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创作挑战赛# 内娱,有活人了。 《仙剑奇侠传三》《苍兰诀》中表现亮眼的 郭晓婷 ,最近接受了GQ的采访。 她从自身经历出发,锐评一系列贵圈现象: 滥用配音,夸张磨皮; 过度营销,流量至上; 选角靠内定,综艺都是在搞人际关系…… 语出惊人,令吃瓜群众无不感慨:这是可以说的吗? 其中有一段激起了鱼叔的好奇。 她直言演过许多 自己都不理解的烂片 。 那些剧现在还未播出,她甚至希望「最好永远别播出来」。 显然,郭晓婷知道自己参演的是烂片。 但自认身无流量,没有过多选择。 只能在 烂与更烂 之间徘徊。 这样的言论随之引发了一波争议。 有人质疑明星「知道是烂片还接」,给郭晓婷扣上了「绿茶」「背刺」的帽子。 也有人困惑, 明星真的知道自己拍的是烂片吗? 而纵观烂片云集的内娱。 鱼叔觉得,这确实是一个值得聊聊的话题。 其实,不止是郭晓婷的采访。 「明星知不知道自己拍烂片」这个话题最近屡被讨论。 契机正是被下架的那部《东八区的先生们》。 张翰炫耀式地将样片拿与各方展示,似乎 并不知道自己在做一部烂片 。 虚假的反馈,和自以为是的创作态度。 让他或许真的认为自己在为一部优质作品而努力。 但实际上,更多的从业者是能够感知到作品烂不烂的。 从剧本逻辑,到对手演员的表演态度,以及导演拍摄手法和剧组的专业程度。 各方面的优劣与否,参与者都能深切体会。 郭晓婷在采访中提及让自己十分痛苦的 碎片式表演法 。 就是将影视剧当成广告来拍,让演员摆个动作、给个表情、跳两下,然后换个地方再来。 情绪没有连贯性,根本不能真切投入演技,成品如何也可想而知。 凭借《三十而已》进一步被观众熟知的演员 毛晓彤 。 不温不火时期演过多部低分狗血偶像剧,豆瓣评分低至3分边缘。 对于此类「黑历史」,毛晓彤在接受采访的时候也坦言。 拍摄过程中就对剧集本身质量存疑。 因为很多台词演员本人都不相信,感觉「别扭」。 明知烂,却还要演。 背后原因,不能一概而论。 毕竟,娱乐圈也是个两级撕裂之地。 有人拍烂片捞金上亿。 也有人为生存不得已而为之。 正如郭晓婷所说,作为一个没名气的小演员,很多时候她只能在烂与更烂之间做选择。 拍出过《暗花》《非常突然》的 游达志 ,曾是银河映像招牌的缔造者之一。 可很多人不知道的是,他几乎是零薪酬拍片,生活费都成问题。 从银河映像出走后,游达志为了挣钱拍了不少烂片。 包括由李某峰主演的古偶《镜·双城》,豆瓣评分3.9。 或许是因为尝过苦的滋味,如今的游达志没有任何名导演的包袱。 毕竟,「用爱发电」不能当饭吃。 来源:澎湃新闻 与王晶多次合作的「肥猫」 郑则仕 ,也曾以玩笑形式诉真情。 称王晶的烂片养活了一大批从业者。 也正能说明,相比于天价明星。 许多边缘演员选择出演烂片,只是为了有口饭吃。 流量明星为捞钱拍烂片,是明知故犯。 无流量艺人为谋生存拍烂片,是无奈之举。 那么,许多有实力的一线艺人是否知道自己拍的是烂片呢? 几年前,《澳门风云3》上映,刷新系列最低分。 也令人惊觉,发哥这些年确实已拍了许多烂片。 他本人也曾自嘲道,90%的作品都是烂片。 但同时直言不讳,90%的戏都是「不得不拍」。 戏本身的质量水平固然重要,但他也需要考虑 人情世故 。 刘德华同样出于人情,接演了雷人科幻大片《未来警察》。 还有一种理由叫做「想尝试」。 2011年,电影 《战国》 因「烂」引发激烈骂战。 主演 孙红雷 随即陷入舆论漩涡。 一方面,天价片酬传言四起。 另一方面,孙红雷在电影中饰演的孙膑一角。 不仅贡献出鬼畜区经典表情包素材。 甚至让电视剧领域鲜尝败绩的他,获颁「最令人失望男演员」头衔。 其实,演员本人对电影品质心知肚明。 他承认《战国》不仅是非常失败且自我的尝试。 也是一次深刻的教训。 不止演员,跨国巨制却烂出国界的电影《长城》。 也一度成为张艺谋导演的滑铁卢。 事实上,他拿到剧本就知道故事陈旧老套。 而决定接下这个戏,更多是为了别的: 能与最先进的好莱坞工业以及国际影星合作。 同时还可以在全球150个国家上映。 排片量跃居全球首位。 不管从哪个方面来讲,这部「烂片」都似乎是一个无法拒绝的诱惑。 如此看来,从业者对一部作品是不是烂大多心知肚明。 或许出于生存的无奈。 抑或为名为利为人情,不觉得寒碜。 看似理由充分,却都似乎忘记了一件事—— 观众才是最后为烂片埋单的受害者。 就像孙红雷出演《战国》,自认是创作。 但也最终意识到观众的信任如若随意辜负。 有朝一日信任耗尽,好感不在。 反噬到的恰恰是演员自身。 而演员的可能性尝试一旦被当成演烂片的借口。 就会酿成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的讽刺场面。 就像豆瓣3.3分的张一山版 《鹿鼎记》 。 