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悝变法 书接上文,公元前5世纪后半叶的魏国,在各诸侯国之间率先开启了变法运动——李悝变法。 如上文所言,魏文侯提出的诉求如下: 1.如何增强魏国实力; 2.国家如何掌握更多资源; 3.如何加强中央集权。 当文侯招来李悝咨询时,魏国在文侯的励精图治下"蛋糕"已经做大,实质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后两项。 根据魏国国情,李悝提出了如下政策建议: 1.正官制。 当时魏国许多贵族的权力和待遇都是世袭的,这就导致只要祖上混得好,哪怕你是个傻子国家也得养着你。李悝振臂一呼表示:咱要"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用大白话说意思就是:国家的钱不能养闲人,一定要用来招贤纳士! 具体执行中,李悝废除了官禄世袭制度,同时建立以军功和才干来分配待遇、官爵的制度。 这里的底层逻辑是:打通社会流动性,调动士人为国家奋斗的积极性,激发了国家的活力。 多说一句,这一底层逻辑,也是世界上伟大变革的主要目的。比如:咱们在希腊史提到的梭伦改革。 2.废井田 话说什么是井田制度呢?这本是周王朝传下来的旧制,曾经人们将可耕作的田地画成九宫格,最里面那一格属于周王室或者诸侯,称作"公田",周围一圈属于百姓私田。百姓们平时除了耕作自己的田,理论上还要无条件耕作中间那块"公田",这就是井田制。 久而久之,随着人们积极性变差,外加新土地不断被开垦,法外之地多了人们忙不过来,于是井田制就像明日黄花的周王朝一样,逐渐无人问津。 时光到了李悝时代,井田制已名存实亡,而实事求是的做法是——承认百姓的土地私有权,对这些私产征收税赋。李悝如此施政也绝对属于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了。 此外,李悝还同时进行了全国土地丈量,通过严格的数据统计,将魏国实力切切实实地摆在文侯眼前,以后打起仗来,需要多少钱粮、仗能打多长时间,都有理有据,绝不像过去那般凭空想象了。 3.劝农桑 由于有了精确的国家统计,李悝以有理有据的数字告诉魏国高层一个道理,一定要鼓励人们好生耕耘,土地又没有被好好耕种,粮食产量差很多。而粮食,就是当时最重要的战略物资(没有之一)。李悝的一系列政策,将中国古代社会"重农"思想具体化,这一政策也是后来历朝历代的基本国策。 4.练武卒 话说军事力量,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终极体现。当魏国积累了一定的实力,李悝便开始组建一支实力超强的军队——这就是魏武卒的前身。 据一些史料记载,魏武卒属于妥妥的重装步兵,不但装备精良(贵!且由国家买单),而且综合素质极高。比如身披几十斤装备能日行数十里,弯弓射箭、刀枪棍棒杨样拿得出手…… 总而言之,魏国这帮士兵,相比于其他国家军队的本质不同在于,他们是职业军人。毕竟,魏国士兵基本不下地干活,长期研究怎么砍人;而其他诸侯国士兵,专业是种地,偶尔被逼着去砍人。 要知道,在同一时代,西方的希腊世界,最强步兵是斯巴达重装步兵,其实道理是一样的,在希腊战场上,斯巴达人因为专业(农业、商业交给被统治族群干去了,人自己个儿专业当兵)所以无敌。 李悝变法不仅使得魏国在短短几年内实力大增,更为其他各国变法树立了楷模。李悝为了保留自己的变法成果,还将其白纸黑字地写进了《法经》,后来大名鼎鼎的商鞅由魏国前往秦国时,随身就带着《法经》,而且后来的商鞅变法,实际上就是李悝变法的无下限版本。 话说一个国家实力的重要体现是军事力量,随着魏国实力不断壮大,文侯决定在对外事务上发力。 文侯的对外战略 话说三家分晋后的一段时间,在外交问题上,魏文侯始终保持着冷静与灵活的政策。比如,对于脱离于晋室的韩、赵两国,文侯始终保持中立地位,并尽量避免与之发生矛盾。 在魏国冉冉升起的同时,他多次作为两国矛盾的调解人出现,从而逐渐掌握了对两国的主宰地位。 总之,文侯通过变法壮大魏国实力的同时,能与纷争不断的韩赵同时保持友好关系,充分体现了这位大国领袖的政治智慧。 当魏国国力成长到一定阶段,且赢得了良好的国际环境后,文侯派儿子魏击向中山国发起攻击。 话说中山国立于魏、赵、燕三国之间,由来自雍州(陕北)的白狄人(华夏民族重要组成)所建立。到了文侯时期,白狄人进行部落大整合,其中实力强大的鲜虞氏带领同胞效仿各诸侯国建立政权。但很快,中山国因最高权力更替陷入动荡,于是文侯趁势向中山发动进攻。 要知道,白狄人在过去的数百年间就没有停止过与诸侯国交战,因而中山国可谓好斗又善战。然而,在冉冉升起的魏国面前,经过数年战斗,魏国最终将中山征服,魏击也曾亲自坐镇中山。 在与中山的战争中,一众将领脱颖而出,其中就有卫人吴起。 吴起,这个曾在鲁国不得志的,又有过黑历史的男人,想必就是在那时被文侯相中的。 吴起於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文侯问李克曰:"吴起何如人哉?"李克曰:"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於是魏文候以为将。--《史记》 据《史记》记载,吴起这人私德上确有瑕疵(比如好色),但在李克(也是子夏学生)表示:吴起虽好色,但打仗是块好料,文侯当机立断:用! 结果,吴起先生没有让大老板失望,在他主持下,魏武卒基本成型。