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阿里巴巴在港交所公告,董事会已授权公司管理层申请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改变上市地位为主要上市,这意味着阿里巴巴将成为双重主要上市(美股和港股 )的上市公司。 为何是"改变上市地位为主要上市"?我们先了解阿里巴巴与港交所的渊源。 2007年,阿里巴巴将旗下B2B业务在香港上市,共募资116亿港元,成为当时中国互联网公司融资规模之最。 2012年,阿里巴巴旗下B2B业务宣布私有化,从港交所退市,寻求重新到港交所整体上市。但是由于阿里巴巴独特的"阿里巴巴合伙人"制度,被港交所认定属于"同股不同权"的制度,而当时港交所不允许上市公司存在"同股不同权",最终阿里巴巴无奈转赴纽交所整体上市。(阿里巴巴合伙人详见:四句话看懂阿里巴巴董事会调整,湖畔合伙人才是背后的权力组织) 不过,2014年阿里巴巴启动赴美IPO时,通过官方微博发布消息称,如果未来条件允许,将积极回归国内资本市场;而且赴美IPO的亚洲路演首站,阿里巴巴仍选择了香港。由此可见,阿里巴巴对港交所是多么"一往情深"、"念念不忘"啊。 2018年,港交所上市制度改革,允许了"同股不同权"的制度,为国内大量互联网公司在香港上市创造了更有利条件。随后,同样有着同股不同权设置的小米集团成为新制度的尝鲜者。2019年11月,阿里巴巴在香港二次上市。 二次上市跟直接在港交所上市还是有很大的区别。 什么是二次上市呢?二次上市是两地上市相同类型的股票,通过国际托管行和证券经纪商,实现股份跨市场流通。也就是说,阿里巴巴在港股二次上市只是把美股的股票拿到港股来卖。这种方式的优势在于审核相对宽松,但同时存在两个巨大劣势: 因为在港股流通的股份实际还是美股,所以港股市场的定价和美股市场完全一致。 中概股在港股二次上市无法被纳入港股通,导致内地投资者交易手续复杂、交易成本高。 而阿里这次要做的双重主要上市,则是指两个资本市场均为第一上市地,实际上就是阿里巴巴在香港市场重新IPO一次,所以审核要求会极其严格。我们常说的"A+H股"也是一种非常典型的双重主要上市,甚至百济神州还采用了"美股+H股+A股"的三重主要上市。 实现双重主要上市,不仅能让阿里巴巴的美股和港股流通的股份便能脱钩,无需保持一致的定价;还能顺利进入港股通,为内地投资者直接投资阿里巴巴创造更多便利。 站在阿里巴巴的角度而言,在香港双重主要上市还有着其它的好处: 1.避免美股退市风险。 2022年以来,100多家"中概股"被美国证监会列入预摘牌名单,要求中概股企业上交审计底稿。这些中概股企业,特别是互联网企业的审计底稿内会涵盖大量的数据信息,属于国家机密,国内监管机构不可能允许这些数据信息外流。 如果美国证监会坚持不让步,很可能三年后中概股企业将面临集体退市。提前在香港双重主要上市,可以很好地避免届时美股退市带来的风险。 2.获取国内监管信任。 2021年7月,滴滴擅自在美股突击上市,由于涉及到大量敏感数据的泄露(美国证监会要求上市企业必须如实披露),引发国内监管机构的强势介入,很快就被勒令退市。此后国内对于互联网公司的监管愈发严格,2021年11月国家反垄断局也正式挂牌,不少人认为互联网企业的寒冬已经到来。而如果将港交所作为主要上市地的话,企业就会受到港交所《上市规则》的制约,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获取国内监管机构的信任。 此外,阿里巴巴集团发布2022财年年报,披露了最新的阿里巴巴合伙人名单。阿里巴巴合伙人目前共有29名成员,相比2021年减少了九名。来自蚂蚁集团管理层的相关成员包括集团董事长兼CEO井贤栋、CTO倪行军、CPO曾松柏和其他四人不再担任阿里巴巴合伙人,这代表着受反垄断的压力,蚂蚁集团和阿里巴巴必须分离,相互独立。此前腾讯通过派息的方式减持京东的股票也是出于类似的考虑。 蚂蚁集团董事长兼CEO井贤栋 从今年三月起,阿里巴巴率先出手,宣布拿出250亿美元进行回购,尝试摆脱华尔街的要挟。再到如今与蚂蚁集团彻底分离,又拿出了572亿元用于研发投入。毫无疑问,阿里巴巴如今走在务实发展这条正确的道路上,这也是中国互联网企业未来共同的发展方向。 最后 事实上,随着越来越多的中概股在美股、港股双重主要上市,获益方将不仅仅是这些企业。此前港股的市场相对较小,不少企业为了谋求更高的市值都还是选择赴美上市。但如今美股市场风险极大,中概股到港股双重主要上市的做法,或将吸引大量资本流入香港股市。并且在双重主要上市的模式下,美股和港股的定价相互独立,这将大大加强香港证券市场的定价能力,有利于香港进一步巩固和增强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当然,企业也能在这个过程中受益。 所以,双重主要上市目前正在成为中概股回归的主流模式。截至目前,已有知乎、贝壳、小鹏、理想等9家中概股公司实现在美国和香港双重主要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