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3月,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明确指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用好人才。" 出席大会的科学家们听到这振聋发聩地表态,纷纷鼓起了掌,他们个个脸上洋溢着笑容,有的还激动地流下了眼泪,著名数学家陈景润就是其中之一。 回想起过往的种种经历,陈景润此时的心情已经无法用语言表达,在见到邓小平时,他紧紧地握住了邓小平的双手,然后只是一个劲地说:"我很高兴,很高兴!" 此后,陈景润又一心投入了研究,还收获了一份爱情,可由于他平时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科研上面,导致家里的生活遇到了很大的困难。 1983年,为了妻儿的生活,陈景润考虑再三,还是向党组织提了三个请求,只是他没有想到组织上的回复竟然如此之快。 原来,邓小平看到报告后,直接就作了批示,要求有关部门在一周之内解决困难…… 陈景润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邓小平为何会对他如此重视?两人之间又有着怎样的交往?得遇伯乐,一心专研 陈景润,于1933年5月22日出生在福建省福州市的一户普通农民家庭,家里还有一个哥哥,一个弟弟和一个妹妹。 陈景润从小就对算术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在还没上学的时候,便已经能够计算一些简单的算术题,只是父母却没有太过兴奋,因为只是养活四个孩子就已经很困难了,供他上学更是难上加难。 在当时的农村,如果家里只能勉强供一个孩子读书,那也往往是大儿子,陈家也是如此,随着年纪的增长,陈景润的哥哥被送到了学校,而他只能和父母一起干活承担家庭的重担。 好在,陈景润的哥哥很疼爱弟弟,他见陈景润对算术感兴趣,便趁着放学回家,把学到的知识手把手地教给弟弟,时间一长,陈景润虽然没能上学,却也掌握了学校的许多知识。 那段时间,陈景润经常在农忙之余,自己一个人随便找个地方坐下,认真地读哥哥读过的书,父母看在眼里,最终还是咬牙决定让孩子上学试试。 就这样,靠着全家人的省吃俭用,陈景润也有了读书的机会,他也对此倍感珍惜,到学校以后,十分用功,每年的考试成绩都是名列前茅。 见孩子有出息,父母也更加愿意供他学习,陈景润也没有辜负家人的期望,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他一直名列前茅,而在这期间,他始终没有放下对数学的热情。 那是在陈景润读高中的时候,数学老师沈元见他在数学领域有着极高的天赋,便对他讲了一个流传了两百年的数学难题,也就是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提出的"1+1"的猜想(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均可表示两个素数之和)。 这一猜想吸引了世界上很多著名数学家的注意,但他们无一例外都没有给出完美的答案,听着老师的娓娓道来,陈景润立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暗暗立下誓言:"我要去解答这道数学难题"。 1953年,年仅20岁的陈景润从厦门大学正式毕业,随后被分配到北京的一所中学任教,只是由于他家乡口音太重,加上不爱说话,教学效果很差,最后,还是调回了厦大,成了学校图书馆的资料员。 对于这一调动,陈景润格外地高兴,因为没有什么地方能比在图书馆里搞研究更有效率了,于是,接下来几年,他全心投入到了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当中。 任职期间,他几乎从不出校门,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图书馆里,为了更好地学习国外最新的研究成果,他还自学了俄语、德语、法语、日语、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 只是厦门大学能够接触到的数学研究资料毕竟相对有限,没多久,陈景润就全都了解了一遍,但研究还是迟迟没有大的突破。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伯乐"出现了。 原来,1956年,陈景润在取得阶段性成果以后,便立即给数学研究所所长华罗庚写了封信,在信中说明了他的研究过程。 陈景润本来只是想着华罗庚能够给自己的研究提些意见和建议的,谁知,华罗庚看到信后大喜,连忙对身边工作人员说:"这个年轻人很好!他很有想法!很有培养前途!" 于是,还没等陈景润反应过来,华罗庚就开始了对他的一路提携。 