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写到,太原以南的古县城恰似一只振翅翱翔的凤凰。今天要介绍的这座位于太原尖草坪区与阳曲县相邻处的古镇,则如一条腾空而起的出水巨龙。 这处古镇曾因生长着一种四季常青的中药材青蒿,而得名青蒿嘴。又因位于龙门汇南侧,被称为龙门寨。 据说,在离青蒿嘴不远处有个王家庄,也就是今 天的韩寨,这里住着以种田为生的王姓三兄弟。他们分家后,头脑灵活且具有经商眼光的老大王道金,看中了青蒿嘴边上交通便利的南北古道,认为是一个赚钱的风水宝地,于是在这里开了间车马大店黑马窑,通过给过往车马行人提供歇息落脚的地方,来赚些辛苦钱。 随着晋商北上商路不断拓展,这条南北古道逐渐成为 草原丝绸之路、中俄蒙万里茶道,以及太原通往外埠的四条古驿道之一,和走西口的必经之路,往来商队越来越多,车马大店的生意日益兴隆。诚实守信待客热情的王道金,得到了人们的交口称赞,也渐渐有了名气。 1644年的时候,这家车马大店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闯王李自成。他在直隶抗击清军最终战败,不得不撤出北京退往山西。在带着百十来号随行人员路过青蒿嘴时,住在了黑马窑。 离开时,李自成因辎重繁多,不便行军撤退,便将物资寄放在了店中,并和王道金定了三年之约。他走后, 王道金谨遵约定,三年里从未动过这些物资。直到三年后,王道金得知闯王已战死在湖北九宫山。按当年的约定,李自成三年内没有来取走这些物资,便归他所有,他这才打开了它们,才知李自成留下的是足有百万的金锭和银锭。王道金凭借这些物资修房、置地、做买卖,自此王家盛极一时。 图片来源于网络 后来到了康熙年间,发展成为当地富贾的后人王绳中,为大清捐银数百万两,皇家为示意满汉一家亲,御赐了一块刻有"百万绳中"的匾额,以及一面绣有青龙图案的大旗,从此青蒿嘴便更名为青龙镇。而王家也和朝廷建立了密切的关系,进入了鼎盛期,成为了 官宦云集、商铺遍及全国各地的官商富贾。 王家发迹后,按照镇子南北绵延五里,上下起伏,左右弯曲的地形,仿照颐和园内东文西武的建造手法,修建了文昌祠、凤头寨、龙王庙,使其形成了龙凤呈祥、南龙北凤、东文西武的总体格局。 经过多年经营发展,至道光年间,青龙镇以河坡为首, 龙头河上的两处庙宇为眼,下街为颈 ,五里长街为身躯,风水坡弓形旧道和镇西弯形建筑为两条右腿,镇东曲起部分为左腿,龙王庙弯曲坡道为前腿,位于河边通向塌崖坡的道路为爪,镇南头弯道形建筑群为尾,与镇东一条南北流向滚滚而去的大河相映衬,远观恰似一条活灵活现的巨龙腾空而起。 镇内建筑构建雄伟,庭院重深、楼阁高耸、店铺林立、客栈遍布,是商贾云集、百业俱兴的商贸集镇,也是横扼太原南北,闻名北方的军事重镇。在历史上成为太原北部首镇。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今的青龙古镇修复后辟为景点开放,占地面积约1.332平方千米,是一处集军事、地道、古建、园林、庙宇、祠堂、古道于一体的北方明清古建筑群。古镇四周高坡和沟口路旁雄踞着老爷庙、泰山庙、奶奶庙、河神庙、龙王庙、大王庙、茶皇庙等寺庙。 北边河神庙附近,是有慈禧太后亲笔题字的坦途阁,南面是"安澜",北面为"坦途"。据说八国联军侵华时,西逃的慈禧太后曾留宿青龙镇,王家盛情款待,让她住在商人王嗣昌女儿的绣楼 。慈禧太后为了表彰王家对朝廷的忠心,提笔题下此字。 坦途阁是第五道阁,头道阁位于镇中央,共有佛像千尊,名曰"千佛阁",在上世纪惨遭破坏,现存建筑为原址重建。规模相同的二道阁在头道阁南一里处,内塑真武大帝和龟蛇二将,名曰"真武阁",建于清嘉庆年间,是青龙古镇古建筑群中保存最为完好的建筑。再往南一里,是内塑玉皇大帝与魁皇爷的三道阁,规模等同,名曰"玉皇阁"。这三道阁都装有铁大门,在关门后可使街面如铁桶一般,十分安全。名曰"双忠阁"的四道阁在东面,内塑诸葛亮和岳飞像,东面刻有"青龙镇",西面刻有"双忠阁"。 青龙古镇五里长街上的五道阁,虽然称之为阁,却既非台榭又非牌坊,更像是类似城门楼的建筑,如此形制全国罕见。 千佛阁 真武阁 镇北高坡上是供奉着文昌帝君的文昌宫,青龙镇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创建于明万历年间,在清乾隆年间有过重修,现存建筑中,献殿为明代遗构,一进院的东厢房和二进院的东西厢房均为清代遗构,其余建筑全部为近年在原址复建。在它的前面,是一座上书"棂星门"的木牌坊,还有一座名为状元桥的石拱桥,拾级而上的台阶,寓意"步步登高"。 这是王家人对孔子的尊崇和对教育的重视。不仅如此,城外原有一座春秋时传递军事信息的 烽火台,远看犹如一支巨笔, 他们又在与西黄水村接壤处建一毛笔尖,取文曲星点状元之意,希望上苍能保佑王氏家族,代代官员辈出。 文昌宫 王氏家族在古镇所居住的20堂11楼3个花园及其他民居。建筑风格各异,水平高超,其内的木雕、砖雕、石雕设计奇巧,工艺精湛。其中有一座 被当地老百姓称之为九窑十八洞的德玉堂,是王家曾经的仓库,孔孔相通,洞洞相连,形似迷宫。是目前北方窑洞中别具特色的大型窑洞建筑群之一,足见当时王家的财富和地位之高。 图片来源于网络 青龙古镇不仅是文化名镇、商贸集镇、农耕老镇 ,因位居太原北部要冲,还是一座军事重镇,这里有 军事要道以及传递信息的驿站。早在明朝初期,在太原北部就有修边筑堡。战乱时期,为了防止土匪侵扰,保护财富,举全镇之力修建了堡寨相连、地道相通的防御工事。上有高大坚固的城墙,下有四通八达的地道网络,纵横曲折,上下贯通,进可攻,退可守。 始建于明代的现存地道在文昌宫后,其中设有水井、排水口和狙击口,以及食堂灶台,每隔几米悬挂一盏马蹄灯。整体由青砖修砌,总面积2473平方米,长 880米,上下共4层,最深处距离地面达12米。如今这些地道失去了作用,但却是青龙古镇显著军事地位的见证,也是生活在这里的先民智慧的凝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