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9年正月,89岁高龄的乾隆皇帝驾崩,一时间天下缟素。 这光芒成为康乾盛世最后的一抹亮色。在金銮殿上,嘉庆皇帝带领群臣哭丧,而在嘉庆身后,和珅却比身为人子的嘉庆皇帝更为悲恸。 乾隆国丧未毕,仅仅十日之后,一封诏书从紫禁城快马进入和珅府邸,上面列举了他二十条大罪,随后便将他下狱,最后一条白绫将这位史无前例的大贪官送上了黄泉路。 和珅为什么能贪这么多钱?又是什么让乾隆对他宠爱有加? 他的一生堪称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传奇。和珅发家史:读书赚个便宜岳父 和珅是满洲正红旗出身,虽然其家族是满洲八大姓之一的钮祜禄氏,但其父亲常保一生却庸碌无为,最高也只做到了福州将军,远离朝廷中枢,故而也没什么名气。 和珅出生时正是父亲在福建副都统任上之时,那时他的家境虽算不上太好,但也绝对不算差,家里也能够给他提供较为完整的教育,让他从小对满汉文化都有所兼学。 但是,生活还算平静的和珅在他九岁时迎来了人生中的第一个大挫折:父亲病逝。 先前和珅母亲就因为生弟弟和琳时难缠而死,现在又痛失父亲,和珅兄弟一时间也成为了孤儿。和珅少年丧父,家中顿失依靠,父亲的其他妾室纷纷将常保留下的家产瓜分一空。 少年的经历让和珅早早地承担起了保护幼弟的重任,他一方面日夜勤读,一方面也出去找一些兼差来补贴家用,就在这样的艰苦环境下生活了数年。 上天对努力的孩子总归会有垂怜。凭借过人的文采和见识,少年和珅考上了咸安宫。 咸安宫是雍正年间为旗人子弟专门设立的学堂,这里教授的不仅仅是儒家的四书五经,还有全国各民族的文化、政策等。和珅就是在这里得到了近一步的提升,没过多久就成为精通汉、满、蒙、藏四族语言和文字的天才。 在咸安宫的日子可以说是和珅进阶仕途的源起,他天资聪慧,同时也刻苦用功,因而深受老师们的青睐。 同时也得到了当时一位大人物的关注。这位大人物就是时任直隶总督的冯英廉。 冯英廉 冯英廉经常在京行走,这一日闲来无事便到咸安宫走走。 当他行到书堂之时,忽然见到一位俊美少年,正于堂上与同学们侃侃而谈,其气度、谈吐、学识瞬间让冯英廉大为赞赏,并断定此人绝非池中之物,而他关注的少年正是和珅。 经过多方探查以及与和珅本人的交流,冯英廉更加认准了和珅不是一般人。 虽然当时和珅还是一个穷学生,但他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将自己的独女冯霁雯嫁给了时年十八岁的和珅。 和珅与爱女成婚后,冯英廉便想通过自己的人脉为女婿在朝中谋一份差事,但和珅却不想轻易利用老丈人的权势,而是打算考科举来证明自己。 科举考试 1769年,和珅人生中唯一一次以考生的身份走进了科举考场,这次他的对手是全天下的读书人。 虽然和珅自幼才思敏捷,见识也比那些只知道四书五经的考生广,但其终究还是不谙八股之道而名落孙山。 原本和珅还想收起沮丧的心情准备来年再战,但冯英廉却已经有点等不及了。最后,和珅还是依靠其旗人的身份,在宫中谋了一份三品侍卫的职务。 品阶是低了点,不过也算是直抵御前,稍加时日还是有机会直接跟乾隆对上话。和珅发家史:乾隆让我平步青云 乾隆最大的爱好就是玩,好在有爷爷康熙和老爹雍正给他留下的家底,要不然清朝很可能就在他的手里断送了。 这一日天色晴好,也无国家大事着急办,百无聊赖之际乾隆便看着宫门外的一排侍卫发呆。不多时忽有侍卫来报,京中大牢里有个犯人越狱脱逃,眼下京城里正在四处抓人。 乾隆一听这事新鲜,便随口吟诵了几句《论语》中的名言,当场问侍卫们是什么意思。