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的三个特点和三个为什么?
第一,总量发展极快,扎根于经济结构互补
第二,极不平衡,中巨额贸易顺差,结构性原因
第三,贸易战可能分岔,部分缓和即降低关税,部分激化即高科技竞争
第一点,1979年中美建交签订《中美贸易关系协定》,贸易额25亿美元到2017 年58375 亿美元, 39年增233倍; 总体双赢(2017年数据)
1. 中美货物贸易伙伴:美国出口57%的大豆、25%的波音飞机、20%的汽车、14%的集成电路、17%的棉花销中国服务贸易750.5亿美元,中逆差262亿美元:游客330亿美元;留学42万人,180亿美元;知识产权使用费:272亿美元
投资伙伴:美设企6.8万家,投资830亿美元中对美直接169.8亿美元,2018年5月持美国债1.18万亿美元
2.经济互补:
亚当斯密论证国际分工,自由贸易,比较优势理论,集中生产,过剩要素,成本低的产品出口。劳动力优势造就中国出口:4亿过剩人口,劳动力不能与生产资料相结合,放开以后20年工资只美国几十分之一,生产劳动密集型商品出口;美国有土地出口农产品,有技术出口设备,最终产品是一般贸易。
加工贸易:美国出口原材料和中间产品,在中国组装以后又返销美国。企业把一车间搬到中国来。占股份是直接投资,中国没有付外汇,记为进口了,中国出口潜力太大。是技术升级,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结合。
2. 比较优势的动态性:一直到2008年刘易斯第一拐点,农村劳务工资上升,能够进城的都进城了;第二拐点:涨工资也招不到人。比较优势就没有了。怎么办?
两种生产要素:自然地包括过剩人口和人为的。人的智力可开发。知识产权与科技竞争,未根本改变经济互补性中国通过引进技术和学习效应取得"后发优势",出口升级:粮食石油土特产品,1985年纺织品占出口25%, 2000年造船占三分之一。
劳动资本密集型:家用电器与造船汽车,重型机械;
资本技术密集型:仪器仪表与通讯电子设备,航空航天
高科技型:电子通讯,芯片。仍有互补性:美国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中国出口"高技术产品",完成劳动密集型加工环节。
教育科技竞争,竞争性加强了,互补也在升级,中美经济关系的基础应该变成:
经济互补性与竞争性结合,有合作又有竞争。
在中低端产业合作为主,降低关税;高端竞争为主,成为科技战,不算贸易战。
中国的收益如下:
(1)出口导向拉动经济发展
(2)积累外汇储备。1978年一亿美元,2014年42000亿美元,现在32000亿美元,警戒线26000亿美元
(3)进口机电产品和农产品,
3. 留学进修
4. 中国结构上没出现"绝对受损"的社会阶层。农民就业,居民消费,政府税收外汇增加,增发的是人民币。
数千万工人下岗在个人努力,家族支持,国家援助下摆脱困境。扶贫和社会保障解决
4.对外开放给改革提供了动力,规则和经验
5."中心外围论"位于世界中心发达国家剥削外围。
不能否定双赢。
西方经济学基本假设"充分就业",而中国没这一前提,农村人口边际生产力为零,4亿人进城打工不妨碍农业生产,对于国民财富是净增加,外商多拿我们少拿也是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