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9月9日0时10分,毛泽东病逝于北京,享年83岁。 1977年9月9日,天安门广场上刚建成的毛主席纪念堂,正式对外开放。 进入纪念堂之后,一进入大厅,映入眼帘的是"伟大领袖和导师毛泽东主席永垂不朽" 这16个大字格外醒目,大厅正中间有个水晶棺,就能看见安详躺在里面的毛泽东,面色红润,往日光辉不减,众多对毛泽东心存敬意的人民群众热泪盈眶,让他们觉得毛主席只是累了,睡着了。 在这里人们就不由得好奇起来,要知道,在那个什么都不发达的年代,像这种大块的水晶板是几乎没有的,更何况是想要一副水晶棺,还要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做出来,更是难上加难。 试问,这样一副晶莹剔透、举世无双的水晶棺是如何靠这些参与研究制作毛主席水晶棺的工作人员们的手做出来的? 现如今,走进毛泽东纪念堂,你还可以看见水晶棺中的毛主席面色生动,依旧光彩照人,生前光辉尤存,与当年不曾改变,这又是什么原因呢?遗体处理分歧:火化或保存? 9月8日晚,华国锋正在人民大会堂为西萨摩亚国家元首访华举办答谢宴会。 "叮铃,叮铃" 突然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只见接听电话后,华国锋脸色剧变,匆匆离宴。 原来是病危的毛泽东在今天晚上彻底停止了呼吸。 华国锋立即召开紧急会议,商讨毛主席的治丧事宜。 众人在处理遗体上产生了分歧。 有人认为,毛主席生前倡导火葬,更是在1956年带领中共中央多位领导干部签署了《倡议实行火葬》的倡议书 ,并多次表示希望死后自己的遗体能够被火化。 但还有一部分人认为,毛主席作为一位开启中国新时代的世纪伟人,为我们新中国的创建、发展奉献了一生,应当将遗体永久保存起来,以供后人瞻仰。 众人争讨不休,这时就听见贴身守护毛主席遗体的医护人员汇报告:由于天气炎热,主席遗体不能拖的时间太久了。 最终华国锋和叶剑英等老同志拍板决定:先对遗体进行医学保护,剩下的在丧礼和吊唁活动结束后再说。 凌晨4时许,一辆黑色轿车悄悄的驶入中南海,原来是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组的党支部书记、形态学教研室第一副主任徐静同志赶到中南海。 汪东兴强哽咽的向她告知毛主席逝世的消息,并提出:为让全国人民可以瞻仰主席的遗容,需要对其进行为期15天左右遗体保护。" 徐静听闻,直接懵了,大脑一片空白,但随后立刻又冷静下来,还有更重要的任务需要完成,随同汪东兴一起走进毛主席的卧室,屋内的光线黯淡,温度极低,就看见毛主席仰躺在床中央,全身上下蒙着一条毛巾被。随即徐静对遗体进行了初步检查和判断。 出了中南海,两人返回医科院,向上级组织做了有关情况的汇报,组织成立三人专家组,徐静为组长,张炳长和陈克铨配合,初步制定了遗体防腐方案,并携带保护遗体所需的药品及机械于上午10许,准时到达中南海。 抵达后,徐静向正在讨论毛主席逝世后续事情的中央委员们汇报了他们商讨出来的遗体保护方案,同时表示这次的工作与以往的有巨大的不同,不但自我要求毛主席的遗体保护不但不能腐烂,还要栩栩如生,供群众瞻仰和缅怀。即使过去没有做过,也未敢想过,但一定努力探索。 原本中央计划在15天的追悼会后将毛主席的遗体火化好满足老人家的心愿,但不曾想这个选择却遭到了全国人民的反对。百姓认为毛主席的遗体就应该永存于世,供后人瞻仰。中央经过再三商讨下,答应了全国人民的请求,决定将毛主席的遗体永存,因此现在这个方案不仅顾即眼前的事,重点还要考虑长远以后的。 遗体防腐工作 徐静先是仔细检查毛主席的遗体情况,看看皮肤有没有损坏,身高体重是多少。随后,徐静马上和身边解剖学张炳常沟通确定遗体的防腐方案,陈克铨胜在年轻,动作麻利灵活在旁边帮忙。 几个人顾不上吃饭休息,围着毛主席遗体进行两个多小时的忙碌,终于完成防腐工作。 要知道遗体防腐是需要注入大剂量防腐液,但这样会促使遗体出现肿胀现象。 现在就面临这个现象,到底何时消退,徐静心中也没有底。 三人不敢离开,眼睛不眨地盯着遗体,24小时过去,发现浮肿现象明显消退,这才松了一口气。 