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6月29日凌晨,北京城南处西三条胡同21号四合院,一位头发斑白、面容浮肿的老人安详地闭上了眼睛,临终前她留下遗嘱:"我想念大先生,死后请把我葬在大先生之旁,给我供一点水饭,念一点经。 " 鲁迅和朱安 这个老人名叫朱安,鲁迅的原配妻子,后来被外界称为"鲁迅的遗物"。晚年的朱安独自在北京居住,时常想念起独子周海婴和鲁迅的爱人许广平。 6月29日凌晨病逝的时候,身边只有女佣王妈陪伴。之前,朱安就将财产留给了周海婴,希望儿子来送自己最后一程,可周海婴拿了财产后,再没有出现过。 鲁迅对笔下的祥林嫂这样描述到: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舍弃在尘芥堆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 回顾朱安的一生,几乎都是在别人的安排下推着走,自从嫁给鲁迅的那一刻起,命运似乎不再眷顾于她。 朱安 朱安,出生于绍兴的一个商家之家,跟那个时代很多女孩子一样,家族以"女子无才便是德"为由,不让她读书认字,而是从小就裹足、学女红、学烹饪。 朱安的母亲和鲁迅的母亲鲁瑞从小就相识,朱安是鲁迅母亲从小看着长大的,1899年,21岁的朱安在父母的安排下和比自己小3岁的鲁迅订婚,那时候鲁迅正在求学,并没有赶回来参加订婚仪式,都是由母亲鲁瑞在操办。 由于鲁瑞从小看着朱安长大,觉得这个女孩子又温柔端庄、又做得一手好菜,是儿媳的最佳人选,在没有征得儿子鲁迅的同意下,就定下了这门亲事。 那个时代还是遵循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婚事大多由父母做主。 左一为朱安,身高不足1.4米 面对家里的安排,鲁迅没意见,只是提出了一个要求,那就是:朱安要开始读书认字,并且不要再裹足了。 这2个条件看似简单,但却难住了朱家人:首先,朱安已经21岁了,身体已经长成型,尤其是脚,不再裹足也改编不了大小。 其次,朱安从小只是学了一些简单的字,跟文采斐然的鲁迅没法比,还是年龄的问题,已经21岁了,错过了最佳的读书学习时间。 但是鲁迅为了不惹目前鲁瑞生气,没有拒绝家里安排的这场婚姻,朱家作为女方家又不能单方面悔婚,这样传出去名声又不好,朱安以后就难嫁人了。 之后,鲁迅和朱安完成了婚礼的仪式。 鲁迅母亲鲁瑞 朱安和婆婆鲁瑞 按照传统,婚后的第三天是回门,第四天鲁迅就背起行囊,带着弟弟周作人一起返回日本继续留学了。 后来家里人才得知,即便是新婚的当天,鲁迅和朱安也没有同房。 再后来,朱安一直没有孩子。 直到鲁迅的弟弟周作人在一起闲谈中说起,大家才明白其中的原因。 朱安 鲁迅和朱安一生没有任何子女,问题当然不在鲁迅这里,而是朱安身上。 因为,朱安患有侏儒症,根本无法生育。 朱安身高仅仅1.4米,而当时21岁的朱安才在家里的安排下与鲁迅订婚,在那个15岁左右就结婚生子的时代,可谓是个特例。 再者,鲁迅留学日本期间学的就是医学,后来才弃医从文。 当时,朱家主动向周家提出婚礼之事,托人上门说亲,紧赶着要把已经21岁的朱安嫁出去,可见故意隐瞒了朱安的一些事情,在今天看来则是有骗婚的嫌疑。 鲁迅在日本完成学业后归国,但是没有回绍兴老家,而是忙于自己的事业,朱安作为儿媳就这样伺候着婆家,就这样从结婚开始算起,已经过去了13年。 