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代,一个人在国营饭店大吃一顿,需要多少钱? 题主太年轻,没有经过那一阶段,根本不知道里面的一些细节,我告诉你,70年代,手里光有钱是吃不上饭的,必须还要有粮票才行。 另外一个,70年代是计划经济时代,饮食服务行业,不允许个体经营,所有的饭馆,招待所,都是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一个人民公社的供销合作社,只有一个食堂。 一个县级,只有商业局下属的一个饮食服务公司,才有几个饭店。另外有一个招待所。 在这些食堂就餐,想大吃一顿是不可能的,吃饱吃好是可以滴,有钱人可以多掏几毛钱买一个有肉和肉多一些的菜,没钱人可以用一毛钱或五分钱买一个素烩菜。 馒头一般二两粮票二分钱一个,烧饼也是一样,包子,面条等都需要粮票才可以买到。 当时的人们没有大吃大喝这个概念,只是吃饱肚子。一些农村人要外出,但没有粮票,吃不上饭怎么办? 一,以物换票,就是拿一些家里的口粮,到人民公社的粮食经营管理所,兑换一些粮票。 再就是农村人用自己家的布票和吃商品粮的城市人兑换粮票,一市尺布票可兑换一市斤粮票。 二,在市场(黑市)用人民币买一些粮票,一般两毛至三毛钱一斤。 这样农村人外出办事就不至于挨饿受饥。 当时的所有饮食经营场所,根本就没有餐桌浪费这种现象和理念,所有人都是吃多少买多少,绝对不会剩下扔掉。 因为那时候的人们秉承的是一种"节约光荣,浪费可耻"贪污和浪费是极大的犯罪"。 毫不夸张的说,现在一年的浪费的粮食,足够当时一年全国人民食用的粮食(食品),现在的浪费是惊人的,有些浪费真是触目惊心! 作为一个70后,对于下馆子这事是记忆颇深的,因为在我小时候也就下了那么一次馆子,而且这次下馆子足以在当年的小朋友那里炫耀上好几年,毕竟70年代下馆子是件特别奢侈的事。 70年代国营饭店的特点 我在烹饪学校学过三年厨师,九十年代初刚毕业的时候就分配到国营饭店干过一段时间,因此对于国营饭店的经营还是比较了解的。当年的国营饭店有这么几个特点: 1.国营饭店的隶属:以前的国营饭店都是隶属于当地的商业局下属的饮服公司,员工也都是定岗定编的,因此以前的国营饭店都是比较热门的单位,并不是随便就可以进入的。 2.国营饭店的员工分工明确:以前的国营饭店按照各岗位的不同,分为红案、白案和杂工,炒菜间也分为墩上和灶上的,灶上的师傅负责切配,切配多少料灶上的就炒多少,要是认识墩上的师傅主料给你多投点,那么这盘菜就要实惠很多。 3.国营饭店的菜品都要严格的把控:以前国营饭店里的菜品,对于主配料都是非常严格的,一盘鱼香肉丝里要放至少六两的肉丝,配料占多少都有严格的规定,因此绝不会出现偷工减料的情况。 4.以前国营饭店饭菜好吃的原因:以前国营饭店掌灶的师傅都是经过严格培训上岗的,而且要经常进行培训和考级,厨师所得到的职级是跟收入挂钩的,像特级厨师还分特一、特二和特三,这在当年属于高级技师,收入是比较高的,因此当年的厨师业务都很精,而且要想从学徒到上灶需要几年的时间,不像现在短期的厨师培训班培训出来会炒几个菜就敢去小饭店掌灶。 5.当年国营饭店的经营模式:当年国营饭店的顾客都是窗口点菜开票,然后再去出菜的窗口等待叫你端菜,是很少有服务员给你端菜的,因为当年在国营饭店工作是比较牛的。当年的国营饭店也是定点上下班,到点就要关门不接待客人的,因此想要在那里喝上半天的酒是不可能的。70年代在国营饭店大吃一顿需要多少钱 我第一次下馆子是在七九年跟我父亲在我们当地的一家国营饭店,当时下馆子光有钱还不够,还需要粮票的。 那次是因为去火车站送老家来的亲戚,中午十二点多路过这家饭店,我至今记得这家饭店的名字叫《和平饭店》,从门口过闻到里面饭店那特有的香味,我说什么也不走,父亲被我拗的没有办法领我进去吃了一顿。 