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8年,河南濮阳人张三甲到了戊戌政变后的北京城。张三甲此行的目的,是参加武举会试。因为在此前一年,他参加乡试,不负众望,以精湛的武功,考取了武举人。 他出身武术世家,自小习武。十四五岁时曾将门前两个数百斤重的石狮子举过头顶,面不改色气不喘。他当时拜在武林名师杨国昌门下,"弓、剑、刀、石,可谓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 当时各地参加会试的武举人,大多出身豪门富户。张三甲家境不好,又朝中无人,想着只是走个过场而已,没想到,会试中拿了个头名。 武进士已经到手,还可以更进一步。殿试中,张三甲手提一柄180斤重的大刀,威风凛凛。他摆定架势,挥起大刀,前后左右寒光闪闪,只见刀光,不见人影,如蛟龙潜水,似鲲鹏展翅,令人目不暇接,望而生畏。 张三甲一举夺得武状元,钦命御前头等侍卫。 春风得意马蹄疾,张三甲匆忙回乡省亲。地方官员名流,络绎不绝登门拜访,赠匾道喜。 张三甲天天忙于应酬,迎来送往,回乡十几天便患了重病,卧床不起。经多方诊治无效而死,年仅22岁。一切加诸于身的功名荣耀,戛然而止。 张三甲衣锦还乡的时候,废除武举的呼声已经响彻晚清。因此他也成为中国最后一个武状元。 1901年,清政府宣布永久废除武举考试制度。当一项制度制造出来的顶级精英,命运竟然孱弱如此,这项制度本身的命运,也就到头了。 中国的武举制度,创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此后,尽管历朝历代不时有废除或停止武举的决策(比如元代不搞武举,明代前期也不搞武举),但就历史大势而言,武人终于像文人考科举一样,有了一条常设的晋升通道,可以实现阶层流动。 从开始创始到清末永久废除武举,这项考试制度前后存在了1200年。 然而,迄今为止发现的有名可查的武状元,不过280人左右。算下来,平均每四五年,才有一个武状元的名字流传下来。 武状元如此凤毛麟角,一个原因是确实难考,另一个原因则是,中国文人对武人的鄙视。 武状元、武进士的名字、生平等要流传下来,靠一只手打遍天下是没用的,终归还是得靠文人的一支笔。尤其是历代修史者的那支笔。 很不幸,那支掌握话语权的笔,不仅文人相轻,而且文武相轻。北宋修史的欧阳修,就直接撂下一句话,武举毫无价值,史书无须浪费纸墨。 完了,只要这句话,唐代的武状元资料基本就湮灭了。 按照唐朝的武举制度,一年一考,少说也诞生了几百名的武状元。但我们现在知道的,唐代武状元含武进士)只有41人。 这41人中,有19人籍贯不详。剩下22人,山西一省就拿下11人,占了一半。可见,在唐代,山西人的武功是最厉害的,打遍天下无敌手。其次是陕西,国都所在,出了4个武状元。第三是河北,占了两个。 天下武功,一半出自河东(唐代河东,主要指山西一带)。山西人凭什么撑起了武举制度的半壁江山? 因为山西是大唐的发家之地。唐高祖李渊起兵反隋,虽然依仗关陇集团的支持,但其发兵的武力支撑,来自山西。 此外,唐代的山西,经济地位类似今天的广东。经济实力雄厚,无疑也是催生武状元的适宜土壤。只有大家吃饱有钱了才选择去练武不是? 当时唐代武举的科目,大致分为三类:一是考射箭,分为马射和步射。二是考体力,有翘关和负重。"关"是过去城门用的长门栓,所谓"翘关",即要求武人单手握门栓的一端,用力把门栓平端起来。负重一科,则要求武人背着五石(约600斤)米,往前走,走的步数越多,成绩越好。三是考身材和言语,就是看你高不高大,威不威猛,以及基本的对答是否流利。 而到了宋代,武举的考试重点变了,山西"武状元省"的宝座就不保了。 因为武举制度的设立,是为国家选拔靠谱的武将。所以对武功、谋略、战术、大局观、忠诚度,都十分看重。 宋代就对整个武举制度进行了完善,其中最主要的是,对考试科目重划重点。 具体来说,宋代武举分为比试(资格考试)、解试、省试和殿试四级,考试科目既考武艺,又考程文。 武艺科目包括弓步射、弓马射、弩踏、抡使刀枪等器械,仍以步射、马射为主,即主要看射箭成绩。 科目的变更是根据当时的战争需求设立的。唐代的翘关、负重等科目,到宋代,被挽弓开弩取代,通过拉弓弩的幅度,测试武人的力量。 唐代武举看材貌身高,到了宋代,这一指标也成为募兵中的基本条件,无须单独面试。 宋代比唐代增设了程文(一般称为"内场")考试,包括策问和兵书墨义。也就是说,宋代的"术科"要考文化课,既要根据时务边防进行答对,类似于现在的申论,也要讲解兵书的主要意思,相当于现在的默写原文+阅读理解。 而且,文化课的难度和占比还挺大。当时的武学(类似公办武校),对那些文化课好但武艺一般的学生,都会格外开恩,列为优等生,尤其照顾那些知阵法、懂谋略的考生,武艺不及格也不要紧。 这些改革,有利于促使武人从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向大块头有大智慧的方向发展。随之而来,是"武状元省"的转移。 唐代武功独步天下的山西,此时被浙江取而代之。