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节度使一职最早是由唐初的都督演化而来的。唐初在边境要地皆置都督府,都督除了统领数州的军务,另还兼管其所驻州之民政。后来又给都督加上"使持节"的名号,这就是节度使了。有了使持节的名号,就可以自专生杀、赏罚大权掌握在手,可谓真正土皇帝。因此,出现于唐睿宗时,确立于唐玄宗时的节度使制,便成了以后安史叛乱、藩镇割据的依凭。 安禄山 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时期,为防止周边各族的进犯,大量扩充防戊军镇,设节度使,赋予军事统领,财政支配以及监察管内州县的权力,共设九个节度使和一个经略使。分别是河西节度使、范阳节度使、陇右节度使、剑南节度使、安西节度使、朔方节度使、河东节度使、北庭节度使、 平卢节度使、岭南经略使。 唐朝节度使分布图 范阳节度使负责今天的北京以及河北一带,下辖经略军、静塞军、威武军等,拥兵九万一千多人;平卢节度使负责今东北一带,下辖平卢军、安东都护府,拥兵三万七千多人;河东节度使负责今山西、河南一带,拥兵三万七千多人;朔方节度使负责今宁夏一带,拥军六万七千余人。河西节度使负责今甘肃一带,拥兵七万三千余人。 安史之乱过程 安西节度使负责今新疆中部一带,拥兵二万余人;北庭节度使负责今新疆北部一带,拥兵两万余人;陇右节度使负责今青海一带,拥兵七万余人;剑南节度使负责今四川一带,拥兵三万余人;岭南五省经略使负责今广东、广西一带,拥兵一万五千余人;其中安史之乱的始作俑者安禄山权力巅峰时兼任范阳、平卢、河东节度使,共拥兵十六万余人。 安史之乱作战图 安史之乱爆发后,为了抵御叛军进攻,军镇制度扩展到了内陆,最重要的州设立节度使,指挥几个州的军事;较次要的州设立防御使或团练使,以扼守军事要地。于是在今陕西、山西、河南、安徽、山东、江苏、湖北等地出现不少节度使、防御使、团练使等大小军镇。后来又扩充到全国,到元和年间形成四十八藩镇的局面,藩镇分布以唐玄宗时期,划分天下的十五道为依据。 四十八藩镇分布图 唐玄宗后期,四十八藩镇权力很大,他们以节度使一职掌管一方的军事大权,同时还兼任州的刺史掌管一方的民事、财权、土地收入等,可谓权力很大,算是一个小王国。同时藩镇节度使下属还有文、武幕僚若干,文职有行军司马、副使、判官、支使、掌书记等;武职有都知兵马使、兵马都指挥使、都头等。当时的文人只要在节度使下面担任幕僚镀金,就可推荐为朝廷入关,可见还有官职任免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