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6月22日,德国单方面撕毁了与苏联签订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出动190个师550万人、4900架飞机、3700辆坦克、47000门大炮、190艘军舰,兵分三路进攻苏联。 尽管苏联在开战前,就通过各方面的渠道,了解到德国可能入侵的情况,但由于各方面了解到的情报大多相互矛盾,苏联甚至不大清楚德国究竟是否会进攻苏联,以至于苏联在双方开战的前一天,才了解到德国进攻的具体时间,仓促之间紧急布置,已经是来不及。 在开战后短短的18天时间里,德军就突入苏联600公里,苏联整个在西方的防线,在进攻的一瞬间,就被德军撕了个粉碎,基于战场的情况,希特勒狂言要在三个月之内灭亡苏联。 面对德军的攻势,斯大林也做了紧急的应对,由于当时苏联重要的物资生产补给全部都在西方,为了不让德军在攻入苏联腹地后还能获取物资,斯大林下令实施焦土抗战,凡是在德军进攻下不支撤离时,必须炸毁、烧毁一切物资,不留下一粒粮食给德军。 斯大林 也许是为了表明自己抵抗到底的决心,1941年8月18日,苏联炸毁了第聂伯河水电站上的大坝。 几乎是一夜之间,苏联全线告急。 可更让斯大林担心的,还不仅仅是前方的德军,而是来自屁股后面的威胁。 自1937年抗战爆发以后,苏联便是中国重要的军事援助国,只因苏联与日本的关系在当时很紧张。苏联与日本先后发生过几次冲突,包括张鼓峰事件、诺门坎事件,尽管双方后来签署了《苏日中立条约》,但彼此并不信任,苏联常年在远东边境地区盘踞70万大军防范日军。 在苏联人看来,一旦苏德之间发生战争,日本很有可能基于与德国之间的《三国轴心协定》,出兵苏联。 就在苏德战争爆发后几天,斯大林便在百忙之中致电中共,电文中提出了请求,希望中共可以出兵,在北平、包头、张家口一带展开积极攻势,破坏交通线路,当然斯大林还在电文中明确指出,希望中共能够派军队抵达长城一线,牵制日军,尽力阻止日军出兵苏联。 据毛主席身边的秘书回忆,接到斯大林电文以后,毛主席皱着眉头,一连抽了几支烟,思考良久后才做出回复,他拒绝了斯大林出兵长城一线的决定,同意在华北地区展开积极攻势,破坏交通线路。 这是苏德战争期间,斯大林给毛主席的第一封求援电报,毛主席并没有全部答应他的要求。 然而很快斯大林就送来了第二封电文。 1941年9月30日,德军集中集中74个半师约193万人,在1700辆坦克,11000门火炮支援下,发起意在夺取莫斯科的攻势,即台风计划。 苏联迅速做出了应对,从莫斯科转移了大量的工业设备以及物资,然而就在此时,斯大林截获了一封日军电文,并从中看到了他最不想看到的消息,日军准备进军蒙古以及内蒙,施行更加积极的防御策略。 斯大林认为,这是日军准备进攻苏联的前奏,匆忙之中,他立即起草了给中共的第二封电文,电文中苏联除了要求中共能够主动向日军发起进攻外,还提了一个要求,希望中共能派出一部分兵力向长城外发展。 毛主席经过深思熟虑以后,以积蓄力量、恢复元气,巩固内部为由婉拒了。 毛主席 尽管日军并没有出兵苏联,但在斯大林的心头,盘踞在中国东北的关东军,始终是萦绕在他心头的大患。莫斯科保卫战胜利后,苏联有过几次不太成功的反击,结果全部都以失败而告终,双方在一线形成胶着状态。 1942年5月,希特勒发动夏季攻势,而就在这个紧张的关键时刻,斯大林又接到了来自情报部门的消息,日军在中苏边境集结。 斯大林第三次致电中共,要求中共在苏日战役爆发以后,派兵策应作战。 出乎预料的是,毛主席这一次并没有选择直接拒绝,而是很委婉的回应,如果苏日战争爆发的情况下,中共必然要派兵配合苏军作战,但这个前提是,双方配合必须是有步骤、有计划的,不能是盲目的,孤注一掷的,特别是以八路军当时的情况,打大规模的运动战牵制敌人是有困难的,不切实际的。 苏联在莫斯科保卫战落幕后,筹划了冬季攻势,然而却未能打破德军的攻势,在夺取莫斯科失败后,德军转而进攻苏联高加索地区,为掩护南下高加索地区的德军,德军于1942年7月准备夺取在伏尔加河畔的斯大林格勒。苏联为了保卫斯大林格勒,投入了相当多的兵力,与德军在此地展开大规模的会战。 日本关东军 但就在这紧要的关头,斯大林又一次接到情报,日军可能北上配合德军作战。尽管当时太平洋战争已经爆发,日军无暇北顾,可盘踞在东北的日本关东军60万人是切切实实存在的。 考虑再三,斯大林第四次致电中共中央,电文中要求中共抽调两个师的兵力,北上运动到内蒙古与外蒙的交界地带,苏联会在此地提供新式武器,只需要中共军队牵制日军的行动。 毛主席这次直接选择拒绝,派出两个师的兵力运动到内蒙与外蒙交界地带,这根本就不切实际,行军途中大部分地区都是空旷的平原,只要被日军侦查得知,马上就会派空军来轰炸,到时候必然损失惨重。 斯大林大概也是觉得,两个师的兵力不太现实,于是第五次致电中共中央,要求派游击队活动,但毛主席依然没答应,他不会拿任何战士的生命去冒险。 随着德军逐渐深入苏联腹地无法自拔,损失日渐增加,苏联方面却越来越游刃有余,他们通过转入战时轨道,生产了大量的武器装备物资。 从1942年11月开始,苏联军队便进入到反攻之中,考虑到要对德军实施大规模的反攻,斯大林第六次致电中共,这次还是一样的请求,考虑到担心西伯利亚遭遇日军的偷袭,建议中共派军队到长城内外一线活动,牵制日军行动,为苏军提供保障。 斯大林 毛主席看了电报后,经过深思熟虑,尽管他仍然婉拒了苏联的提议,但还是派出了部队,派出了罗瑞卿、杨成武。吕正操部队,积极向长城内外一侧运动,为进入东北地区做铺垫。 其实从斯大林的六份电文内容来看,他最主要的目的就只有一个,担心日军向北进攻苏联,所以几次三番要求中共中央派兵牵制日军的军事行动,但毛主席在衡量了自身的情况后,并没有选择完全答应,也没有态度强硬的一味否决,而是有礼有节的反驳,并制定出既适合我军发展又能起到支援作用的策略。 至于大的方针决策中,毛主席始终遵循一点,就是配合苏军作战,只进行战略上的配合,不进行战役上的配合。 毕竟以我军的军事实力而言,相对于日军还有很大的差距,对日军进行大规模的正面牵制,我军尚没有那份实力。 更为关键的是,配合苏军作战,最根本的一点是,不能影响中国的抗日局面,要知道随着正面战场的抗战逐渐进入到相持阶段后,日军将很大一部分精力,都用来对付在后方的八路军、新四军,加上国民党反动派的刻意封锁与迫害,根据地的面积不断缩小,人口锐减,老百姓的生活普遍艰难,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八路军、新四军整体在获取物资补给上已经很不容易,更别提我军还要抽调兵力赴远东作战。 从我们现在的角度来看,毛主席对这一问题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