先是破例特邀他到北京参加了数学研讨会,紧接着,直接把他调到了数学研究所工作,这里有着当时国内最新、最多、最全的数学资源。 对于华罗庚的知遇之恩,陈景润一直记在心里,多年后,他还常对家人说:"如果没有他的提携,我绝对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成就。" 一直刻苦努力的天才有了最好的平台,可谓如鱼得水,陈景润到数学研究所工作以后,更是没日没夜地搞研究,他很少与人交往,每天都把自己关在屋里反复地读书、演算,仿佛外界的一切都与他无关。 也正是这种心无旁骛地投入加上始终如一的执著,陈景润终于在1965年5月发表了题为《表大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简称"1+2")的论文。 这就是世界数学领域产生重大影响的"陈氏定理",被誉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里程碑,而就在6年之后,他又亲自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也就是常说的"1+1=2"的问题。 这两大成绩足以使陈景润跻身于世界一流数学家之列,可在他的研究结果出来的时候,他本人却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寂寂无名,这又是为什么呢?再遇知音,死而无憾 原来,陈景润在长期地沉迷于对数学的研究时,渐渐地与外界隔离了,以致于逐渐被外界的人们疏忽了,加上他后来受到了一些不太公正的待遇,所以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最新研究成果迟迟没能公开发表。 那段时间,陈景润的生活也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双重打击之下,他非常苦闷,幸运的是,不久后,邓小平得知了他的情况。 邓小平一向对科学很是重视,他认真地说:"中国能有一千个陈景润,就了不得了。"随后,他亲自过问了陈景润的具体情况,陈景润的生活也因此得到改善。 对于邓小平的知遇之恩,陈景润同样铭记在心,他觉得自己不能就此沉沦下去,于是,继续以顽强的毅力进行着数学的研究,好在艰难的日子终会过去。 时间来到1978年3月,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在这次大会上,邓小平做了一系列关于发展科学技术的讲话,充分肯定了科学家对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还对科学家们说"愿意当大家的后勤部长"。 听到这番发自肺腑的表态,在场的科学家包括陈景润在内,无一不拍手叫好,科学的发展迎来了春天。 而邓小平也一直关注着陈景润的情况,大会结束后,他还专门接见了陈景润,并且主动与他握了手。 陈景润看着眼前的邓小平,情绪更加激动,他先是朝邓小平深深鞠了一躬,然后兴奋地说道:"我和小平同志握手啦!"在场的众人看到此情此景,个个感动不已。 随后,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号召下,科学家们越来越受到外界的关注,而陈景润对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也于1980年在《人民文学》上发表。 很快,这一伟大的学术成就就传遍了世界,就连一些西方著名科学家得知他的贡献后,也都惊叹不已,其中英国数学家赫晋黎还主动给陈景润写信问候,在信中毫不吝啬地称赞他"移动了群山"。 而在国内,陈景润更是家喻户晓,成了国人学习的榜样。很多学校都邀请他过去开数学讲座,无数青年女子都写信向他表达爱意,他也在不久后成为了中科院物理学数学部委员(即现在的院士)。 不过,当时鲜有人知的是,陈景润本人却没有因巨大的荣誉忘记自己的本心,他从不向国家申请额外的补贴,还是一如既往地沉迷于数学研究。 后来,陈景润结了婚,在婚后他还是保持着科学家的本色,可也正因如此,一家人的生活也变得越来越困难,无奈之下,他才写信向党组织提了三个要求。 第一个是住房的问题,到了1983年,陈景润不再是孤身一人,他有了妻子,还有一个儿子,并且为儿子雇了一个保姆,但一家人还是和他以前一样挤在区区6平米的低矮房子里。 第二个是工作调动的问题,陈景润的妻子由昆此时还在武汉军区医院工作,而陈景润身在北京,由于工作的原因,两人还经常分离,这也给两人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不便。 而最后一个问题则来自陈景润自身,原来,由于长期地忘我工作,此时的陈景润早已被病痛缠身,这大大影响了他的工作进度,所以,他才向党组织申请,希望能给派一个助手来。 报告交上去以后,陈景润本以为会过一段时间才有结果,毕竟每个要求都不是一时半会就容易解决的。 