当时点了一大碟的酱牛肉,外加两大碗馄饨,酱牛肉是1.2元一盘外加一斤粮票好像,馄饨是用鸡汤做的,上面还漂浮着鸡肉丝和蛋皮丝,应该是0.6元一碗,不过一碗馄饨里面足足有十二个大馅馄饨。 说来也凑巧,我和父亲点完饭刚端到座位上,父亲的两个战友也来火车站送人,然后进了这家饭店,正好遇到了他们又点了四个菜,我们凑了一桌大吃一顿。 当时点的菜我记得有一道锅塌肉片、一个熏的松仁小肚,其它两个记不清了,他们当时不喝酒,要了三个大花卷,我和父亲一碟酱牛肉和两碗馄饨花了2.4元,他们四个菜和三个花卷花了不到6块钱,当时吃得我撑得不行,几个大人也吃得饱饱的,盘子里盛点菜找了个油纸包着拿回家了。 也就是70年代在国营饭店如果一个人大吃一顿,那么基本上2元钱管饱,而且吃的是相当不错,但是还要来上一斤粮票。结语: 70年代的时候人们收入普遍不高,像我父亲这样58年哈工大毕业的大学生,当年已经是工程师的职称,一个月的收入还不到60元,可想而知普通人的收入是多少,因此去国营饭店大吃一顿不点什么高档菜,一个人2元吃饱毫无问题。 在七十年代人民币确实值钱!我在铁路上当装卸工组长,我们组共八个人,有一次我们赚了点外快就决定去西固区同华楼打牙祭改馋,我们装卸工干活重饭量也大,当时就横心点了十个荤菜两个湯…回锅肉丶糟肉丶肘子、糖醋里几等鸡蛋汤和四斤米饭四斤花卷。吃完饭后还害怕我们赚的八十元不够,结果已结账才化了四十元不到(不包括八斤粮票),每人还分5元一角多! 1976年6月,我们小哥仨去城里办事,中午来到了大栅栏里的煤市街! 一个哥们突然说,长这么大还没吃过海参! 我说那还不好办,咱们今天就尝尝呗! 因此我们三个走进一家饭馆,要了三个菜其中就有葱爆海参(另外两个菜忘了菜名和价格)记得当时葱爆海参的价格是1.7元一个。加上米饭,啤酒,我们三个人一顿饭一共花了5.1元!! 七十年代,城里饭馆一般的炒菜大概五六毛钱。一个人一顿饭大概用不了一块钱(一个炒菜+米饭+啤酒)。如果一个人想大吃一顿的话,一两块钱就可以吃得很好! 要知道,那个年代,一般人每个月的工资只有四十来块。一个人在单位食堂,十多元就够吃一个月了!! 如果吃饺子,包子,六七毛钱就能拿下! 如果想节省一些,那就吃炒饼或炒疙瘩! 炒饼或炒疙瘩一般五毛钱一斤,买半斤疙瘩,吃完再跟服务员要一碗面汤,吃的比较舒服! 那时去城里吃饭,如果想喝啤酒的话,就要早点去! 因为那个年代的啤酒不像现在这么充足。如果去晚了,啤酒就卖完了!没有啤酒,饭馆会提供冰镇葡萄酒(或佐餐酒)!! 7O年代,物资匮乏时期,啥都要凭票,一个人即使兜里有钱,若是普通民众想在国营饭店大吃一顿是不可能的。有钱,有粮票,吃几碗大米饭加碗清水南瓜汤是没问题,想吃其它肉类东西,恐怕就有点难了。至于一碗三两米饭,一碗南瓜汤当时多少钱记不得很清楚了,好像是五六分钱,准确点说应该是四分钱。虽然那个年代物资比较匮乏,人们思想单纯,建设自己的国家一样热情满满。 1979年在饭店里吃一碗单面0.2元;一碗荤面0.22元(碗里加一片五花肉)但是都要粮票,一碗面0.2斤。吃烧茄子0.35,糖醋鱼0.80元。那时候每月工资74元,奖金:一等13元、二等11元、三等8元。 用不了多少钱。7寸盘炒肉片,才8毛钱一盘,两盘足够了。再多也只能三盘了,加两碗米饭(用四两粮票)2毛钱。总计2至3块钱就足够了。 只要五角钱,一大份肉片汤四角五分钱丶小份只要两角五分钱、外加两个大肉包子、五分钱,吃得很饱。 我七二年在房山县南街饭店吃过一顿饭 一碗米饭一毛钱,一根猪尾巴两毛钱,素炒白菜一毛五分,因肉菜要两毛以上没要 酱油可以随便倒入米饭中不另收钱,平时不去饭店,一次几同学去一人一碗米饭,把瓶里酱油用光,服务员阿姨没说我们 那时物价低,在饭店大吃一顿用不少多少钱,有个三元钱足够了。因为那时饭店的晕菜仅几毛钱一份,在小县城只要三,四角线一份。当然,那时三元按现在收入折算要抵三百元以上。就是现在去吃一顿好的,也用不了三百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