带着这支经自己调教过的职业军队,吴起在对秦的军事行动中放飞自我,在疯狂攻城略地后,将秦国势力压制在洛水以西,并为魏国拿下崤函之固。 话说,在对秦的军事行动中,不论是战略方向还是战术指挥,吴起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在河西一带,吴起率领五万魏武卒,把数倍于己的秦国军队打到自闭(秦在商鞅变法前,其实没那么强)。 于是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还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资治通鉴》 据上述史料记载,带兵打仗时,吴起的为将风格是与士兵同甘共苦,并能关怀士兵。有这样的主将,魏国士兵恨不得能在战场上拼死给他看。史料看到这里,我不禁想到了二百年后的西方战略第一人——汉尼拔。 与吴起经历类似的是,汉尼拔也是领着自己一手调教的雇佣军翻越阿尔卑斯山抵达了罗马共和国境内。同样的,吴起也率领着劲旅魏武卒踏入了河西之地。在长达数年的转战中,汉尼拔吃住都与普通士兵在一起(吴起也是如此),在大多数时候,身为统帅却与士兵无异,似乎只有这样的武将,才能与士兵形成"命运共同体",从而爆发出惊人的战斗力。 吴起的军事成果,是令整个河西被魏国拿捏得死死的。如上文所言,此举魏国不但扩大了地盘,还把崤函 一带牢牢把控,崤函 是古人对崤 山与函谷关一带的统称,那里地势险峻,且是连接秦地与中原的必经之处,魏国把控住这里的时候,秦国想要东进是几乎不可能的。 后来,吴起也成了河西一带的一把手,抗拒着秦、韩两国的威胁。(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史记》) 话说近一个世纪前,也就是在公元前490年,第二次波斯战争中,为什么波斯大王的数十万大军能被几千希腊人(其中有著名的斯巴达300勇士)挡住去路?就因为300勇士把守着前往中希腊的必经之处——温泉关。 温泉关最狭窄的地方只能供一人通行,且关隘附近皆是高山,波斯几十万大军想要翻过那里简直难如登天——反正要么累死,要么饿死。 崤函 一线的战略作用与温泉关类似,它倚靠崇山峻岭且道路狭窄,绝对属于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魏国拿下这里,仅需少量部队足能挡住十倍之秦军。同时,只要魏国愿意,他可以随时从那里进攻秦国,而秦国只能广袤平原上,绝望地面对来自魏武卒的巨大压力…… 文化自信、政治自信 我认为,拿下崤函、河西 之地,是文侯一生中的高光时刻。彼时,他精明地与韩、赵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在东、西两面赢得了巨大的军事和战略优势,在那时,魏国是各诸侯国中当之无愧的最强大国。 要知道,战争、外交都是一个国家硬实力的体现,魏文侯作为一个颇具眼光的君主,除了积累硬实力,他还大搞特搞文化建设,从而增强魏国的政治、文化影响力。 为了增强魏国软实力,文侯特别邀请大儒子夏来魏国的西河讲学。以子夏为中心,他许多弟子都是文侯朝的重臣,如:吴起、田子方、李悝、段干木等等。就这样,在文侯的支持下,以子夏为中心形成了"西河学派",这一文化大讲堂当时吸引了大批士人前来求学,这一措施不仅增强了魏国的人才储备,更使得魏国的文化地位、政治地位被大幅拉升,以至于,当秦国人打算攻打魏国,有人劝阻道:魏文侯礼贤士人很受拥戴,现在魏国上下一心,您趁早放弃吧。(秦尝欲伐魏,或曰:"魏君贤人是礼,国人称仁,上下和合,未可图也。"—《史记.魏世家》) 话说,自子夏应魏文侯邀请来西河讲学,不少士人纷至沓来的同时,也有大量魏国贵族将子弟送来学习。于是子夏的学堂,不仅为魏国培养干部,也不可避免地成了魏国高层分流的起点。 我认为,这,并不见得是什么好事情。 这要从何说起呢?要知道,去子夏那求学的人主要分为两类: 一类是,吴起这般胸怀大志却出身平平的士人。 一类是,魏国高层豪门出身的"少东家"。 可以想象,前者学成之后注定是"打工仔",注定未来是要被后者挑选的。而对于后者这个"少东家"群体,人家家里祖上世世代代恨不得都认识,毕竟大家掰手指头数数,他曾爷爷的曾爷爷,没准还跟周大王一起喝过酒呢。 我认为,西河学堂后来很可能会成为"少东家"的聚集地,当他们离开子夏前往更高位的一刻开始,就会默契地结为政治同盟(未来的利益集团)。而这个豪门集团一旦做大,他们势必会排外,对那些非核心圈子的人产生先天的怀疑和排斥(尽管他们曾是同窗、校友)。 文侯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可以不看出身,不拘一格地起用人才。所以,随着文侯退出历史舞台,因为有豪门利益集团在,魏国人才流动的通道,也就逐渐被关上了。 我认为,任何事务的运动都是有惯性的,何况一个国家的运转轨道。彼时正处于鼎盛期的魏国似乎还看不出什么变化,但事情正在起变化。当这一变化形成趋势,魏国的运势则会向着另一个方向滑落不止,曾经的辉煌也将一去不回…… 约公元前396年,文侯去世,魏击继位,史称魏武侯。 约公元前395年,一个叫公孙鞅的男人出生,后来人们又叫他商鞅。 如果这时,咱放眼整个世界,东西方的历史脉络也似乎有着某种对称之感: 公元前395年,罗马人攻克维爱,开启了扩张的征程; 公元前395年,希腊人在斯巴达国王阿基斯劳的率领下,攻入波斯本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