的正义感恢宏感、八度的递进、平度的终结和开始。
这些知识,对于贝多芬而言,在他耳聋之前,他已经拥有了。
以下简单来介绍一下,贝多芬骨传导和卡尔·车尔尼的作用:
1:骨传导听觉;
小学课本都讲过,说贝多芬身残志坚。耳聋后,用牙齿咬着木棍木棍顶着钢琴琴箱来获得听觉。
这种说法的可听度有,但是并不完全正确。
木棍能传递的仅仅是一种频率差异,可以适用于贝多芬听力衰弱时使用,作为听力的一种补充。
毕竟贝多芬的听力衰弱,是传导式听力障碍,说明声音在传递到耳朵内出现了问题,所以通过加大音量或改变传导方式,能够感受到声音,这是真的。
但是仅仅限于听力衰弱阶段,在彻底耳鸣后,木棍传递的频率差异就是单纯的硌牙感,并不会具有过多的听力产生。因为是彻底失聪。2:卡尔车尔尼;
贝多芬丧失了所有听觉后,有一个人成为了当时的钢琴界贝多芬的铁杆粉丝。他可以演奏出贝多芬所有的音乐,不差分毫。乃至于说,他才是全世界之中,最先接触于贝多芬音乐的人,也是贝多芬的终极背书者。
他就是——卡尔车尔尼;
这个名字或许陌生,但马上你将不陌生:
卡尔车尔尼是贝多芬最得意的学生;
卡尔车尔尼是李斯特的老师;
是的,那个炫技狂魔李斯特,那个《匈牙利狂想曲》、《钟》、《鬼火》的手速狂魔。那个人类目前极限的钢琴演奏家,李斯特。
卡尔车尔尼是钢琴界之中最重要的桥梁人物,他师承贝多芬,教育出李斯特。堪称一代佳话。
卡尔车尼尔,是9岁开始成为贝多芬的学生。贝多芬曾在1801年--1803年的三年间免费教他弹奏钢琴。这三年之中,卡尔车尼尔就是贝多芬失聪前,最后的耳朵。练习之间,贝多芬多次将作曲手稿让他来演奏。比较著名的片段是:
1803年,卡尔车尼尔出师的那一年,贝多芬将自己1803年创作的《C大调三重协奏曲》交由卡尔车尼尔演奏,那是这首传世经典的第一次公开演出。从此,卡尔车尔尼凭借着贝多芬名声鹊起。成为当时的音乐界最年轻最好的钢琴教育家,随后吸引来了李斯特的拜师。
在1803年,卡尔车尔尼出师后,他与贝多芬的联系并没有中断。而是继续保持了担任辅助贝多芬的角色。他的主要任务是,演奏贝多芬的作曲给贝多芬听。因为1803年之后的五年之中,贝多芬开始丧失了所有听觉,仅仅凭借着思想和记忆在进行作曲,骨传导在完全失聪的状态下毫无作用。
可以作证的事件是:1811年,贝多芬《降E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再次有卡尔车尔尼进行公开演出。
维也纳
除却那根木棍和卡尔车尔尼之外,贝多芬就是靠着思想和记忆进行创作。别无他法。令人感叹。
音乐家贝多芬失去了听力;
作家博尔赫斯失去了视力;
听没听懂,点个赞呗!
贝多芬是在具备了很深厚的音乐创作和演奏的功底的情况下才耳聋的。他到维也纳郊区的海利根施塔特乡村去休息疗养期间写出了第六交响曲《田园交响曲》。其中的第二乐章《在小溪边》即将结束的时候,有用长笛等乐器演奏的鸟鸣声,有的人就否定贝多芬说他是模仿,还说什么"自然主义。"罗曼·罗兰为贝多芬主张正义,说贝多芬不可能模仿,因为他什么声音都听不见。
贝多芬不是天生的聋子,他后期才聋的。他的第九交响乐,那个著名的交响合唱《欢乐颂》就是在耳聋状态下创作出来的。这里面体现出贝多芬非常深厚的音乐功底。
我国瞎子阿炳的二泉映月和他们有一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