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聚会上,小北默默缩在角落吃菜,看大家热络地聊天说笑。 一个平常没有太多交流的同学突然走近她,说:"你真的好内向啊。" 小北在那一刹那陷入了错愕,她确实很久没有主动地交朋友了。 Pexels 但明明小时候的自己,也算是个孩子王,下课后总是走街串巷地和大家玩耍。 邻里间的叔叔阿姨,也没有几个不认识自己的。 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自己变成了一个内向者呢? 你可能,不是真的内向 问题的答案,藏在童年创伤里。 12岁那年,小北进入了初中。 本来很高兴和几个过去的伙伴分到了一个班,她却发现一切并没有像自己想象中那般发生。 她开始感受到朋友们对自己隐隐的疏远与抗拒。 Pexels 他们会在午餐时提早走掉,当小北问起怎么没等我呀时,就回答说忘记了很抱歉。 然后在第二天,继续这么做。 他们会看着小北窃窃私语,偶尔发出笑声,却告诉小北:"我们没说什么呀。" 年幼的小北几次忍不住落泪,也渐渐地和他们断了交往。 自此,虽然她的内心依然渴望与人的连结,却也因为恐惧而开始抗拒社交,变得自闭、独行。 她再也不会主动接近别人。 当有人想要和自己交往时,也会犹豫再三,而后常常选择躲避、拒绝。 Pexels 事实上,创伤确实可以改变人的性格类型,尤其是当它发生在生命早期时。 这是因为,青少年自身的局限性,使他们无法形成完全独立的自我意识,对于自己的认知很容易受到周围人的影响。 小北就是这样,经历过曾经的伙伴的排挤,她将自己等同为一个被社会排斥、没有社交魅力的人。 所以,内向表现,不过是这个受伤的外向者手足无措时,无奈的转变。 而这转变的巨大,常让小北自己都乍舌。 她好像是完全否定了过去的自己,认为自己外向的性格就是一切创伤的来源。 自己只有摆脱外向,才可以摆脱创伤。 Pexels 在心理学上,这叫作解离——是一种对自己人格、精神的解体。 社会性威胁尤其可能会引起解离。 这是因为,许多人倾向于将社交方面的创伤经历内向归因,怪罪于自己概念化的人格状态(Nijenhuis, van der Hart, & Steele, 2017)。 解离在其主要形式中,一方面是一种防御机制,另一方面涉及物种生存的系统。 小北像内向者一样避免主动,确实可以直观地免除被拒绝、被分离的风险。 Pexels 防御式解离就是这样,通过否认、逃避或者其他扭曲现实的方法,去减少由不可接受的潜在有害刺激引起的焦虑。 除此之外,小北性格的转变,也是一种适应未来所有混乱环境的方法。 人生要面对的改变,除了从小学升上初中之外,还有太多太多。 在小北看来,这意味着,带着创伤的自己,还要走过太多未知。 只有一直"内向"、否认过去的自己,才能在任何新环境中都了无波动。 研究也表明,在足够复杂的环境中,解离确实能够提高个体的适应力。 假性内向,有多痛苦? 然而,假性内向并不会给人带来真正的解脱。 小北的青春期,是一场漫长的痛苦进程。 对真实自我的恐惧和排斥,她本应力所能及的一切选择和决断——哪些是自己想参加的活动、和自己灵魂契合的朋友,都变成了不可能。 Pexels 她只能不断地回避,陷入一种麻痹状态,忽视了自己真实的需求。 心理学家荣格将如此定义外向和内向: 外倾型指的是倾向于对外部世界的客体做出反馈,需要从社交中获得能量。 而内倾型旨在人的内部世界进行沉思,更珍视在独处时充电的时光。 所以,假性内向,只会让需要社交的人们收获莫名的疲惫。 长此以往,焦虑和抑郁会接踵而至。 彼时,就算他们想要摆脱假性内向的状态,也已很难有能量去应对外界世界了。 同时,假性内向还会加重人们对社交的负面体验。 Pexels 其实,小北的内心并非不在渴望着认识到真诚的朋友。 然而,把自己限制在"內向"的定义里之后,她习惯性的对一切示好表现拒绝。 在长期散发出生人勿近的气场后,他人也渐渐很少与她拉近距离了。 如此一来,小北愈发认为自己是被排斥的,人生都被笼罩于"被抛弃感"阴影下,故步自封。 Pexels 这一切,都可以用自我实现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解释: 人们的内心预期会影响他们如何对待他人,而这种处事方式又会导致别人的行为与人们最初的预期相一致,使其成为现实。 如何自处?内向的外向者 荣格认为,极度内向和极度外向的人极少存在,大部分人身上都同时具备了外向与内向的两种特征。 这就是说,我们每分钟都在变化,也必须学会顺从于这种变化。 而不是用经验形成的内向、外向的标签绑住自己。 所以,我们该如何接纳性格不恒定的自己? 1、珍惜体验 每个人从出生起,就有自我同一性的需求——渴望形成内外稳定的人格。 所以,"我不是曾经的自己"这种感觉,可能是压倒性的,极度令人恐惧、沮丧。 然而,对于有创伤的人来说,重要的是要知道,人格的变迁是正常的反应机制。 Pexels 而要达到一种稳定的自我,恰恰是需要这样的探索和生活体验。 在这样的体验过程中,关键要做到下面几点: (1)定义你的价值观 价值观和个人信仰是稳定自我的基础。 你的信念系统可以帮助你认识到什么对你来说最重要,并确定你在重要问题上的立场。 Pexels (2)考虑如何实现理想 明确自己的价值观是个好的开始,但这还不够。 研究表明,一个人理想的自我状态与实际表现之间的差异可能会导致不满情绪,甚至抑郁。 一旦你对自我追求有了更明确的定义,考虑一下自己可以做些什么来让你的生活与它保持一致。 例如,如果你需要好的人际关系,那就从自己出发,友善的对待别人。 2、活在当下 对社交不适和焦虑的假性内向者,普遍存在着注意力分配的偏差(Rooijen et al., 2017)。 比如说,他们在接受到聚会邀约后,可能会通过分析别人是不是真的想邀请自己,做出决定。而不是去考虑自己对这个活动感不感兴趣。 Pexels 但是,我们的归属不是过去存在的创伤,也不是对未来的恐惧,而是此时此刻。 练习正念,就是一个能帮助我们在看待事物时专注于当下感受的好方法。 正念冥想,通常有以下几个步骤: (1)准备 找一个不会被打扰的安静地方。 理想情况下,这是自己家中的一个房间,或者其他能带给你独处和平静的空间。 你可以尝试盘腿坐在垫子上,或者躺下。 Pexels (2)呼吸 如果你是第一次做正念冥想,可以设置一个五分钟的计时器。 闭上眼睛,然后先做几次深呼吸。 通过鼻子自然地吸气,然后通过鼻子或嘴巴呼气——以自己感觉更舒服的为准。 让呼吸一直向下流入你的腹部,注意自己的呼吸声。 当你吸气时,就会吸入周围所有平静和快乐的事物。 当你呼气时,你的头脑和身体就会摆脱所有带来困扰的压力和毒素。 Pexels (3)注意力拉回 在正念练习中,思绪难免会飘忽不定,不必责备自己。 你要做的只是承认这一点,然后将注意力带回中心,回到呼吸上。 注意周围的环境——你听到什么?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感觉? 尽量不要沉思过去或担心未来,而是要活在这个纯粹的时刻。 Pexels 作者:Eva 图源:Pexels 首发:壹点灵心理(yidianling0) 专注心理成长,温暖而有力地爱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