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年彭德怀去世,生前有个遗愿,朱德得知后落泪为何不告诉我?
1974年,彭德怀元帅在人生最后的时间里除去病痛的折磨外,更多的是心理上的折磨。他在医院里被严格监管,不得与外界有任何联系。冤屈长期得不到申诉的他,时常面色茫然地坐在椅子上,目光呆滞而无奈地盯着雪白的墙壁。
随着病情的加重,这位老帅也感到自己命不久矣。只是,他不愿就这样在这里告别人世,时常对看守的卫兵和医护人员悲愤地说:"我这样死,死不瞑目啊!"
最终,彭德怀还是接受了这一切,临走之前,他还有许多未竟的遗愿。
当时,看守彭德怀的卫兵碍于他身份的特殊性和敏感性而没有将其传达出去,以至于这位老帅最后含恨离世。
而他其中一个遗愿就是与老友朱德见上最后一面……
一、 朱彭两位老总在战争时期的情谊
朱德与彭德怀的革命友谊要追溯到井冈山斗争时期,彭德怀就是"朱毛"的得力助手。
朱德和彭德怀的性格截然不同。朱德为人和蔼可亲、冷静沉稳;彭德怀的脾气却相当火爆,有时急了还会骂人。
两个性格上本应水火不容的人却彼此间相处地非常融洽,成为一对出色的好搭档。
随着彭德怀的活跃,后来,党中央更是说出了"只有朱、毛、彭的部队可以称为红军"的言论,将他与朱德并驾齐驱。国民党方面也有着"朱毛彭黄"的说法,将彭德怀视为与朱德齐名的中央红军四大领导人之一。
抗战爆发后,朱德成为了八路军总司令,而彭德怀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副总司令。
后来。随着日军的猛烈进攻,八路军总部时常要到处转移。在撤离过程中,总部首长就要面临一系列需要解决的事务。为此,朱德常常因为公务繁忙而忘记了吃饭和休息。
彭德怀了解情况后就经常第一时间先瞒着朱德,自己先跟副参谋长左权一同研究作战计划,等有了初步方案后再告诉朱德,好让他有休息和吃饭的时间。
此外,当时有一段时期日伪军经常派遣特务混入根据地进行暗杀和破坏工作。为了保证总部首长的安全,彭德怀专门召开了临时保卫会议以加强安保工作。
即便如此,彭德怀本人还是不放心,于是就每天亲自去朱德的院子检查安保,并还去检查周围的岗哨。
此时正值晚秋,彭德怀身上的衣服又很单薄,以至于他不得不来回踱步来暖和身子。站岗的警卫员看到这一幕心里不是滋味,就劝他回去休息。
彭德怀听后摇摇头道:"朱总司令年纪大了,需要好好休息。我自己少睡一点是不要紧的,白天行军的时候骑在马上还是可以补觉的嘛!当务之急,是要保证朱老总和总部机关的安全。"
彭德怀的好,朱德看在心里。为此他特意吩咐办事处人员道:"彭副总司令近日来公务繁忙,多少天来都没有睡一个安稳觉。你们找一间安静些的房子,让他好好休息下。"
此外,彭德怀平日里烟酒不沾,唯独对喝茶情有独钟。碍于当时条件艰苦,他往往只能拿酸枣叶子来代替茶叶。
朱德知道后就将别人专门送给自己的上好茶叶直接转送给了彭德怀,并开玩笑地说:"总司令喝茶叶,副司令却喝酸枣叶子,传出去让我的脸往哪里搁?"
彭德怀收到茶叶后十分感动,他对这包茶叶视若珍宝,每次泡茶时都只放一点点,而且每一撮还要连续冲泡多次,相当节省。
可见,两位老总不止在战场上相互扶持,彼此在生活中相当关照对方。
二、庐山会议的风波
正如前文所说,彭德怀是出了门的脾气火爆,他看不惯的事情往往会脱口而出。这就为他后来的人生剧变埋下了伏笔。
1959年,彭德怀在庐山会议期间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他在信上表达了自己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强烈不满。
在他看来,自己只是对这些运动带给人民和国家的弊病实话实说,却不知这不但改变了庐山会议的走向,更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其实,毛主席开始并没有将矛头指向彭德怀,而是采取了息事宁人的态度,希望暂时搁置意见。然而,彭德怀犯了牛脾气,在会上不依不饶,将斗争矛头指向了"三面红旗"及背后的一线领导干部。
此外,彭德怀回去后还和同样主张纠"左"的黄克诚等人在私下里对不支持他们的意见毛主席发牢骚,讲了一些比较忌讳的话。
这些事情在会上暴露之后,当时,深受左倾思潮影响的党内同志都指责彭德怀这是在攻击毛主席,思想立场有着很大的问题,于是对其开展了长达半个月的批判。
会议期间,彭德怀过去因率性直言而说出的话纷纷被党内一些同志拿出来批判并扩大化,都成了他本人的"罪证"。
毛主席这时也已经无法左右会议进程了,为了避免党内分裂,只好接受了现状。
最终,会议通过决议,错误地将彭德怀定性。毛主席事后回忆道:"庐山会议我是不满意的,尽是他们说了算,弄得我是没有办法的。"
就是在当时那种风云突变的情况下,却还有一个人敢于逆流而上,他就是彭德怀的老友朱德!