两宋共产生武状元74人,除去籍贯不详者24人(大部分为北宋武状元),剩下50人中,浙江一省24人,几乎占了一半。 福建这一时期有15名武状元,也相当厉害,仅次于浙江。 浙江省内,平阳县两宋时期出了14名武状元,由此被誉为"武状元之乡"。同时期,东阳县也将6顶武状元桂冠收入囊中。 宋朝武举制度的改革出发点是好的,结果却差强人意。本想通过海选求得将帅之才,但在实际操作中,武举人、武进士的职务安排,不是安置在京城负责捉贼、当骑兵教练,就是被派往边疆一线,充当士卒,离将帅相差甚远。 而到了明代,哪个地方最出武状元呢?也要归结于武举的考试重点。 朱元璋时代,他曾训斥说,武举"是析文武为二途,自轻天下无全才矣"。武学、武举遂被打入冷宫。直到明朝立国百年后,武举才恢复正常化。 就考试内容和侧重点而言,明代几乎是宋代的翻版,即相当重视文化课成绩。 以乡试(省考)为例,明代规定要考三场:第一场考骑马射箭,以35步为准;第二场考跑步射箭,以80步为准;第三场笔试,或问古兵法,或问时务。 万历末年曾有过一次实行武举改革的议论,有朝臣主张设"将材武科",初场试武艺,内容包括马步箭及枪、刀、剑、戟、拳搏、击刺等法;二场试营阵、地雷、火药、战车等项;三场各就其兵法、天文、地理所熟悉者言之。显然易见,这是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提议,可惜并未引起朝廷重视,只是说说罢了。 由于文化科目的比重仍然很大,明代出文状元的地方,也盛产武状元。 整个明代有武状元52人,其中籍贯可考者,45人。其中,江苏13人,浙江10人,安徽4人。全国前七名的省份里,除了陕西,都位于南方。这与文状元前五名的省份,都是南方省份的状况高度重叠。 按南北方来分,明代武状元39人出自南方,占87%;仅有6人出自北方,只占13%。 南方人武举厉害,除了前面讲到的文化课占优势,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明中期沿海倭患严重,促使当地居民重视武艺,且形成习武的氛围。在倭患最严重的嘉靖朝,12名籍贯可考的武状元中,就有9人来自江浙地区。可见,倭寇侵扰对武状元地理分布的影响还是蛮大的。 到了崇祯时代,面对内忧外患,崇祯帝锐意重武,力图改革武举重文轻武的旧习。 1631年,参加武会试的举子中,能使用百斤大刀舞刀花的,只有王来聘、徐彦琦两人。发榜后,徐彦琦榜上无名。崇祯帝认为有人作弊,将考官、监试御史等一大批官员下狱、撤职,再命人重新主持复试。 此后,直到明朝灭亡前一年,每隔三年,崇祯帝都是亲自主持殿试,钦点武状元,封官许愿赐战袍。在特殊年代,给予了武状元无上的荣耀,但是也并没有挽回大明的衰落。 清代武举一改宋明两代重文轻武的趋向,在考试制度沿袭明代的基础上,将录用标准逐步恢复到注重武艺的本质上。 让北方武人屡屡吃亏的文化科目,在清代渐渐往容易的方向改革。 最初是考策、论文章,"策"相当于问答题,"论"是按试题写一篇议论文。顺治时定为策二篇、论二篇,题目选自四书和兵书。康熙年间改为策一篇、论二篇。策题出自《孙子》《吴子》《司马法》三部兵书,论题只从《论语》《孟子》中出,考试难度有所降低。乾隆时,进一步缩小命题范围,规定题目都选自《武经七书》。 到嘉庆年间,考虑到武人多不能文,所考策、论多不合格,而不少外场成绩突出者又往往败于内场,于是干脆废除策、论,改为按要求默写《武经七书》中一段,通常只要一百字左右。 文化考试的水平越来越低,最后差不多只是形式上的存在。周星驰主演的电影《武状元苏乞儿》中,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的官二代苏灿,要不是仇家揭发,差点就高中武状元。这种情况,在宋明两代绝不可能出现,但在清代,极有可能。 文化科目在武举中沦为陪衬的结果,是北方省份终于压过南方省份,在武状元数量上包揽前两名。 清代共有109名武状元,直隶(今河北、北京、天津全部,以及河南一小部分)占了41名,山东占了14名。这两个典型的北方省份,一举拿下全国武状元的一半名额。 明代武状元人数最多的江浙两省,此时并列第三名,分别有7名武状元。 河北人突然发飙,力压全国,与该省武风素盛分不开。但还有一个主要的原因,河北拱卫京师,清代给的乡试名额总比其他省给得多,得到了政策性的照顾。 自唐代以来,武功最高、武状元最多的省份,兜了一圈,终于又回到北方。结语 时代的轮回亦意味着终结。晚清西方列强的船坚炮利,进一步突显了传统武举弓矢刀石的可笑。 1901年7月,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联合上奏,请求与时俱进,废除武举,理由是"硬弓刀石之拙,固无益于战征,弧矢之利,亦远逊于火器"。武举选拔出来的人才,武功再高,也敌不过枪炮。这是赤裸裸、血淋淋的事实。 一个多月后,清廷下旨,宣布永远停止武举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