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国,文化有相通之处,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具体到风土人情、饮食男女,莫不如此。本篇继续现学现卖,谈一谈日本的蔬菜,万一有"富士山头扬汉旗,樱花树下醉胡妾"之日,说不定能用上。 1.日野菜かぶ 图1.1 恐怕多数人都会觉得上图这东西是小萝卜,然而它却是 芜菁 / Brassica rapa ssp. rapifera 的品种 日野菜かぶ ,英文名 Hinona Kabu 。芜菁(蔓菁)是白菜的同种至亲,块根没有像萝卜一样的辣味,多呈球形、扁圆形或长圆形,酱婶儿的实不多见。国内品种"气死孩"芜菁也是长条状的,不过远没这么光洁精制,别怪我"长他人志气,灭自家威风",事实如此。 图1.2 日野菜かぶ 漬物,连根带叶一起吃 日野菜かぶ 的历史可上溯至室町時代,某领主曾向天皇进贡"日野菜かぶ 漬物",天皇为之击节赞叹,御制和歌曰「 近江なる ひものの里の さくら漬 これぞ小春の しるしなるらん 」,水平与乾隆皇帝在伯仲之间,大意是:艾玛,这咸菜老好吃了,有春天内味儿!一惊一乍,村气可掬,他们家真是祖传大山炮,一个咸菜就能吃出climax来。 插播一个知识点 :日文「野菜」(やさい)=中文"蔬菜",并非是野生的菜。真正野生的菜则写成「山菜」(さんさい),泛指一切野菜,不限于山上。 2.野沢菜(のざわな) 图2.1 图2.2 图2.3 野沢菜漬け 起源于 長野県野沢温泉村 ,旧称 蕪菜 ,后以 野沢菜 闻名。有人叫它"日本芥菜",事实上它也是 芜菁 / B. r. ssp. rapifera 的品种,DNA分析表明可能源自欧洲芜菁。块根不重要,却以"叶茎娇嫩、入口微甜"著称,当地人甚至认为刚发芽五六天的嫩叶胜过鲷鱼刺身(鯛の刺身よりうまい)。敝帚自珍,举世皆然。可制作 野沢菜漬け (お葉漬け),说破大天去也是咸菜。 3.莺菜(うぐいす菜) 图3.1 图3.2 图3.3 芜菁 的微型品种,种植始于江户时代。江户时代中期,位于现京都中京区神泉苑町的农家将 天王寺芜菁 (天王寺蕪)的早熟品种进行筛选,培育出了 莺菜 。块根比豆粒大点儿有限,色泽洁白,小巧可爱,40-50天即可收获。块根这么小,单独吃它没什么意义,大概只能全须全尾一并吃掉吧。 p.s. 我国人民对待芜菁十分冷漠,多用来喂牲口,但日本人却对其青眼有加,培育、引进了大量品种。大中小微型皆有,本篇仅列举以上3个品种,余不赘述。 4.小松菜(コマツナ) 图4.1 图4.2 後関晩生 图4.3 炒小松菜 日本 小白菜 的代表,学名 B. rapa var. perviridis ,株型开张,叶柄细长,以幼嫩植株供食用。原产 东京小松川村 (現在の江戸川区),1719年江户幕府第8代征夷大将军德川吉宗命名为"小松菜"。现在栽培的多是杂交品种,有圆叶型、中间型、匙叶型等,还有紫色叶品种, 後関晩生 被视为最後の伝統的な小松菜。可炒食,估计与上海青味道差不多。 小松菜奈 (Komatsu Nana),1996年2月16日出生于日本东京都,日本影视女演员、平面模特。我在查找小松菜的过程中无意撞见的,贴图美化一下网页。嗯,比青菜好看多了。 5.水菜 (ミズナ) 图5.1 图5.2 图5.3 赤水菜 图5.4 紫水菜 日本白菜中的奇葩,学名 B . rapa var. nipposinica ,号称 京都原産の野菜 ,祖上是19世纪从中国传入日本的 分蘖菜 (日本典籍记载为中国的"水芜菁),变种加词" nipposinica "即中日联合出品之意。特点是分蘖能力强,叶子支离破碎,又有 千筋菜(センスジナ)、丝菜(イトナ)等别称。还有紫杆绿叶的赤水菜(或者叫赤轴水菜)和绿杆紫叶的紫水菜,不多见。据说清香脆嫩,宜生食。 图5.5 壬生菜 壬生菜(みぶな)之名源于发祥地中京区壬生,叶呈圆形匙状,不裂。被认为是"水菜の変種",水菜本身已是变种,变种的变种就是"亚变种"(真不嫌麻烦),壬生菜的学名在水菜学名之后又加了一串"subvar. oblanceolata",基因测序的结论认为是水菜和芜菁的杂交后代。吃起来与水菜相仿,但多了一丝辛辣味。 6.牛蒡(ごぼう) 图6.1 图6.2 滝野川ごぼう 图6.3 大浦ごぼう 图6.4 牛蒡天妇罗(ごぼうの天ぷら) 学名Arctium lappa,菊科牛蒡属。栽培种最早现于我国,920年随遣唐使传入日本,在日本发扬光大,对日本人来说几乎"一日不可无此君"。