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省力重建生命的价值系统
有人问苏格拉底:"世界上何事最难?"他回答:"认识你自己。"另外,德国的哲学家尼采说"不能服从自己的人,就要服从他人。这是有生命者的本性。" 认识自己、管理自己,是人一生最重要的事情。
怎样才能认识自己、管理自己,使自己朝着标杆奋勇疾奔而不是迷失方向?
自省是一个认识自己、行之有效的方法。自省既是宗教的基本修炼手段,也是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更是中国传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方式。
自省力在宗教中是一种最基本的修炼方式,主要有静思、祷告等形式。对于某些祷告贯穿信徒日常生活的宗教而言,自省力已经成为塑造信徒宗教信仰的重要手段。
在心理学领域,自省力作为一种自我审视、自我批评、自我总结、自我修正的能力,在人的一生中是非常重要的。拥有强大自省力的人,能够不断反省自己、修正自己、提升自己。反之,如果人缺乏内在的自省力,就会对生命中的困难、挫折和失败产生逃避或者沮丧,从而对他人和社会产生抱怨心理,失去生命的动力和方向,轻者忧郁严重者甚至结束生命。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历代先贤都有这方面有着自己的探讨。最早倡导内省的是儒家孔子,他提出著名的"九思"论,"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其次是他弟子曾子,他提出著名的"三省论",指出道德修养的核心是忠、信和习。孟子则指出"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反求诸己就是要进行自我反省、自我审视、自我修正。生命的精进和成长,一切根源在自己而不是外在环境和他人。"一个人总是先有自取其辱的行为,别人才侮辱他;一个家庭总是先有自取毁坏的因素,别人才毁坏它;一个国家总是先有自取讨伐的原因,别人才讨伐它。《尚书。太甲》说:"上天降下的灾害还可以逃避;自己造成的罪孽可就无处可逃了。"
《大学》则提出心正的前提是意诚。诚的意思则是不自欺,需要个体真实客观的看待自己、反省自己;后世宋明理学更是把"诚"作为道德修养目标,譬如程颐的修养方法为"诚敬"、"致和"、"集义",王守仁则为"致良知"。除了儒家,佛教也认为自省力是修炼的必要途径,最著名的莫过于禅宗神秀和尚的"身心拂拭观",认为人的心灵和身体一样会不断沾染尘埃,需要自我不断进行内在的拂拭,对佛家而言静坐参禅就是一种自我内省。毛主席提出自我反省方法就是批评和自我批评,这是个人的自我反省和通过组织的批评反馈再次进行自我反省。
自省力是生命自我觉醒、自我定义、自我修正、自我激励的能力,是竞争力、践行力和平正力的心力源泉,也是一切道德修养形成的内在动力。教育的意义在于唤醒生命,而生命的真正唤醒在于人具有自我反省的能力。生命的觉醒是生命开始自我突破、进取、变通和系统化的原点。生命的觉醒需要外在条件的激发,同时根源内在心灵的自我觉醒。一个自我觉醒的灵魂,会竭尽生命的洪荒之力追求生命的突破,以突破生命的层层障碍困难为乐,同时,生命在这些困难、危险的各种试炼中,不断如蛇蜕皮、如蛹破茧,进入一个又一个新的生命境界。
生命的定义会随着人的生命境界不断更新。譬如,在生命的初始,这时候的人如同婴孩,人的追求是以生存为最大追求,对生命的定义就是如何更好的活着而不让生命夭折。到了生命的发展阶段,这时候如同人的求学阶段,人的追求是以掌握本领为追求,对生命的定义就是如何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更多的知识与本领。到了生命的成熟阶段,人在各种组织系统工作生活,这时候人对生命的定义是以生命价值的自我实现为主。生命的过程会遇到各种挫折,困难和挑战,然而在这些挫折、困难和挑战面前,需要人不断修正、调整自我,需要不断进行内在的自我激励。
简而言之,自省力是进行自我认识、增进自我概念,实现自我改进的重要能力。培养贯穿生命始终的强大自省力是教育的重要目标和手段。人一旦拥有强大的自省力,则会在道德修炼、知识掌握和生命成长方面呈现高效、快速的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