朱德看到耿直的彭德怀在会上遭受如此对待,对其十分同情。他为人坚定正直,并不愿像部分人一样见风使舵对彭德怀群起而攻之。但是,他也清楚地知道自己无法改变会议的风向和党内多数人的意见,于是,除了会议前期一再为彭德怀辩护后就再也没有任何表态,始终保持沉默。
后面党内同志对通过关于批判彭德怀的决议进行表决投票时,朱德也没有像其他人一样高举胳臂表现自己的"革命决心",而是弯曲着胳膊,手才仅仅举到别人一半高的位置。
明眼人对此心里都有数,朱德这是在表明自己是在极不情愿的情况下举的手。
庐山会议结束后,毛主席还特地对朱德意味深长地说:"老总,你啊,举手只举了半票。"
朱德对此答道:"反正我举了手,至于手是怎么举的,我就不知道了。"
会后,彭德怀被撤销了一切职务,他本人搬到北京西郊开始了自己落魄的半隐居生活。
不久,中央军委也开始在军队内"肃清"彭德怀的影响,使得不少与彭德怀关系紧密的军内同志纷纷受到牵连。
彭德怀知道后心里非常难过。为了避免牵连更多的人,他给自己定了一个谁也不见的规矩。
然而,令彭德怀没想到的是,依然有很多人不顾风险地主动前来看望他。其中,自然少不了朱德朱老总。值得一提的是,他是庐山会议后唯一去看过彭德怀的元帅。
从庐山回来后,朱德就搬往玉泉山居住,为的就是方便去看望彭德怀。此后,朱德时常借着带家人爬香山的名义去顺道看望彭德怀。他每次的到来总能给陷入冤屈和苦闷中的彭德怀带来极大的安慰。
彭德怀除了喝茶外,最大的爱好就是下棋。因此,朱德每次去看望彭德怀总要平静地和他下下棋,然后再悄悄离开。
脾气火爆的彭德怀在下棋时却能出人意料地沉默,朱、彭二人就在沉默的棋局中不断加深着特殊时期彼此间挚深的理解。
虽然朱德本人毫不避嫌,但是,后来彭德怀还是担心牵连自己这位老友而极力阻止朱德来看望他。两人间往来的频率这才降了下来。
三、未能见上最后一面的两位老帅
1965年9月,毛主席又主动请出赋闲已久的彭德怀,要他去大西南搞三线建设。自从那次不愉快的会议以来,两人已经整整六年没有联系了。
毛主席在当面向彭德怀下达完任务之后,又沉吟片刻,然后缓缓说:"你当初说的话我还记得,也许真理在你那边,让历史去作结论吧!"
正当彭德怀以为自己这是要彻底复出之际,一年后,再次将他卷入了残酷的政治斗争中。
1966年12月,彭德怀被"文革小组"抓回北京批斗,受尽了非人的折磨。
此时的朱德也不好过,由于和彭德怀的特殊关系,也时常在会议上遭到批判。
"文革"开始后,朱德就再也没有见到过彭德怀,因为彭德怀被囚禁起来了,而且一关就是八年!尽管两人碍于时局而未得一见,但是,他们的心却依然彼此相通。
1969年,当专案组于九大结束后询问彭德怀对九大的看法时,他本人回答说:"陈毅、朱德摆在那里,不摆不好。"
而这两人在九大会议上都遭受了批斗,彭德怀的态度可见一斑。
正如当初朱德在庐山会议上相信和支持彭德怀一样,彭德怀在这一时期也对朱德抱有同样的信任与支持。
1973年4月,身处监守中的彭德怀因为胃病加重而转入医院。
当时朱德已经88岁高龄,彭德怀考虑到自己这位老友的身体,就特意嘱咐身边的人不要他住院的事情告诉对方。因而,朱德甚至对彭德怀的病情都一无所知。
彭德怀本想着等自己养好了病,再出去和老友朱德叙旧,可没想到,自己得的不是普通的胃病,经鉴定却是直肠癌。
此外,他本以为自己某种意义上已经算脱离了监守的苦海,却没想到这一时期他不但要遭受病痛的折磨,还要继续忍受对他不公的严格管控。他被限制在一间门窗时刻紧闭着的十余平方米的病房里。有一个班的战士三班倒地轮流在床边和屋外看守着他。
在这间病房里,他没有任何自由,断绝了一切与外界的联系,连看报和听广播的自由都没有。
在这一片死寂的医院中救治了一年多以后,彭德怀最终于1974年11月29日离开了人世,这对他来说也许是一种解脱。
在去世前两三个月,病情已经开始恶化的彭德怀也许是察觉到自己的生命即将走到尽头,就向看守的卫兵多次表达了想见朱德最后一面的心愿。
但是,此时看守的卫兵们依然对这位生命垂危的老人如临大敌,对其一遍又一遍地请求视若罔闻,谁也不愿也不敢帮他这个忙。
谁也没想到,这竟成了彭德怀的遗愿,而朱德也一直被蒙在鼓里。
直到彭德怀逝世后,朱德才知道此事。
这位一向以冷静、沉稳著称的老帅再也抑制不住心中悲愤的情绪,失声痛哭道:"你们为啥子不告诉我?都快要死的人了,他还能做啥子?这有啥子可怕的!"
1976年7月6日,朱德于北京逝世。两位生前未能见上最后一面的老帅最终在另一个世界团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