因用力过猛的「猴式表演」让观众体感不适。 但各项反馈似乎并没有起到提醒作用。 观众对一位曾经的好演员恨铁不成钢的心情被当成了 尬黑 。 无独有偶。 林更新主演的《最初的相遇,最后的别离》,打着悬疑和缉毒题材的旗号,实则还是注水狗血偶像剧。 观众给出一星差评,却被他怼成不懂欣赏、没认真看剧。 演员的自我探索成为万能借口之后,就会将演烂片当成理所当然。 一边拿着3分作品,沉迷捞钱综艺。 一边却说着想要尝试优秀作品而不得。 归根结底是掩耳盗铃自欺欺人罢了。 同时,低劣烂片充斥市场也势必造成更封闭的 恶性循环 。 观众被迫在烂剧与更烂之间做出选择后。 原本的不得已也被错认为宽容。 继而催生出了更多自作聪明的烂片。 就像古装偶像剧爆火之后。 流量密码被符号化,低分的原因被忽略。 烂的一面反而逐渐被取巧放大。 套配方批量生产的粗制滥造古偶随之大行其道。 流量演员、雷同人设、多世虐恋桥段全都相差无几。 甚至连海报也都一个样。 片中多数演员也被驯化成了 碎片化表演的木偶人 。 捞钱蹭流量成了最终目的。 剧集本身的质量反而变得无足轻重。 如此一来,连带着曾经优质的演员也陷入了流量怪圈。 就像郭晓婷在看到观众夸她演技好时,十分无奈地感叹: 这有什么用,演技又不能成为自己的优势。 曾是小花中演技代表的杨紫,如今也在古偶中打转。 某种程度也是因为烂片效应带来的恶性循环。 杨紫曾在接受采访时说过。 接拍仙侠古偶《青云志》前,自己根本无戏可拍。 而想要有更多机会,就要踏入流量场域之内。 如今杨紫确实部部重磅古偶,跻身顶流之列。 但再无《战长沙》这样,细腻展现乱世之下,家与国,个人与时代关系的优质作品。 让许多观众深感可惜。 如今,演技竟已不再是一个演员的「优势」,何其讽刺。 烂片当道,不仅拉优质演员沉沦。 也给了更多人错觉。 其实,细究起来,张翰前几部剧大都质量不如人意。 但市场反馈却很好。 天雷滚滚的《一起来看流星雨》火成了现象级; 「塘主梗」源头《杉杉来了》也是年度爆款; 同样充斥着辣眼性骚扰桥段的《温暖的弦》收视登顶…… 明星对效益喜闻乐见,剧方也乐享其成。 除了观众,似乎皆大欢喜。 显然,比起「烂」,剧方更害怕的是「糊」。 仿佛「 有热度就不算烂 」。 这种错误认知,也催生出《东八区的先生们》这样引起公愤的黑红剧。 爆烂商业片似乎也能捞钱。 就让烂在很多人眼中模糊了界限。 优质作品踪迹难觅,内娱似乎已被烂片攻陷。 实质上,「明星知道自己拍烂片」的讨论背后反映的是 整个行业的畸形 。 不难发现,演员与行业都深受虚幻的「流量」二字所累。 却又都不停追逐其后。 酿就「明知拍的是烂片还要去演」的无尽悖论。 除此之外,优质剧集的稀缺也能呈现出创作环境的艰难。 张艺谋作为国民知名度极高的实力导演。 在能调动最大化资源的位置,仍然深感好剧本的稀缺。 浮躁的资本与大环境,与耐心细心的好作品创作需求互斥。 让本不应该的烂片,成了常态。 但其实,观众早已对此逆反。 就算是「烂片之王」王晶,也承认: 最赚钱的电影,其实都是拍得好的。 他自己的导演生涯就是证明。 《赌神1&2》《九品芝麻官》《鹿鼎记》…… 正是这些评价最高的电影,令王晶刷新了香港票房纪录。 近年口碑最好的《追龙》,同样成为院线黑马。 回顾近阶段内的各类影视作品。 只有企图跳出烂片既定套路的创作者和其作品,才能得到真正的名利双收。 正如前段时间同期播出的三部古偶大戏。 前期《沉香如屑》因为S+的制作评级和顶流配置,开播热度第一。 但剧情遭吐槽套路满满。 后期走势不及口碑更好的《苍兰诀》和《星汉灿烂》。 回过头再看,三部剧的 热度基本与评分形成了正比 。 古偶老一套,观众已经不爱买账了。 《梦华录》前期迎来的观众报复性打分,同样是因为观众苦烂片久已。 遇到某种程度上没有流于俗套,走出新路的剧。 自然给出了更强烈的正向反馈。 同时,喜提豆瓣8分的《二十不惑2》热度和口碑均吊打同为女性剧IP续作的《欢乐颂3》。 一个真实接地气,一个悬浮蹭热度。 观众的选择,一目了然。 仍有人在怀揣着行业希望向前,并切实呈现给观众优质的作品。 就让躺平在烂片之上的一切成了笑话。 确实,好作品难得。 正如陈道明所说,演员在探索自我的道路上演了烂片是正常的。 但探索不等于沉沦。 拍了烂片不等于就此摆烂。 本该成为自我探索路上鞭策与警示的烂片,却被本末倒置成了理所当然,实在可笑。 而很多时候,将烂片当成是集体创作失误的说辞。 也并非是出于悔恨地正视失败。 而是躲进群体安全区逃避责任。 明知烂片还要演。 明知烂片还要拍。 长此以往,相关的名字就成了最有力的劝退证明。 爱惜羽毛,才能长久翱翔。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观众自有回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