主要食用部位为肉质根(其实有点木渣渣),有长根系和短根系两大类,著名品种分别有滝野川ごぼう和大浦ごぼう,前者苗条秀气,后者傻大黑粗。吃法太多,不胜枚举,干脆不举。 图6.5 越前白茎ごぼう 图6.6 葉ごぼうの煮物 叶牛蒡 (葉ごぼう)是牛蒡的叶用型,著名品种有 越前白茎 ,叶柄为白色,而一般牛蒡都是小粉红。根、叶柄和叶片可分别入馔,叶牛蒡根比一般牛蒡根更为柔嫩,叶柄脆爽,叶片味苦而带回味。一蒡三吃而各具特色,犹如"老子一炁化三清",岂不妙哉。 7.独活(ウド) 图7.1 山独活 图7.2 避光栽培的软白独活 图7.3 山独活天妇罗(山うどの天ぷら) 五加科楤木属的 食用土当归 / Aralia cordata ,东北"刺老芽"的草本亲戚,中国的 独活 属伞形科,二者无关联。以嫩芽为食,与"刺老芽"略同。取自正常植株的叫 山独活 (山ウド),须切块在醋水中浸泡5-10分钟去涩,嫩叶部分可单独做成天妇罗;避光软化栽培的为 软白独活 (軟白ウド),口味淡,无须预处理。目前日本市面上以软白独活居多,甚至很多山独活也是软白独活经阳光照射后伪装的。具体" 食べ方 "百无禁忌,按下不表。 图7.4 楤芽(タラノメ) p.s. 日本也吃"刺老芽",楤木的变种 无刺楤木 / A . elata var. inermis ,称 楤芽 (タラノメ),我国栽培的"刺老芽"多是此变种。常食用的五加科植物还有 漉油 (コシアブラ)和 五加木 (ウコギ),前者是五加属的 Eleutherococcus sciadophylloides ,我国不产,无正式中文名,后者即 毛梗糙叶五加 / E. henryi var. faberi ,江浙鄂有分布。 8.明日葉(あしたば) 图8.1 图8.2 图8.3 图8.4 明日葉青汁 伞形科当归属的 Angelica keiskei ,原产八丈島,因「今日新芽を摘んでも、翌日にはまた新しい芽が出てくる」(意思能猜出来,下同),故名 明日葉 ,当地传说秦始皇要找的「東方の海中に不老長寿の薬草あり」即此物。茎叶具强烈香味和特殊苦味,可制作天妇罗(天ぷら)和凉拌菜(おひたし)。亦可加工成 青汁 ,传说有某种神奇功效,不过最好不信,日本是保健品骗局大国,远胜我朝,很惭愧,我也托人从日本代购过类似产品...... 9.海老芋(えびいも) 图9.1 图9.2 親芋、子芋和孫芋 图9.3 炸海老芋(海老芋のから揚げ) 野芋 / C. antiquorum 的栽培品种,而普通芋头都是 芋 / C. esculenta ,同属而不同种,故而值得记上一笔。通常取子芋食用,弯曲似虾(海老),因种植中有多次堆土的过程,压弯的(我咋有点不信呢)。親芋形如木桶,孫芋长相与普通芋头相仿,都能吃,属于满门抄斩、连孙子都搭上的親芋子芋兼用型。料理方式与我国差异不大,无需多言。p.s. 据最新分类,野芋归为 芋/C. esculenta 的变种 C . esculenta var. antiquorum ,其"独特性"已经降级了。 10.蕗(ふき) 图10.1 图10.2 蕗の薹 (ふきのとう) 图10.3 图10.4 蕗の薹の天ぷら 菊科蜂斗菜属的 蜂斗菜 / Petasites japonicus ,中日皆有野生分布。作为蔬菜栽培始于日本平安时代,经丰臣秀吉大力推广,已跻身于主流食材之列,除根茎外的皆可食用。叶片档次略低,只吃嫩叶,切丝煮粥或塞饭团;叶柄肉质肥厚,更受人们青睐,佃煮、浸物、味噌或天妇罗无不如意;花苞称 蕗の薹 (ふきのとう),味道最是绝美,宜天妇罗。 图10.5 秋田ふき 据悉,包括野生种在内的 蕗 品种超过200个,最常被吃到的叫做 愛知早生ふき (图10.1),在 愛知県 广泛栽培,占据市面流通份额70%。原产 秋田県 的 秋田ふき / P . japonicus ssp. giganteus 是一个以叶柄高大、叶片广阔而著称的亚种,长到2-3米没问题,叶下几可容人骑马,堪称蔬菜界之姚明さん。 最想尝哪一种? 以上10种日本蔬菜(实为7个物种),风格与我中华物产确有差异,然"纸上得来终觉浅",不亲自尝一尝很难深刻体会到异域风情。老衲不喜吃素,对芜菁白菜之流更是兴趣阙如(不包括小松菜奈),但出于民间博物爱好者的好奇心,从叶牛蒡到蜂斗菜都想尝试一下。嗯,最想尝的是,小松菜......奈。 p.s.为什么想起"研究"日本蔬菜?并非媚日,只是最近单曲循环山口百惠 「 ありがとうあなた」次数太多,兴之所至,岂有他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