殿门前的侍卫大多为武人出身,没读过几年书,自然对乾隆的提问哑口无言。 正当乾隆初觉失落之际,一英俊侍卫大步向前,对乾隆的提问娓娓道来,这人便是和珅。乾隆御前侍卫见此人提刀向前,顿时拦在皇帝身前。 见和珅对答如流,乾隆也屏退左右仔细听他侃侃而谈。乾隆见这侍卫学识如此渊博,当场就让他来到身前,与他探讨起学术问题。 不日之后,和珅便被破格提拔成为乾隆的一品带刀侍卫。从此,和珅便一直在乾隆身边伺候,其为人小心谨慎,对乾隆的任何要求都完成得非常出色。 同时还经常与乾隆探讨学术问题,凭借其广博的学识,让乾隆对他赞叹有加。终于,和珅成为乾隆形影不离的侍卫,而他的辉煌也从这一刻起开始了。 仅仅给乾隆当了两个月御前侍卫的和珅,被乾隆直接提拔成为户部侍郎,官至从二品;然后又过了两个月,和珅被提拔为军机大臣,正式进入了大清的权力中枢。 然而这还没有结束,又过了两个月,和珅被任命为内务府大臣,直接管理皇帝的小金库。 这一年,和珅才仅仅二十六岁。 和珅仕途之顺古今罕有,随后和珅的官职便一直往上加,成为身兼数职、权倾朝野的大臣,其地位与权势一时无两。 至于乾隆为什么这么喜欢和珅,直到今日也是众说纷纭。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和珅这个人办事能力绝对一流,乾隆皇帝虽然好大喜功、贪图享乐,但也是一位眼里揉不得沙子的君主,能在他的手下一路高升,其人做事必定深得圣心。 和珅也并非一开始就是个贪官,年轻的和珅初涉朝堂就平步青云,他有年轻人的血气和热情,能够执掌大权首先想到的是利用好自己的权利,为朝廷选贤用能,以留得生前身后名。 在吏部侍郎任上,曾有个叫安明的小官带着很多钱来求和珅,希望能够给他安排一个高一些的职位。 而此时的和珅看着成堆的金银财宝根本不为所动,反而找到了这个人的卷宗仔细查看起来。 卷宗看罢,便起身走到安明面前,指着那堆金银财宝跟他说:"你在原任上颇有作为,能力尚算出众,这本就已经够格拔擢,何必多此一举?" 安明顿时羞愧难当。过了没多久,朝廷的调令下来,和珅果然安排他升职。 但或许是命运的捉弄,刚刚接到调令的安明转身就接到了老家的讣告,他的父亲在老家病逝并希望他能尽早回家。 按照大清惯例,官员家中长辈逝世,无论在朝中做了多大的官都要回家守孝三年,而安明刚升了官不想因为此事耽误仕途,于是便隐瞒不报。 但是清朝中期的朝局扑朔迷离,这件事很快被人知晓。和珅升官太过顺风顺水,自然也惹得一大群人的嫉妒,他们得知安明是和珅举荐升迁,便以此事为由向乾隆上书弹劾和珅。 不过这件事也被和珅知道了,凭借其敏锐的嗅觉和对乾隆及朝臣的了解,他深知这件事处理不好的话,自己的政治生命恐将断送。 和珅何其聪明,稍微一想就得到了圆满的解决办法:与其让你们弹劾我,不如我先弹劾我自己。 他拟写了一份揭发安明隐瞒父丧并悔过自己失察之罪的奏折,赶在那些大臣的前面递到了军机处,当大臣们弹劾和珅的奏折递到乾隆面前时,乾隆却轻描淡写地说和珅只是失察之过,只将他降职两级小惩大诫。 经历过此事,和珅终于明白朝廷里的人心险恶。这一刻,和珅顿悟了:既然你们容不得一个清官,那我索性就做一个大大的贪官,将你们都绑在我这艘船上。和珅发家史:我是绝世巨贪 和珅的贪污是从一桩贪污案开始的。 当时云贵总督李侍尧被人检举贪污,乾隆对此事非常重视,便派出三位大臣前往云南主理此案,和珅便在其中。 到了云南,这几位京官一时间也是两眼一抹黑,对案情没有丝毫头绪。涉案人是已经下狱,但不管怎么审都无法得到有效的信息,案情一时间陷入僵局。 不过和珅自然有他的手段,他以李侍尧的管家为突破口,没日没夜的对其严刑审讯,终于从他的身上获得了李侍尧的贪污罪证,李侍尧最终认罪伏法。 