1919年,周家还是落败,无奈之下开始出卖祖产和田地,鲁迅回到老家绍兴后,处理了房产、田地事宜后,就带着母亲、妻子朱安和三弟周建人一家来到了北京。 鲁迅三兄弟 就这样,鲁迅三兄弟和母亲一起住在了北京西直门内八道湾11号,三进出的院子中外院鲁迅住,中院母亲和朱安住,里院则是二弟周作人和三弟周建人一家人分住。 虽然住在一个大院里,鲁迅依旧独来独往,不搭理朱安,吃饭、洗衣都是让朱安放在固定的位置上,鲁迅去自取。 1923年,鲁迅和二弟周作人开始在理念上矛盾不断,最后到了反目的地步,鲁迅直接花钱买下阜成门内西三条胡同21号,准备搬出去一个人住。 这时候鲁迅问朱安:"你是想回娘家还是跟着我搬家? " 朱安是个传统女性,想都没想,觉得跟鲁迅去新院子住。而鲁瑞由于长期和朱安生活在一起,习惯了儿媳妇的照顾,也表示搬过去住。 不久,有个叫许广平的女学生出现了。 青年鲁迅 许广平和周海婴 1925年的那段时间,鲁迅的书房内时不时地传出男低音和女高音,以及男女斗嘴的笑声。 "密斯许呀密斯许,你真是一匹‘害群之马’"。这是鲁迅的声音。 "先生此言差矣......"这是许广平的笑声。 朱安在屋外听了一会后,可以的咳嗽几声,然后端着小托盘,迈着小脚进了屋。 "吃茶、快吃茶。"朱安用绍兴老家话对许广平客气道。 此时发生诡异的一幕,鲁迅转过头看向屋外的红枣树,许广平愣愣地站着,轻轻点头向朱安表示感谢。 随即,朱安轻叹一声,拿起小托盘走出了房间。 那段时间,来拜访鲁迅的学生成群结对,一天天跟赶大集一样热闹,朱安那都是热烈欢迎,唯一有个叫许广平的短发女学生让朱安心神不宁。 青年时期的许广平 不久,就传出鲁迅和许广平恋爱了。 没多久,就传出鲁迅和许广平同居了。 1927年,鲁迅带着许广平到上海生活,将母亲和朱安留在北京。 1929年,许广平生下一子,鲁迅取名为海婴,消息传到北京的那天晚上,朱安一个人哭了一天一夜。 相比于朱安,婆婆鲁瑞却非常高兴,家里兄弟三哥,只有老大鲁迅这么长时间了没有孩子,这让老太太喜出望外。 鲁迅、许广平、周海婴 哭了几天的朱安用了另一种思维与自己和解,那就是在朱安的观念里,自己才是鲁迅的正妻,而远在上海的许广平在来信中也是多次希望朱安能将自己接纳。 不过朱安有个事想错了,她认为既然自己是正妻,那么许广平生的儿子,也就应该是自己的儿子,将来要给自己养老送终。 所以,朱安在给鲁迅写信时,每次都要问小海婴长得怎么样,吃饱穿暖没有,甚至索要小海婴的照片,说自己想看看。 1936年,鲁迅去世时,朱安的自我安慰式思维到达顶峰,哭着闹着要去上海主持鲁迅的葬礼。 当时鲁迅的母亲已经80岁高龄,身边根本离不开人,而朱安因小脚行走不便,最后放弃了去上海的打算。 鲁迅先生葬礼 鲁迅去世一段时间后,朱安邀请许广平带着孩子一起到北京居住,表示自己可以将婆婆和孩子一起照顾,但被许广平拒绝了。 后来,鲁迅的母亲也去世了,朱安开始一个人在北京生活。 老太太去世之前,不放心照顾自己多年的大儿媳,就给二儿子周作人提了个要求,之前每月给自己的养老费,从此当做生活费给朱安。 当时周作人每月给老母亲50元的养老费,在物价上涨之前购买力还行,可上个世纪30年代末北京的物价那是 宛若大鹏鸟般扶摇直上,而周家三兄弟又都是名人,没办法,周作人将生活费一涨再涨,从50元涨到100元,紧接着又涨到150元。 