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好像是一个轮回,曹操打着汉臣的名义,费了很大的力气终于把汉天子掌握在手中,天下也平定了大部分,兵强马壮留给了儿子很大的基业,虽然他最后没有撕下那快遮羞布,不过也已经差距不大了,经历两代人的努力,曹丕终于称帝建立曹魏,后来又经历了曹叡的复兴,然后就是曹芳被篡权,司马家重走了曹操的路子,挟天子以令诸侯,最终历经三代人的努力而转化为晋朝,如果说汉代宗室还是因为内乱,被屠戮等各种原因无法拱卫政权,那曹魏呢?为何夏侯,曹两大宗室没人反抗?这背后,又有多少故事? 首先,要从曹操去世后说起,曹操死后,曹丕登基本来在影响力,功绩等方面就差距了曹操很多,又无法服众,不称帝无法让朝中大臣满意,称帝又没有这个能力,最终曹丕还是走向了最后一步,在众臣的推举下称帝,但这并不意味着忠于汉室的力量完全消失,也不代表曹丕就掌握了曹操留下的所有力量,在曹仁,夏侯惇等宗室重将之前,曹丕还需要保持应有的尊重,而曹丕又是个肚量狭小的人,不说其他,张绣对他的害怕,贾诩的审时度势,曹彰,曹植被他各种排挤,更有曹洪因为不借他钱而被他下狱,而他原本的皇后甄宓也被他处理掉,可以说曹丕这个人薄恩寡义让很多人心寒,他们对曹丕多少来说是有些失望的,就算他是帝王,也不能罔顾规则这样去做,可以说曹丕亲手把曹魏巩固江山的几大藩镇去掉,两个弟弟和一个叔叔,之后又征伐江东,两次无功而返不仅劳民伤财,而且让蜀汉恢复了不少元气,这才有了后来的诸葛亮六出祁山。曹丕在政治方面手段没有任何的问题,可惜有些事儿不是有利益就可以去做的,不过他还是把自己的身后事安排好了,留下了四个大臣辅助儿子,两个宗室,两个外臣。曹叡登基之初面对各地的叛乱能够安稳的应对,重用司马懿,相信曹真,最后对外平定了北疆叛乱,消灭了割据的公孙度,击溃了孙吴的进攻,更是让诸葛亮六出祁山无功而返,对内也是重用贤臣,致力于恢复民生,可以说魏明帝是名副其实的,不过他也有他的逆鳞,那就是他的母亲,甄宓死后他被过继给郭皇后,他明白郭皇后是自己杀母仇人,却又没有办法,登基后就决定为母亲沉冤昭雪,因为这个问题和朝臣论战了许久,甚至不惜大兴土木,最要命的是他想报仇,对自己名义上的嫡母动手,这在标榜孝顺文化的魏朝是不被允许的,加上事事亲力亲为,其实曹叡过得也很艰难,所以才英年早逝,对于他的朝堂布局,曹休的嚣张跋扈他也不满意,所以曹休死后没有重用他的子女,曹真的儿子是曹爽被提拔,结果害了魏,至于司马懿还在,又是辅政大臣,而陈群,因为某些原因,他的子嗣也没有被重用。所以曹叡死后朝堂基本上就是曹爽和司马懿二分天下。 当然,一开始还是有其他的宗室势力的,不过曹爽仗着父亲曹真的恩荫,加上各种小手段,最终从一大批人中脱颖而出,掌握了大权,随后就对司马懿动手,司马懿明白不是对手,只能老办法装傻,在家装作癫痫发作,假痴不癫骗过了曹爽,为自己争取到了机会,曹爽的所作所为其实已经有些权臣的意思了,所以太后对他不满,这才给了司马懿机会,不然光凭借司马懿,一介外臣,怎么能调动洛阳的兵马,司马懿打着诛杀曹爽,还政曹芳的旗号骗取了太后的信任,随后又看准了曹爽的心思,各种心理战术之下把曹爽骗回了京师,随后重新在朝堂之上主政,大肆排挤异己,培植,重用自己的亲信,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又干掉了曹爽,为自己的两个儿子铺平了道路,而且司马懿政治手段很高明,拉拢了很多世家,比如钟家,贾家等,很多曹魏三代都愿意听他的号令,当然,这也和他多次挂帅,在军中声势浩大有关,也有人会问,曹家宗室被排挤,那夏侯家呢,夏侯惇的几个儿子也都不成大器,夏侯楙虽然娶了公主,有兵权在手,结果后来被弟弟联合外人诬陷,曹叡也有夺权的心思,随后后来被人提醒明白这样做不对,心思太明显了,不过也是把他调走了,至于夏侯渊,因为当年忘故的早,他的几个儿子也都没什么权利,唯有次子夏侯霸在汉中一代征战而有兵权,在征西将军夏侯玄被夺权后明白回去唯有一死,于是逃去蜀汉,因为刘禅的妻子是夏侯氏和张飞所生,所以也算有些血亲,至此,曹魏宗族基本没有反抗的能力,至于那些功臣,在经历过曹叡的疏离后不是没落了,就是心有怨恨,不然就是司马懿那个三朝老臣的心腹,纵然有几个忠臣,也就相当于当年汉室面对曹操,毫无还手之力。尤其是夏侯玄这个征西将军,居然轻易就听信了司马懿的话,乖乖解除兵权回到了洛阳,只能说司马懿对人心的捉摸太到位了,基本没遭受什么反抗,就占据了主动地位,获取了大量的权利。后来曹魏的几个傀儡皇帝,就不提也罢了,就算有能力反抗,也只是添刀下亡魂罢了,而曹魏的国策司马懿也没有过多的更改,最终经过几十年后在司马炎手中一统,建立的晋朝,不得不说有些戏剧化,曹操一生的努力,最后还是为他人做了嫁衣。 曹魏的没落,一方面在于内部的矛盾,曹丕曹叡父子对功臣不公,另一方面,就是权臣司马懿已经功高震主到这个地步了,还不采取措施,选择的接班人曹爽,有些草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