见和珅如此为自己出力,乾隆龙颜大悦,让和珅负责抄李侍尧的家。在抄家的过程中,和珅看见如同小山一样的金银财宝,顿时就起了据为己有的心思。 最后,上缴国库的只是一小部分,大量的金银都进了和珅的腰包。这是和珅第一次贪污,尝到甜头的和珅已经再也收不住手了。 原本作为御前大臣,又很会讨好乾隆的和珅就已经得到了很多赏赐,而他得到最大的恩赐便是与乾隆结成了亲家。 和珅处理完李侍尧贪污案后,乾隆直接安排自己最喜爱的十公主,嫁给了和珅的长子丰绅殷德。 公主下嫁是和珅人生中的高光时刻,除了公主带来的大批嫁妆外,满朝官员更是争相到府庆贺。 对于贺礼和珅自然是照单全收,同时他也深深明白,只要乾隆和自己有这一层关系在,那自己一家的荣华富贵就有了保障。 随着年岁日久,和珅的贪欲已经到了无法无天的程度。乾隆晚年,和珅多次主理科举,远道而来的士子们成批成批地涌向和府安排的秘密地点,向和珅"聊表心意"。 丰绅殷德 而后便能高中进士,规模之大,人数之多,乾隆晚期的登科士子几乎全部都是和珅的门人。 同时,和珅倚仗乾隆皇帝的恩宠,几乎做遍了朝廷重要部门的一把手。 每到任一处,便想方设法向属下索贿,一时间大小官员都知道和珅见钱眼开。这已经不是晋不晋升的事情,而是只要想保住官位就得给和珅塞银子,而要晋升就得付出更高的价码。 和珅还利用为乾隆办事的机会大肆圈钱,和珅的机敏能干在加上下面官员的用心做事,让他为乾隆办起事来总能办的漂漂亮亮,同时自己还赚得盆满钵满。 嘉庆 和珅入仕已经是乾隆中后期,随着乾隆日渐老迈,他便将皇位禅让给了嘉庆,但即便处于深宫之中,他还是牢牢把握着国家的最高权力。 而晚年的乾隆已经连说话都说不清楚,但说来也奇怪,唯有和珅能将他的意思完整的转达给嘉庆和群臣。 于是在嘉庆初年到乾隆驾崩这几年时间里,和珅几乎成为大清帝国唯一的话事人,民间戏称他为"二皇帝"。 此时乾隆已经摇摇欲坠,但和珅似乎并没有收手的打算,反而变本加厉的打压反对自己的大臣,用诬陷、栽赃等下作手段把他们远远地逼出朝廷的核心圈子。 满朝文武除了刘墉和董浩之外几乎全都是和珅扶植的人。嘉庆皇帝面对和珅的贪婪和放肆却也始终没有办法,只能等到自己真正掌握大权后才能一举将和珅扳倒。 终于这一天还是来了,1799年正月乾隆皇帝驾崩,苦熬了三年之久的嘉庆终于是多年的媳妇熬成婆,正式接管了帝国的大权。 他已经等了太久,此时他再也等不下去了。在乾隆去世不到半个月,嘉庆就将这位乾隆最看重的宠臣送到下面跟自己的父亲团聚。 在侍卫们到达和珅府上时,和珅正在与家人共餐,可能他也知道了这群人来的任务,淡定地拿出了乾隆赐给他的"保命诏书"。 或许是出于对乾隆的新任又或是敬畏,和珅拿到这封诏书后一直没有打开来看。 此刻他将诏书递到领班侍卫面前,而侍卫打开后直接将诏书甩到和珅面前让他自己看。这一看让和珅的心彻底凉了,只见上书三个大字:留全尸。 一代巨贪就这样陨落,他的一生完全依靠的就是乾隆皇帝的恩宠。有人说和珅是乾隆送给儿子嘉庆的大礼,但笔者认为至少乾隆在的时候是真心把和珅放在心上的。 他对乾隆可谓是知根知底,他尽心尽力为乾隆办事,桩桩件件都办得漂漂亮亮,甚至可以做出这样的评价:和珅一生,从没有让乾隆失望过。 以和珅的才华,若是没有贪污的事,或许也能成就一番佳话,但其利欲熏心,只能让人扼腕叹息。 当乾隆还沉浸在康乾盛世的迷幻境地之中时,外面的世界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是他的纵容造就了和珅,也是他开创的这个时代造就了巨贪和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