毛主席纪念堂里的毛泽东雕像 10日下午,他们重新测量毛泽东遗体的尺寸,随后将遗体的数据交给红都服装厂,让师傅们为毛主席赶制出合身的中山装,通知理发师为毛泽东重新梳理头发,同时让化妆师为毛主席作细致的化妆。 9月11日至17日,毛泽东遗体被移至人民大会堂北大厅,在这里进行为期7天的群众吊唁瞻仰活动。 由于当时北京正是九月,最热的时候,每天前来瞻仰遗容的人流量平均在3万以上,要知道每个人那可都是行走中的发热体,再加上天气原因,导致室温很难降低下来,就算把室内的所有制冷器打开也无济于事。为此,专门请来数位制冷降温专家,包括北京市冷冻机厂、医疗器械厂的领导和老技工,尝试采用液体介质、气体介质降低棺内温度。 9月18日,瞻仰活动结束。 党中央立马启用早已制定好的另一个绝密工程计划:"769"计划,将毛泽东遗体转移到这个地方。直到毛主席纪念堂建成之前,毛主席的遗体都将放置在这里。遗体被浸泡在由各位专家平时处理尸体保存标本的经验并结合马王堆古尸出土后的处理保存经验配制药液里。永久保存遗体,打造水晶棺,再无复刻 经过领导和专家的一致认为,必须得制作一个可以让棺内局部降温,还要隔氧,防止腐化的棺椁。 于是,在经过中央各位领导多方考量之后,决定为毛主席制作一个顶级水晶棺。 这个水晶棺,要求既能供人民瞻仰遗容,又能防止毛主席遗体腐烂,还必须在1977年9月9日,毛主席纪念馆开放前制作完成。 1976年9月11日,北京玻璃总厂下辖的北京608工厂就接收到上级传达的指示。 此时摆在技术人员面前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水晶棺的原材料问题。为了达到中央的要求,设计上要庄重大方,气魄雄伟,材质上要坚实耐用,重点是棺内的温度必须满足保存遗体的需求。技术人员发扬遇见困难永不放弃的精神,寻找解决的办法。 要知道水晶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而二氧化硅的含量越高,水晶的质量就越好,反之,含量低越低质量越差,甚至低到某种程度,则不能称之为水晶。 可制作水晶棺需要大量的优质水晶,这些水晶从哪里来呢? 经过不断地选择对比,终于在素有"东海水晶甲天下"盛名的江苏东海县找到了一种水晶,这种水晶的含硅量高达99.99%,属于当时世界上最优质水晶之一。 随着制作水晶棺步入正轨的同时,六零三厂也在制作一副玻璃棺,这是样棺,以备不时之需。 但是以当时东海县现有水晶储存量,远远达不到制作水晶棺椁所需要的量,只能现挖现采,政府还想得怎么劝说百姓帮忙挖,没有想到的是当地百姓根本不需要说,就纷纷聚集在一起主动挖水晶。要知道群众的力量是强大的,据后面不完全统计的数据知道,东海县6次共运送出35.2吨的优质水晶,为制作水晶棺提供了非常充足的原材料。 宣布毛主席离世 拿到水晶后,605厂工作人员再次面临新的挑战。如何将水晶棺棺盖的厚度,按照中央的要求,厚度达到30毫米,长度为2.4米,宽度大约为1米。 为了烧制合格规定的水晶,605厂都使出浑身解数,工人们夜以继日地在工厂里不断忙碌,甚至有的人都没有回过一次家。 但最初厂子里制作出的水晶板始终达不到使用标准,主要是里面有许多气泡和杂质。促使浪费了大量的原材料,那几十吨的东海水晶也就只剩了将近一半的数量。 毕竟在当时技术条件不如现在这么发达,而且从来也没有制作过六块如此巨大水晶板的例子,实在让人摸不到头绪,不知道从哪里下手。但是玻璃厂的工作人员没有因此气馁,而是选择迎难而上,想着既然目前还没有谁可以烧制如此庞大的水晶棺,那便更是为了毛主席开创这个先例。 研究人员在经过反复试验,发现实在没有办法直接烧制出整块的水晶,决定先烧制若干个小水晶板然后再通过焊接的方式组成六个大玻璃板,这样的话就比之前那样难度降低。 要知道,水晶的熔点是要比普通水晶熔点要高出许多,甚至超过2000℃,温度很高。 这就要考验焊接工人的技术了,只见一个个穿着厚厚防护服的工人,紧紧盯着水晶,要确保在水晶融化的一瞬间完成焊接,光看见防护服时不时的冒烟,就可以想象,穿着防护服的肉体,承受着怎样高温考验。也不要小瞧在旁边浇水的这几位,主要负责往技工身上泼水,这泼水也是要讲究技巧的,泼出去的水不能溅到正在煅烧的水晶上,不然上面就会出现裂纹和气泡,浪费水晶板。这不仅是一项技术活,而且对于我们来说这真的是一场磨难,甚至难以承受! 