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毛之地还能长出水稻玉米?!听老乡说产量挺不错
夏天水汪汪,冬天白茫茫。
旱了收蚂蚱,涝了收蛤蟆。
只见下籽不见粮,十年就有九年荒。
这说的就是 盐碱地 ,
曾经人们称它是"土地的绝症"。
这"绝症"咋治呢?
"不毛之地"潜力无穷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研究制定盐碱地综合利用规划和实施方案""分类改造盐碱地"。据统计,目前我国有 15亿亩 不同类型的盐碱地,其中具备改良利用潜力的有1亿亩 。可别小看这"沉睡"的盐碱地,只要经过合理改造和利用,每年能够增加200亿斤以上的粮棉油产量 ,有巨大的治理利用潜力。
改良盐碱地盐分含量
十年前,沿黄地区的耕地盐碱化非常严重,是不产粮食的不毛之地。特别是河南濮阳的范县,盐碱地就占了63%。为了合理利用好盐碱地,增加可耕地的面积,当地组织农业、水利等专家成立工作组进行技术指导, 引黄河水压碱、洗碱 。 开挖和清理引黄排涝沟渠6700多条,改建3座大型引黄闸,建成了18万亩稻麦高产基地。
经过不断努力改造,今年秋收期间,这些盐碱地就初见成效了。在改良前,盐分含量高达 6% ,改良后的含量在3%左右 ,达到了作物的生长条件。就在最近几天,范县的种粮大户谷华军开动了两台收割机,忙着收尾18万亩水稻的收获工作。谷华军说,今年的亩产量达到一千三百多斤左右,比往年每亩地增加了一百多斤,这几年的亩产一直在逐年提升 。
目前,我国在盐碱地治理与农业高效利用方面主要形成了包括 土壤排盐技术、土壤生物有机治盐改土技术 等8大体系40多项实用技术。通过持续治理改造,我国盐碱地呈现面积总量减少、重度盐碱地面积比例逐年降低的趋势 。农业农村部科技教育司技术推广处一级调研员张凯告诉记者,从今年秋收情况来看,经过综合治理和利用后的中轻度盐碱地,平均单产水平已经可以达到正常地块的80 %- 90% 。
培育推广耐盐碱作物品种
思路打开了!不光是努力改善盐碱地以适合耕种,各地也在大力探索培育更多耐盐碱的品种。近几年,我国累计推广了50多种耐盐碱作物品种,不断提升盐碱地上的产能。
为了培育出适应当地苏打盐碱地的水稻品种,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东北中心实验室的育种团队,正忙着进行耐盐碱水稻芽期的耐盐碱实验,同时利用分子标记法进行水稻样本中耐盐碱基因的鉴定。经过12年的培育,耐盐碱水稻品种"松粳60",在pH值8.7的苏打盐碱地实收测产达到每亩516.8公斤。此外,他们还利用原生盐碱土壤和人工盐池等手段开展耐盐碱水稻品种的选育,其中5个主要品种示范推广870万亩,亩增产达10%左右。
推广先进技术模式
在改地改种之外,今年各地还通过推广先进技术模式,提升盐碱地粮食产能。吉林省通榆县位于我国苏打盐碱地分布区,当地通过在100万亩耕地上,推广先进耕作技术—— 水肥一体化 ,抑制了盐碱土壤对作物的危害。这项技术能够满足玉米全生育期对水分和养分的需求 ,让种植密度大幅提升 。过去这里种植的密度是每公顷45000-50000株,而今年的密度高达65000-70000株。从稀植到密植,产量随之大幅提高。通榆县今年的玉米产量超32亿斤,创下历史新高。
盐碱地从来都不是"无用之地",
利用好就是我们重要的土地资源。
综合治理利用盐碱地,
正在逐渐为端稳"中国饭碗"贡献着力量。
撰稿、编辑:文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