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袁照孔融让梨之后,不改脾气,招来杀身之祸
一
孔融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孔融让梨的故事,成为道德楷模的故事,孔融也成为一个流传很久的高尚道德的脸谱。
最近,我看魏晋历史与人物。魏晋是一个特殊的年代,社会动荡,人物也千奇百怪,比较有趣。
大家熟悉的孔融,就是那个时代的人。生活在汉、魏之间,他比曹操大两岁,一个出生在公元153年,一个出生在155年。曹操与孔融有许多相似之处,曾一起汉朝廷某事,都是重臣。两个人爱好也差不多。只是曹操一朝大权在手,可以"携天子,以令诸侯",而孔融不懂得调整自己,仍然生活在自己的本性中,有着自己的脾气。曹操比孔融多活十年。为何?因为曹操杀了孔融,在孔融死后十二年,曹操才死。
孔融是名人之后,山东曲阜人,孔子的二十代孙,正宗的,血统很好。有家教,四岁即懂自己挑小的梨吃,让哥哥吃大梨,孔融让梨,名垂青史。
孔融活了55年,他一生做了许多事情,但是做得最好的、做得最光彩、做得最没有疑义的一件事,就是四岁时那一次让梨。
因为是孔子的二十代孙,生出来就被人瞩目,所以这次让梨事件,被人铭记住了,还正儿八经地写进了历史。
当然,孔融是一个十分聪明的人。小时候的聪明,是真聪明,是大聪明,会被人津津乐道的聪明。孔融小时候还有一件事,也被人津津乐道,机智,超越了大人们的机智。
那年孔融十岁,跟着父亲去洛阳,洛阳城里有一个人叫李元礼,很有名望,人们都想争着与他相识。不过,很难见到他。他家两种人才能进去,一种是才智出众而有声誉的人,另一种是很近的亲戚。孔融与父亲到了门前,门房不让进,孔融对门房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通报后,他们进去了。李元礼问:"你和我是什么亲戚呀?"孔融回答:"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您的祖先伯阳为师,如此,我和您不是世世代代友好往来的亲戚吗。"孔融扯到了孔子拜访老子的故事,让李元礼吃惊。过了一会,又来了一个大官叫陈韪,边上有人把孔融的话告诉了他,陈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意思是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还是这样。"孔融接口:"想君小时必当了了",意思是:"我猜想您小的时候,应当很了不起。"令陈韪非常尴尬。
二
孔融长大后,却不是一个安分守己的人。他讲义气,江湖侠义;他喜结交,形成了自己的小圈子;他话多,该说的、不该说的都要说。
孔融小时候懂事、聪明,领悟到的直接说出口,一派天真,该说的说,直来直去,可爱。长大了,他保持着这样的天性。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孔融是山东人,山东自古以来就有一股侠士风气,到了两宋更是梁山好汉风起云涌。
孔融身上有侠气。侠气是正气还是邪气?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即是同一个人,由于身份、处境的变化,态度也会截然不同。
司马迁是肯定侠士的。史记中有《游侠列传》,这些侠士"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封建帝王,在夺取政权前,赞赏侠士,一旦坐稳了江山,却会把他们当作一股破坏的力量。曹操年轻时也好此道,率意任侠,可是他权力在手之后,却容不得侠气。
那时有个人叫杨彪,门第很高,官也大,还与袁术结为姻亲。曹操对杨彪不放心,借故要杀他。孔融得知,力阻曹操。曹操竭力推脱是"天子"的意思,激怒了孔融,他直率地说:"假如周成王要杀召公,周公难道可以说不知情吗?当今天下之所以敬您重您,是因为您仁智贤能,辅佐汉室,能使天下重回升平盛世。而如今您滥杀无辜,会让天下人失望、耻笑。我是鲁国男儿,鲁国男儿从来就是血气方刚之人,您不听,明天我就拂衣而去,不再上朝了",直接威胁。孔融和杨彪并无特别关系,他之所以能挺身而出、与曹操对着干,就凭一股"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义之气。
那时,曹操携天子,到了许昌,曹操的势力越来越大,人才都奔赴而来。许昌成了新的政治高地,这是曹操的势力范围啊,可是孔融却不理会这。凭着自己的声望、地位、豪气,也形成了一个以他为中心的私人圈子。孔融有句名言:"座中客长满,樽中酒不空,吾无忧矣",就是真实的孔融。这样高调、招摇,称作为是自己的莫大荣耀,这是他好热闹的本性使然,一时间也几乎"海内英俊皆信服之"。
孔融话多,从小就锋芒毕露。十岁时怼人,是童趣。成人了,不看对象话多,这怎么行呢?
孔融以为与曹操曾同朝为官,就可以直率对话。他会嘲笑曹操为宦官之后,会讥笑曹操喜欢人妻。因为灾荒与战乱,曹操提出了禁酒令,以此减少粮食的损耗。孔融几次写信给曹操阻止,言词还傲慢无礼。好议论,不管什么事,不合自己的想法,就去议论,常常触犯曹操底线,曹操表面容忍,暗中却有了对付孔融的办法。
三
孔融引来杀身之祸,不是偶然,是必然。由头是说了一句真话:小孩只是父亲性生活的副产品,小孩与母亲只是器皿与器皿中物品的关系。
孔融话多,还有自己的小圈子,难免鱼龙混杂,他有时随口说的话,难免会被人小题大做。比如有一次,在谈到与父母的关系时,随意说了这么一句话:"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缶中,制则商关。"什么意思呢?别人偷偷告诉曹操,说孔融否定父母对子女有恩,母亲和孩子像器皿和物品之间的关系,物品取出之后自然和器皿就没有了关系,而孩子只是父母欢愉过后的一个结果。孝为大,如此不孝之人,留着还有何用?曹操给孔融扣上了一顶不孝的帽子,将孔融杀了。
养育之恩,当涌泉相报,孔融这话是有问题,但是话有语境,即使有问题,也不该杀头。其实,曹操嫌孔融讨厌,话多,好议论,建立自己的小圈子,扩大自己的影响力,而且还多管闲事,所谓以仗义笼络人心,这不是影响曹家的宏图伟业吗?杀他是必然的,现在,终于找到了借口。
孔融能诗善文,为"建安七子"之一。曹操的儿子魏文帝曹丕,倒是对孔融给予了较好的评价,称其文"杨(杨雄)、班(班固)俦也。"什么叫俦呢?这里是等同的意思,曹文帝称赞孔融的文章如同杨雄、班固那样好。
2022年10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