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市首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高级专业技术人才脱颖而出
今年来,枣庄市充分发挥职称激励作用,扎实开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职称申报评审专项行动,创新企业人才评价方式,以人才赋能重点产业发展,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快速转型升级。12月16日,首批70名"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专业技术人才获评工程技术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在统筹谋划上用"实招",让"专项行动"开花结果 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职称评审作为重点改革任务,定向发力,进一步打通服务企业和技术人才"最后一公里",激发企业和技术人才创新活力。 ——挂图作战抓重点。 召开专题会议,制发"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职称申报评审专项行动方案,从调研摸底、政策宣传、创新机制等方面入手,细化分解任务,建立"定时定进度、定人定职责"的重点任务清单,推动专项行动落实落地。 ——搭建载体快落实。 建立微信工作群,定期推送职称评审电子问卷,方便实时互动交流,了解有关政策。依托枣庄市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平台开设"网络课堂",推行职称服务"码上看",新增"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注册信息55个,实现职称申报、审核、评审、公示、备案"一条龙"网上办理。 ——协同推进求实效。 抓横向协同,枣庄人社与工信部门联合摸排、动态掌握"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情况,及时提供职称评审相关政策及申报服务;抓上下协同,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职称申报评审专项行动作为各区(市)人社部门重要任务,压实工作责任,上下联动推进,切实为企业人才培养赋能助力。
在职称评审上出"新招",让"专业人才"脱颖而出 针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专业化、精细化、特色化、新颖化等特点,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形成有利于人才潜心研究的职称评价体系。 ——变"我能评"为"我要评"。 充分发挥企业用人主体作用,按贡献程度实行董事长署名"举荐制",开设专门申报通道,积极探索"单独报送、单独标准、单独评审"的职称评审机制,破除"四唯",放宽学历资历、年限资格、继续教育等门槛限制,直接申报高级职称。 ——变"评论文"为"评实绩"。 召开专题会议部署,印发《关于做好2022年度职称评审工作的公告》,明确支持专业技术人才申报职称,将在技术创新、专利发明、成果转化等方面获得的工作绩效、创新成果作为重要参考,注重人才成果转化及贡献,进一步提升职称评审的实用性和科学性。 ——变"定性评"为"灵活评"。 打破职业技能评价与专业技术职称评审界限,符合条件的技能人才可申报评审职称,打破人才发展"独木桥、天花板"现象,为培养更多高质量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奠定基础。 在优化服务上使"妙招",让"政策管家"全程覆盖 印发《枣庄市重点企业专业技术人才服务专员工作机制实施方案》,创新推行"专员式"人才服务机制,多维搭建政策宣传平台,提升服务水平。 ——提供"一企一员"专业化服务。 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等275家重点企业配备服务专员,为政策信息传达、人才情况摸排、特殊人才指导和企业难题解决等提供专业化服务。 ——提供"一企一策"个性化服务。 根据企业专业技术人员结构定制"政策大礼包",组织业务骨干赴企业提供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贯通发展、高层次人才职称评审"直通车"等职称评审惠企政策解读服务,并对"山东省专业技术人员管理服务平台"的使用、职称申报、继续教育学时认定等功能进行现场辅导,受到企业一致好评。 ——提供"一企一档"兜底式服务。 建立"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档案,动态管理、实时更新服务企业名单及联系方式,按照管理层级分别由市、区(市)、镇(街)人社部门进行兜底服务,及时关注、对接、服务新增的重点企业,确保实现企业全覆盖、服务无死角。 在纾困解难上见"真招",让"产才融合"迸发活力 对不同领域、不同发展阶段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采取"全面了解、重点关注、定向解决"方式,解决人才培养需求和评价诉求,提升人才链薄弱环节,助推人才链与产业链互融互通。 ——用心调研解难题。 通过组织开展职称申报评审专题调研、座谈、调查问卷等方式了解企业和人才需求,对企业专业技术人才职称申报评审的"难点""堵点"问题,进行归纳分类、集中解读,共惠及企业127家,现场咨询200余人次,解决职称评审、系统操作等问题300余个。 ——广泛宣传抓规范。 编制《枣庄市职称评审申报指南(2022年版)》《枣庄市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工作材料汇编》,印发"政策明白纸"、申报流程图,开展视频培训,惠及企业69家。同时,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管理规范提升行动,对全市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工作进行"双随机"检查,使职称政策、申报流程应知尽知。 ——专业培训促提升。 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遴选86名高级职称技术专家,纳入职称评审评委库,并邀请企业专家进行高级研修项目授课,依托"人才链"赋能"产业链",形成以评促干、以才促产、产才融合的产业生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