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哲张翼张熙张敏
张哲(1335~1420年),字子玄,秦州西关(今甘肃天水秦州区西关)人。明洪武五年(1372年)中举入仕,授户部主事,擢升员外郎。
张哲为官清正,处事无忤,同朝融融。父卒丁忧,产业丰无主,弃官从贾。祖上被"元鞑"沦为军垦百年,因勤官事总理种菸,在金县、狄道、巩昌、阶州、灰州、成纪等地有菸田万亩。耕贾躬行,先徒百里,业频丰。元末,北方处乱,张哲随父张融于至元六年(1340年),在秦州西关织锦台南北起宅,立张家巷。复归桑梓,腾族兴宗。洪武八年(1375年),张哲捐巨资,修整张家巷道路,并于道边植树,通其水道,立巷牌楼,亲书"晋窦滔里"。一时巷内翠竹叶绿,垂柳迎风,清泉流水过户,巷民喜乐,感激张氏哲公,众议巷名张家巷。洪武十二年(1379年),张哲在伏羲城西创立西厢烟集旺族。张哲身姿仪美,博闻强识,长于史事,多有善举,勤谨奉母,终身不倦。
张翼(1383~1456年),字翼然,号翼然公,秦州西关人。官居都御使、巡按、正二品资政大夫。
永乐六年(1408年)张翼中举人,永乐十三年(1415年)中进士,历职都察院主事、郎中、监察御史,授巡按江西。时江西大浸,殍馑相属,翼绘图上疏,力请急赈,廷发帑金,全活数 10万。文江岸地,斥卤可田,张翼立派召告,开垦给牛种,凿渠道,灌田万余顷,民以殷富。任满回都察院,劾宠刘观贪不法,帝即遣观戍边。劾中涓杨进怙宠要恩,同僚劝及,且夕祸及矣。张翼大义凛然曰:"吾只知国之有法,祸福触身何惧。"永乐十八年(1420年),父亲奉旨丁忧,睹乡贫瘠。城东、北关水惧碱,民不乐居。严令富绅输资,勘掘甜井有七,民曰"七眼井"。辄涉"丢毒",吏遣专管,"官泉"而名。公立翼然亭、碑纪念。明宣德八年(1433年),拓宽城南壕市中和门,填坑立"茶马互市",商机盎然。任上遭中官妒忌,明正统二年(1437年)致仕归,于秦州西关张家前巷宅居(现育生巷56号院登阶府)启立私塾,亲课子弟。明正统八年(1443年),帝旨诏张翼回都察院复职,张翼患疾,辄上书固辞。帝念"任上极勤劬值、耿廉政丰",赐恩领都御史、巡按、正二品资政大夫,恩养天年至终。
张熙(1408~1473年),字养斋,秦州西关(今甘肃天水秦州区西关)人。张翼长子。历任吏部主事,太谷知县、知府等。
张熙少时才思敏捷,精通音乐,从小喜欢自完己事。青年时仪表俊美,勤于学习,文史百科,琴棋音律,崭露头角。州里文人雅客喜与往来。凡与交往,对其文采皆交口称赞并互相推荐。
明宣德七年(1432年),中举入仕,历职吏部主事。宣德十年(1435年),迁山西太谷县知县。张熙初到太谷查监,见一囚犯年小,枷锁拘禁,即将死去,故觉可疑,便好言问之。少年说:"那天傍晚有几人来投宿,后约我去集市,同行至半夜,又催我至一片坟地,言要去抢劫,如不从就杀了我。被逼至一富户门前,众人皆入,留我放哨,我见没人,扭头跑回县城,结果犯案被抓,我也受牵"。张熙反复核查此案,认为少年无罪,释放回家。
明正统三年(1438年),张熙攫任知府,城内常有打劫,说有一巫师能呼风唤雨,神通广大,巫师言哪儿有灾,哪儿就有灾,全州称神。巫师说州里近有大难,百姓听了害怕,一时人心惶惶,吓得纷纷离城出逃。张熙细查暗访抓得巫师从人,得知城内打劫之事皆是巫师一伙所为。张熙传巫师到堂,让下属动刑审问,下属竟怕其神不敢。张熙大怒,亲自鞭打,巫师受刑不过,供出同党数十人。招供说:"散布谣言是想吓走城中胆小百姓,好动手劫财。"张熙依法惩处巫师及同党,同僚及其全城百姓对他十分尊服,一时城内安定。张熙为人耿直,对上敢于直言,下属有过严责后又为其承担责任,待属下似亲子一样,官吏百姓对张熙办案和处事的能力十分佩服。
张敏(1427~1490年),字补之,秦州西关(今甘肃天水秦州区西关)人,张熙长子。历任吏部主事,员外郎、郎中,江西布政使等。
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进士,历职吏部主事、员外郎、郎中。景泰六年(1455年)升任江西布政使。任上忠于职守,爱护百姓。是年,江西境内大水成灾,张敏多次据实上报,朝廷查拨钱粮赈灾,百姓得救,田间地头一片欢呼,万民感戴,群臣为之敬佩。并亲往灾区查视赈灾,整治户口弊端,打击腐败官吏,杜绝虚报冒领,使百姓受益。大灾过后瘟疫流行,张敏设立医治机构,发放药品,并将暴露野外万具无主百姓尸体收棺埋葬。还带头不食酒肉,素食布衣,脚穿草鞋,率众官为民祈祷。为改变自然生态环境,张敏令下属各县广植柳树百万余棵,大路绿树成荫。轻徭薄赋,按丁授田,免收年税,民力复苏,江淮面貌焕然一新。
张敏归里,十分关心故乡百姓疾苦,常作赈灾义捐善事。明成化二十年(1484年),秦陇灾重,张敏开私仓赈灾,上书朝廷为秦州百姓求免年赋,几解民灾。 (《天水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