鲁迅水彩画 要知道,早在多年前鲁迅就和自己的二弟闹翻了,后来甚至独自搬出去住,唯一联系鲁迅和二弟之间的纽带就是老母亲,现在母亲也去世了,周作人觉得这笔钱给的太冤枉了。 一来二去,周作人开始 怂恿朱安变卖鲁迅的藏书。 那时,虽然每月有周作人给的生活费,但是朱安又雇佣了一个女工照顾自己,即便是2个人每天就着萝卜丝吃稀饭,还没到月底钱就花没了。 同时,朱安觉得既然自己的丈夫和小叔子多年前就闹翻了脸,现在又拿着人家每月给的生活费,这不是打已故丈夫的脸吗。 "每月拿他一百五十元,我的眼泪一直往肚里咽。"朱安晚年时期曾回忆到。 朱安虽然没有什么文化,但知道自己的丈夫鲁迅是大文人,书稿肯定能卖出去,但是却咬牙坚持,直到离世的时候全部作为遗产留给周海婴。 鲁迅影视形象 另一边,朱安开始百般讨好许广平。 一是鲁迅去世后,自己和婆婆的生活费开支全部落在了许广平身上。 二是周海婴作为鲁迅唯一的后人,自己是鲁迅的正妻,那么周海婴名义上也是自己的孩子。 三是应了那句老话:" 吃人嘴短、拿人手软。 " 不过,许广平的资助在1941年末是突然中断,之后也收不到任何来信。从此,朱安和婆婆鲁瑞只能靠每月由小叔子周作人给母亲的50元养老费生活。 婆婆去世了,小叔子也不待见自己,每月拿小叔子周作人的钱又于理不合。这一次,朱安和小叔子周作人联合起来,共同将出卖鲁迅的书稿这一消息放了出去。 两人的目的非常一致,那就是要叫醒装睡的许广平。 虽然许广平远在上海,但是鲁迅在北京居住期间留下了大量的书稿。朱安大字不识几个,对于书稿不感兴趣,但是不代表朱安认识不到书稿的价值。 而这个世界上,最关心、最在乎鲁迅书稿的莫过于许广平了。 鲁迅、许广平和周海婴 鲁迅书稿被卖出的消息一出,许广平的书信神奇般地飞来了,信中许广平极力阻止朱安将书稿卖出,对于突然间断了每月的生活费,那是由于自己生病住院了,以及当时1941年上海汇 兑不方便。 这封来信,让许广平背上了骂名,无数人指责她:" 只顾享受鲁迅丰厚的版税,全然不顾朱安的死活。 " 然而,无数人并不知道许广平突然断信和断汇的真相。 1941年12月15日,许广平被日本 宪兵逮捕,在牢狱中长达76天,受尽折磨和苦难,一度被日本刽子手侮辱。 出狱后的许广平 出狱后,许广平原本的工作没有了,只好一边筹资联系出版社,一边整理鲁迅在在上海时期的书稿,同时还要供小海婴读书,日子也过的紧巴巴。 许广平在上海生活艰难,根本没有多余的钱汇到北京,至于鲁迅书稿的版税,那是经常被延误。 而朱安却有自己的理解,那就是早在1937年7月2日,鲁迅去世一年后,朱安从北京给身在上海的许广平寄过去一份 全权委托书,里面的内容是:鲁迅书稿的版税全部给予许广平。 杂志《鲁迅研究月刊》2010年第五期中,详细记载了 《关于朱安写给许广平的出版委托书》一事,按照1937年那时候的法律规定,鲁迅的一切遗产,朱安是第一继承人,同时周海婴作为鲁迅唯一的儿子,也属于法定第一顺序继承人。 但1937年的周海婴仅7岁,对于鲁迅遗产进行处理的事宜则是由周海婴的母亲许广平代理。 鲁迅生前在多封书信中,也是谈及自己书稿的版权事宜,记载了所有书稿的版权都有许广平的一半,当时的法律称为"特有财产"。 所以,对于鲁迅书稿的处理,许广平是有权利和权限的。 影视剧中的鲁迅、许广平和少年时期周海婴 许广平一方面写信阻止朱安出卖鲁迅的书稿,一方面在 《申报》上发表声明。 