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晚舟的宣讲太震撼了
最近,孟晚舟回到了他的母校都匀一中发表演讲。
演讲期间,作为华为副董事长、轮值董事长兼首席财务官,孟晚舟再次释放信号:
华为正在承受和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这条路充满了曲折。"
"但今天的华为需要用世界级的问题来吸引和成就世界级的人才。"
因为对于华为来说,"没有从天上掉下来的英雄,只有站起来的凡人。"
01
华为今年已经被逼到了生死边缘。
上个月,华为的内部网发布了一份更新的运营指南。
任正非在文章中正式发出警告,称当前的华为"必须以生存为最重要的纲领"
他说,冬天来了。
事实上,纵观华为35年的历史,任正非在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等重要时期都提到过"华为的冬天"。
但当时华为发展势头凶猛,"寒冬"是华为面对外部环境剧变时对自己的提醒和警示。
但这一次不同。
加上美国的封锁,全球经济持续下滑,预计未来3-5年世界经济难有起色。
在这次内部讲话中,任正非反复提到两个词,即"缩减"和"收缩":
"未来几年不能产生价值和利润的业务应该减少或关闭";
"很多业绩不好的边缘业务必须砍掉";
"如果做不好,不如把消耗巨大资源的业务关了,以后开放给别人做";
"一个不能创造价值的业务,奖金很低,甚至没有,逼着这个业务自杀,传递寒意";
......
每一句话,都带着明显的冰冷气息。
面对目前的形势,任正非对华为未来两年的发展完全持保守态度。
他将2023-2024年称为"生命的喘息期",并将"突破"封锁和困境的时间线延长至2025年。
路遥在《平凡的世界》中提到:
冬天不会永远持续下去。一旦寒冷开始消退,一切都会破土而出。
2025年,我们能等到属于华为的一切复苏,涅槃重生吗?
02
华为面临着怎样的困境?
我们可以看看移动终端业务和运营商业务,这两项业务占华为收入的80%。
首先,移动终端:
5G芯片断供,加上强行驱逐出谷歌的GMS生态;
曾经极具竞争力,曾经在全球市场排名前3的华为手机,在海外市场几乎完全消失。
虽然中国被称为华为的"大本营",但万物发展的规律永远不可逆:
5G手机出现后,4G手机正在快速迭代。
目前5G手机的出货量已经占到国内市场的80%以上。
2021年,只能生产4G手机的华为的市场份额从31%骤降至10%,同比大幅下降68%,而4G手机的市场继续萎缩。
这是一个相当可怕的数字。
当然,华为是做基站起家的。
5G技术在手,作为规则制定者,华为的运营商业务是否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是否有巨大的技术红利等待开发?
实事求是地说:
我本来可以的,但是现在很难。
美国"制裁"华为,各方都尽了力。
美国以"安全"为名,禁止各国运营商使用华为的5G网络;
为了避免被"对号入座",越来越多的海外运营商将华为排除在5G供应商之外。
近年来,世界各地的5G网络建设都在快速扩张,争夺市场,快速盈利。去年,华为运营商的业务收入仅比去年同期增长0.2%。
而今年,甚至出现了7%的负增长。
当然,中国各界对华为的态度一直是"支持"的。
自2019年启动5G网络建设以来,华为以超过60%的中标份额在中国迅速铺开,极大弥补了海外运营市场的营收下滑。
然而,到今年上半年,中国已有196.8万个5G基站,覆盖了98%的县城和80%的乡镇。
这意味着今年国内对5G的投资将迎来拐点,5G在国内的大规模建设基本告一段落。
这对华为的运营商业务来说不是好消息。
目前两大营收板块业务受到严重制约,导致华为营收十年来首次负增长。
保守估计华为蒸发2220亿,营收规模倒退五年。
03
华为如何突破目前的困境?
木棉从华为近几年的运营轨迹中看到了华为求生的决心和上次袖手旁观的断腕!
第一,居安思危,有反抗精神。
事实上,在任眼里,华为从来没有过春天。
从华为创立开始,任正非就知道,世界上没有经久不衰的企业。
在被美国封杀之前,他说:"失败一定会到来。"
10年来,我每天都在想失败,对成功视而不见,没有荣誉感和自豪感,只有危机感。
也许他就是这样熬过了10年。
我们应该一起思考如何生活。
也许只有这样做,我们才能活得更久。
失败的这一天一定会到来,每个人都要做好迎接的准备。这是我不可动摇的观点,是历史规律。
直到今年,任正非仍在谈论"活着"。
这种危机感自始至终都深深植根于每一个华为人的心中。
只是这几年更厉害了。
其实早在2016年中兴被美国"制裁"的时候,华为就做出了"极限生存"的假设;
开始在国内投入研发国产元器件,但对于华为庞大的体量来说,全线研发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美国的突然袭击,让华为的"长远目标"加速、转型、定位成为无法实现的终极目标。
比如2021年4月,美国开始了对华为的第四轮制裁——5G芯片断供;
同样在2021年4月,华为反手推出了鸿蒙系统系统。
第一年,搭载鸿蒙系统系统的华为设备数量超过2.2亿,成为全球增长最快的移动终端操作系统。
华为从未打算任人宰割。
第二,人才为本,积财薄发。
去年,华为营收减半,大幅下降;
同年,其R&D费用率达到22.4%的历史最高水平,其R&D投资排名世界第二!
正如孟晚舟一直强调的那样:
"我们认为,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都是"万物皆才,开放是根本。"
2021年,华为R&D人员总数达到10.7万人。
全公司员工总数保持在19万人以上,仅比2020年减少2000人。
生存是严肃的;
蛰伏等待突破也很严重。
目前,华为仅半导体研发就投资了70多家芯片相关企业。
包括但不限于硬件、软件、系统、工业制造、掩模对准器、光致抗蚀剂......
连同整个手机产业链,华为打算自己做!
目前,华为的人才储备中有700多名数学家、800多名物理学家、120多名化学家和10万+的年轻R&D人...
今年,大型互联网公司要么裁员,要么裁员,华为发布了计划:
继续招收10000多名应届毕业生!
R&D不可能一蹴而就;
一旦积累起来,可能会自给自足,甚至突破技术封锁,那么华为的发展势头,别说美国,就是全世界都挡不住!
第三,坚持一种模式,多方面发展。
华为首席财务官孟晚舟曾公开表示:
"我们的规模变小了,但我们的盈利能力和现金流获取能力都在增加,公司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也在不断提高。"
2021年,华为净利润同比增长75.9%,而营收却下降了近29%。
其中增长最快的是云业务,增长37%左右,体量超过200亿!
目前已经成长为全国第二、全球第五的云服务商,仅次于阿里云。
在此期间,华为继续开发可穿戴设备、智能屏幕和智能车载系统。......
各方,只要应用技术,实现营收,华为都会努力在一线学习和冲击。
现在华为准备冬眠,迎接,最后一站。
正如孟晚舟在母校的演讲中提到的:
就像无论身处什么时代,人生都要时时刻刻奋斗,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新长征。
此时此刻,正是华为的"长征"。
正如茅盾在冬天说的:
冬天越冷,冬天的命运越接近尾声,"春天"在敲门。
期待2025年华为的高歌猛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