可让他没想到的是,只用了一个星期,一家人就换了住房、由昆的工作也调到了北京,陈景润也有了助手。 原来,邓小平看到陈景润的申请后,很是自责,再穷也不能让科学家过苦日子,所以,他立即给有关部门作了批示,要求在一个星期内必须解决这三大请求。 陈景润得知邓小平再一次帮了自己,心中更是感激,他激动地对妻子由昆说:"我一定拼命干,累死了也心甘情愿!" 后来,有一年国庆节的时候,陈景润也受邀到天安门城楼观礼,此时的他已是重病缠身,他本来是可以不去的,但他为了见邓小平一面,还是亲自赶了过去,一站就是几个小时。 陈景润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数学事业,在数学的领域,他始终斗志昂扬、充满热情,不过,这并不意味着他对生活完全没有感觉,相反,对待生活、对待爱情,他同样格外认真。数学家的浪漫 1978年的时候,陈景润因为积劳成疾住进了医院,此时,他已是家喻户晓的数学家,每天都会收到成千上百的慰问信,其中就不乏一些年轻的小姑娘发来的照片,但他却一直不为所动,直到由昆的出现。 由昆早在1969年就主动参军入伍,退伍后被分配到了武汉156医院工作,陈景润在北京309医院住院的时候,由昆恰好作为武汉医院的优秀代表来这里进修。 那是一个人人崇拜英雄的时代,由昆也是一样,得知数学家陈景润在医院养病,充满好奇心的由昆便和几个姐妹一起偷偷来到了陈景润的病房外看他。 正在床上看书的陈景润听到了门外的窃窃私语,他扭头一看就注意到了由昆,顿时对眼前这个年轻漂亮的姑娘一见钟情,他微笑着和她们打了招呼。 从这以后,每次遇到由昆从门外经过,陈景润总是笑着和她打招呼,渐渐地,两人熟络了起来。 陈景润作为数学家,有着极强的记忆力,所以,只是问了一次,他就牢牢地记住了由昆的住址和家庭情况,这让由昆很是感动。 时间一长,陈景润发现自己是真的喜欢上了由昆,可他又变得有些犹豫起来,因为由昆此时才29岁,而他已经45岁了,两人年龄差很多。 但没过多久,陈景润就下定了决心,拿出了自己研究数学的气势开始了对由昆的追求。 长期相处之后,陈景润发现由昆喜欢吃大米,而自己爱吃面条,于是,有一次,他就在和由昆聊天时笑着说道:"我吃面,你吃米,正好,正好!" 原来,当时北方缺大米,北京的大米都是国家按定量配给的,陈景润经过计算得知他和由昆一人吃米一人吃面刚好维持定量的生活,所以,在他看来,这是向由昆表达爱意。 可由昆又不是数学家,她没能察觉陈景润的逻辑,反而对他的话感到奇怪。 陈景润见这次没有结果,没有灰心,没几天,他发现由昆经常坐在走廊里一个人学习英语,便又有了主意。 陈景润记忆力好,英语水平很高,所以,接下来几天,他经常动不动地就主动给由昆答疑解惑,这让由昆非常高兴,觉得自己免费得了一个英语老师。 陈景润觉得有戏,不久后的一天,他直接找到了由昆,兴奋地说道:"要是我们能……我们能……生活在一起该多好!" 是的,陈景润非常激动,整个脸都涨得通红,而一旁的由昆也突然明白陈景润多日的陪伴竟是为了追求自己,她也有些不知所措,毕竟她还从来没有往儿女情长上面想,便立即跑了出去。 此后一连多日,由昆都故意躲着陈景润,陈景润开始有些忐忑,因为他也不确定对方是不是对自己有感觉。 不过,科学家一般都非常执着,陈景润也是如此,他没有放弃,不久后,他再次找到由昆,当着她的面说道:"我们还是继续学英语吧!" 由昆这才意识到陈景润是真心喜欢自己,她抬头看了一眼陈景润,回想起过去一段时间的相处,她觉得眼前这个数学家似乎还挺可爱的,心中也对他有了感觉。 只见由昆认真地问道:"你是大数学家,有好多人都崇拜你,什么样的妻子找不到,为什么就偏偏要看上我?" 陈景润想都没想直接说:"如果你不同意,我这辈子就不结婚。" 于是,两人恋爱了,不久就结为了夫妻,还有了儿子,婚姻和睦。 有人可能会问,陈景润作为一个数学家,会不会情感上没有那么细腻,在生活上对家人有所疏忽呢?当然不会。 1981年12月,到了由昆分娩的时候,医院方面要说做剖腹产,还让陈景润签个字,可陈景润并没有立刻就签。 他先是向医生询问了所有有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然后根据这些情况与医生讨论了应对措施,紧接着又没日没夜地陪在妻子的身边,无微不至地照顾,给她安慰。 当到了要进行手术的那一刻,医生问:"万一出现意外,保大还是保小?" 陈景润毫不犹豫地说:"保大!" 此时的陈景润已经年近半百,还没有孩子,有一个孩子对他来说多么重要,但他也清楚妻子为自己的付出,他觉得不能对不住妻子。 除了说"保大"以外,陈景润还在签完自己的名字后,在家属意见栏上认真地写下了一句话:"要保证我爱人由昆手术后正常生活工作",因为他知道妻子是个热爱工作的人。 从这件事我们就足以看出陈景润不仅是一位大数学家,还是一个懂得照顾家人的平凡的丈夫。 1996年3月19日,陈景润在京病逝,终年63岁。他为数学研究做出的巨大贡献永远为世人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