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智慧善始还要善终
太阳东升西落,月有阴晴圆缺,水有潮涨潮落,世间万物,都是在不断的变化、发展和消亡中。世间没有什么一成不变的事物。想要让事物永恒,是一厢情愿的想法。
人也一样,在飞逝的时光或者滚滚的时代浪潮中,许多事物都会离我们而去,不管我们是否愿意。因此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时时留意所处的行业、环境、机遇、名声和好运是否正在离我们而去,最终走向消亡。
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孔子说:"禾苗不能吐穗扬花的情况是有的,吐穗扬花了却不能结出籽实的情况也是有的。"
种庄稼不是说种出了苗就一定能够长成,长成了也不一定能够有收获,还需要精心照料,锄草施肥,除虫灭害,防汛抗旱……一直到颗粒归仓才算告一段落。
孔子以庄稼的生长、开花到结果,比喻一个人从求学到有成就的过程,而在这一过程中,如果中道而止,就会像"苗而不秀""秀而不实"一样,是不会有收获的。
有个手艺很好的老木匠,一生建造了无数精美的木房子,年纪大了,即将退休。老板舍不得他,要他建最后一座房子再退休。老木匠虽然答应,但心已不在工作上,用的是差料,出的是粗活。
房子建好后,老板告诉他,这是送给他的退休礼物。老木匠没想到最后建造的竟是自己的房子,他既羞愧又后悔。失去了"工匠精神"和慎终如始的作风,留下的只有后悔。老木匠因为没有坚持自己一贯的高标准严作风,最后一件作品成了次品,终至后悔莫及。
人生莫不如此,漫漫人生路上,无论从事何事,只有终生努力,坚持到生命最后一息,才有可能求得真正的成功。如若不能坚持始终,终难达成目标,从而留下终身遗憾。
一代儒学大师董仲舒,自幼天资聪颖,少年时酷爱学习,读起书来常常废寝忘食。其父董太公为了让孩子能歇歇,他决定在宅后修筑一个花园,让孩子能有机会到花园散散心。
头一年动工,园里阳光明媚,鸟语花香。姐姐多次邀请董仲舒到园中玩。他手捧竹简,只是摇头,继续背先生布置的诗经。
第二年,小花园建起了假山。邻居、亲戚的孩子纷纷爬到假山上玩。小伙伴们叫他,他动也不动,在竹简上刻写诗文,头都顾不上抬一抬。
第三年,后花园建成了。亲戚朋友携儿带女前来观看,都夸董家花园建得精致。父母叫仲舒去玩,他只是点点头,仍埋头学习。中秋节晚上,董仲舒全家在花园中边吃月饼边赏月,可就是不见董仲舒的踪影。原来董仲舒趁家人赏月,又找先生研讨诗文去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董仲舒的求知欲愈见强烈,遍读了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等各家书籍,终于成为令人敬仰的儒学大师。
"善终"是需要以极大的恒心与毅力,坚定的理想与信念来达成的。我们每位中兴家人都要有为实现人生壮志而努力的具体行动。虽"作始也简,将毕也钜",要做到"善终"往往不易,但仍要本着"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的坚持,拥有"锲而不舍,金石可镂"的努力,定下目标后决不虎头蛇尾、半途而废,方能享受生活的精彩。
好苗不见得就一定能开花结果,人的成长也是如此,因此,无论是做学问还是建功立业,我们更要勉励自己,发愤努力,持之以恒,从而达到善始善终的人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