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日成欲夺志愿军军权,被彭老总怒斥,毛主席请斯大林出面沟通
在1950年10月19日那天,一支雄赳赳的军队越过鸭绿江,进入朝鲜。这支由彭德怀带领下的中国志愿军在抗美援朝的战争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是中国近代军事外交史中浓厚一笔。
当咱们的彭司令带领志愿军第39、40、42军共计26多万人,其中还有第50、66军作为预备队来到朝鲜战场上后,面临一个特别棘手的问题。关于朝方对军队指挥权的归属问题的存疑,困扰着我们彭司令。
抗美援朝战争主战场在朝鲜,为了大局,中朝两国并肩作战是必不可少,也不是只有咱中国志愿军独自发力就可以取得战争的胜利,朝鲜人民军的配合作用是不能忽视的。但是,麻烦来了,当时朝鲜领导人金日成执意要求自己对军队实行统一指挥。
朝鲜方面,要求中国志愿军指挥所设置在由金日成指挥的德川,想朝鲜领导方统一指挥军队。对于金日成的想法,咱们彭司令是怒斥否决的。
要知道,当时志愿军登陆仁川后,朝鲜人民军主力完全匮乏不堪一击,曾经还是10万军队现在击溃成不到3万人,而且大部分还是伤残。此时的人民军,士气大跌,阵型编制已散。这样的残兵败将如果统一指挥志愿军那是不现实的。
就算,朝鲜人民军和中国志愿军同为亚洲军,金日成虽然曾在中国作战过,但是他领导的朝鲜人民军的作战策略和军队编制与苏联军相似。且作战思维比较依赖先进武器装备。
而此时,我军并没有编制装甲军,志愿军主要依靠高度的机动性,运用灵活的战术来取胜。不像朝鲜人民军那般正面与敌军大开炮火。
面对种种不利因素,彭司令感到十分担忧。朝鲜军队行军作战过于冒险,被美军节节击退。彭司令一开始就没想过将中国军队交给朝鲜将领指挥。金日成在听说志愿军有数十万,也认为由朝鲜指挥志愿军也不现实。由此,金日成决定双方指挥所合一。
但是新的矛盾又出现,中朝军队在战场上基本保持各打各的局面。双方配合度极低。特别是第一次战役中,就因为语言不通,沟通不顺利,导致人民军几次误伤志愿军。
第二次战役中,志愿军预备队26军也被人民军的坦克炮击。此时,朝鲜方连军管铁路都不允许志愿军使用,只有汽车运输的志愿军在行军效率非常低。
彭司令见此更是焦虑万分,长此以往必会出大问题。彭司令提议关于两方总部合一会谈,但是朝鲜领导人只是指派一个参谋做双方沟通信息人,同意志愿军两个军团去敌后进行游击战。
面对如此僵局,毛主席一面请中朝两方领导面谈表明立场,一面请莫斯科方面劝说金日成。
斯大林对彭德怀带领志愿军在第一,第二战役中取得胜利的成绩大加赞扬,一致认为彭德怀的领导方针十分有效,于是斯大林在16日回电提出同意由中国同志统一指挥,并将此意见转达给金日成和什特科夫。
而后,又是一场会谈,会间什特科夫肯定了中方指挥的正确性。认为中国志愿军的装备并不精良反而多次取得胜利,说明中方的战略可行,反观人民军匹配良好的苏联装备还打败仗。
经过此次会谈,金日成也跟毛主席会晤。多方商讨后,问题得到解决。一致同意成立联合司令部,负责战范围和前线一切活动。彭德怀和金雄伟被任命为联合司令部的正副司令员,朴一禹为副政委。而朝鲜政府统一负责动员、训练、军政、警备等事宜。
就朝鲜而言,从一个刚刚摆脱日本帝国殖民奴役活得主权国家,对于国家主权事宜看得相当重要。军队指挥权又是一个国家主权独立的后盾。在中朝两国就军队指挥权的分歧上,朝鲜的考虑也是无可厚非的。
在第二次战役中,"联合国军"被我军从鸭绿江驱逐到三八线附近。此时彭德怀司令有意想收兵休整等时机再开始下一次战役,而金日成对此感到非常不满,认为需要南进"乘胜追击"一举歼灭敌军结束战争。
彭司令知道此时我军补给线脆弱、装备低劣,已呈强弩之末,越过38线是极不现实的。对此中朝双方又陷入分歧中。
我方出于政治考虑,还是开始了第三次战役,但是这次战役虽然攻占了汉城但对敌人没有造成损害。这时候金日成和苏联顾问一味想"速战速决"。完全不考虑实情。
随后斯大林在电报中高度赞扬了彭德怀的指挥能力。同时也批评什特科夫不懂军事,瞎指挥,并要求其高度配合彭司令作战方针。
在美军主动发动了第四次战役时,在彭德怀的指挥下,中朝两军的配合愈发默契。双方分歧也迎刃而解。
抗美援朝是中国外交史上影响深远的大事件,在那个特殊的大环境下,毛泽东,彭德怀以大智慧大胸襟来面对残酷的战争形势。从而加深中朝友谊,增进中朝人民的感情,最后才取得胜利。
七十多年过去了,朝鲜战争的硝烟早已吹散,很多年轻人无法理解,当年的战争是怎样的残酷,也无法深刻地意识到,这一场战争的伟大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