在当年9月10日的《申报》上这样记载到:"鲁迅先生其一切遗物,应由我全体家属妥为保存。" 这则申明重点有三处: 1、许广平自称为鲁迅的家属,这已成事实。 2、许广平对于鲁迅的书稿有处置的权利,因为自己的儿子周海婴是第一顺位继承人。 3、书稿属于朱安和许广平、周海婴的共有物,不得单独处分,否则不能生效。 4、任何个人私自处分鲁迅的书稿,许广平不承认。 《申报》的声明虽然发出去了,但许广平知道,这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目前紧急要做的那就是安抚好朱安。 鲁迅《致许广平之信札》 朱安出卖鲁迅书稿的消息和许广平在《申报》的声明,一时间引起了轩然大波,各路媒体纷纷派出记者守在朱安和许广平居住的房屋门口,争相报道朱安生活的惨状和许广平的冷漠。 在这一场舆论战,朱安被描绘成弱势群体,所有的同情都被集中在朱安一个人身上。 当时的报纸上是这样描写朱安的食物的:"晚餐是窝头和一碗白菜汤,还有一小碟虾油小黄瓜,旁边还有一小碟虾油腌的尖辣椒,一小碟腌白菜,一小碟霉豆腐。" 最后记者得出的结论是,朱安作为一个老年人,晚餐没有肉也没有油,营养不够,吃得不好。 报纸对朱安的报道 这叫生活不好? 别的不说,单单一碗白菜汤外加四个小碟子,比同时期的95%以上的老太太都吃得好,比同时期的延安革命根据地那是好到哪去了。 朱安的饭菜都是女佣人准备,如果生病了也是请大夫直接到家里。 这一切的花销都是许广平出的。 所以朱安在信中,不断地感谢许广平,甚至出言讨好。 就这样,朱安和女佣2人在北京生活,许广平带着儿子周海婴在上海生活,直到1947年朱安去世,许广平每月都按时将生活费邮寄或电汇到北京。 青年鲁迅 1946年,许广平和周海婴在上海 从1947年春天开始,朱安的身体急剧恶化,严重的时候甚至出现咳血,呼吸困难。 意识到自己的人生即将走到尽头,朱安开始立下遗嘱。 遗嘱的内容大概为:"死后要同鲁迅合葬,身穿十三件衣服,做七副被褥。 " 朱安在遗嘱中还要求:"每逢七必须供水饭,到五七要念经。 " 朱安最希望的是周海婴作为自己的儿子送自己最后一程。 作为交换的条件,朱安把北京的房子、鲁迅的作品全部留给周海婴。 晚年的朱安 可朱安在最后一刻,也没有等到周海婴的到来,许广平更是拒绝将朱安埋葬在鲁迅的旁边。 最后,朱安被葬在了北京西直门外的保福寺一处空地,未立碑。 许广平为什么拒绝了朱安遗嘱中的请求呢? 1、鲁迅生前一直倡导的是"埋掉拉倒"的精神,鲁迅去世的时候也没折腾,身为鲁迅的正妻,更应该身体力行鲁迅的精神。 2、1947年6月,解放战争如火如荼,别说人,就连电话都很难打到北京去,现在要把朱安的棺木从北京运到上海,那一般人根本做不到。 许广平原本计划将朱安埋在婆婆鲁瑞的旁边,可是已经没有空地了,许广平退而求其次,找到周作人买下了小叔子一家位于保福寺的一处私地,这才把朱安下葬。 由于下葬的匆忙,来不及刻石碑。 后来有人计算,就着匆忙的下葬,许广平也花了近400多万的法币。(当时物价天天一变,不好换算到底花了多少钱。) 后来,保福寺附近大兴土木,朱安的坟墓也被毁。 1948年,许广平收拾了行李,带着周海婴从上海来到北京,居住进了鲁迅生前在北京的住所西三条胡同21号。 晚年周海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