虽然条件艰苦,但没有一个人退缩,他们不用提醒,不用催促,每个人都要忙到自己疲精竭力,然后随便就在附近坐下,稍做休息,便再次投入到忙碌的工作中去。只为可以尽快地将水晶棺制作出来,好让毛主席的遗体住进一个稳定的"家",不会被到处挪来挪去。 在经历将近几个月的艰苦焊接,终于有一块完整的巨型水晶板被成功地制造出来,完全符合中央的要求,两米长、一米宽的水晶板上没有一丝的裂纹和一个气泡,惊为天人。 所有的工作者面对这块历尽千辛万苦才制作出来的晶莹剔透的水晶板,欢喜若狂,热烈盈眶,激动不已,互相拥抱,庆祝这一刻。你们不知道他们为了这块来之不易的水晶板,浪费了多少精力,有付出了多少努力。 经历每一次距离成功只剩下最后一步,但还是失败了。他们体验过无数次重头再来的挫折,这里面的艰辛,难以用言语表达。如今终于成功了,终于做到了,完成一次世界之最,他们怎么能不激动呢? 拥有第一块巨型水晶板焊接成功的经验,剩下五块水晶板的焊接进度就加快了许多。 这只是完成了单个水晶板的制作,要想完成水晶棺,还需要进行精加工。 根据数据记载,水晶板材硬度仅次于金刚石,我们焊接出来的水晶厚度足足有100毫米,而水晶棺需要的厚度是45毫米。所以为了完成对水晶板材的打磨,我们只能用直径1米重达一吨的磨盘进行两面轮流研磨。别看水晶好像很坚硬,但实际上容易碎,不能用机械吊运,只能采用人工翻面,还要保证表面温度高达80到100摄氏度。 1976年11月27日在克服了众多无法完成的困难后,北京608厂研制出来的水晶棺完全符合中央的要求,其中抗震等级达到8级。 这时纪念堂设计小组再次遇到了难题,他们发现无论怎么调整角度,水晶棺内都会出现多个毛主席的样子,非常影响观感,这个问题需要解决一下。他们经过讨论一致决定在棺板上镀了多层干涉薄膜。 终于时间来到1977年6月底,这六块完美无瑕的水晶板被聚集到了一起。 水晶棺建成后,人们发现放了一年多的毛主席苍白如雪,由于现在所有的化妆品中都有化学产品,会对毛主席的遗容产生破坏,所以工作人员为了让躺在水晶棺的毛主席栩栩如生,在内部安装了灯光,利用光的反射,将有色玻璃的颜色照映在毛主席的脸上,以至于我们现在去瞻仰毛主席遗体时,从任何角度都能看到一个往日光辉不减,依旧生动有光彩,栩栩如生的毛主席。 肃穆的时刻 1977年8月18日下午,运送水晶棺的车队缓慢地抵达毛主席纪念堂正门,只见水晶棺外面用木板封装进行保护,防止出现损伤。 当时的条件比较艰苦,要想进入纪念堂,水晶棺只能采用人工的方式,当时在场负责搬运的年轻人总共有100多人,全部是由参加纪念堂建设和水晶棺研制的各单位百里挑一选出来的优秀代表。 然后,大家一起喊着口号,小心翼翼地将水晶棺慢慢挪下卡车,放置在纪念堂台阶下面一排带有橡胶套的滚木上,一步一步的移到纪念堂台阶下。在这途中一旦有人体力不支,就会立刻被换下,100多人齐心合力稳稳地将水晶棺送入纪念堂,安放在基座上。 8月20日凌晨1时40分,运送毛主席遗体的车队便开始从"769"出发,将毛主席的遗体移至水晶棺内。然后,进行调试温度、隔氧等遗体保护设备还有灯光后,在中央领导的审查通过,棺盖合上。 9月9日,在毛主席逝世一周年之际,毛主席纪念堂如期开放,当天瞻仰毛主席遗容仪式是由叶剑英元帅主持,共有1万多名各界人士及群众参加。在那里他们看见一台通透明亮、宏伟庄重的水晶棺,只见躺在里面的毛主席身穿灰色中山装,身盖党旗,阖目安详平躺在在水晶棺中,棺内彩色光线反射到主席遗容上,栩栩如生,令这位伟人看上去宛如睡着了一般。从此伟人的遗体便长眠于这水晶棺中,但他不孤单,因为他被所有爱着他的人民爱意所包围。 在仪式结束后,各位中央领导人分别向纪念堂内毛主席坐像敬献花圈,鞠躬致敬。最后写道 臧克家曾说过:"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转眼间,距离老人家逝世已经有46余年,但人民对毛主席的敬仰和怀念不变,据统计,毛主席纪念堂已累计接待人民群众前来瞻仰主席遗容的人数高达2亿多人次之多,安置毛主席的水晶棺也伴随着历经40多年的考验,没有出过任何差错。 伟大的毛主席,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作者 向日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