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一个县有多少正式编制?各职官放到现在,相当于什么岗位?
皇太极 改后金为清 以后,立志要建立一个像中原王朝一样的国度,与中原王朝 平分秋色 。
随后,清军进入山海关,成功取代明朝,成立中国 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清朝 ,这一野心逐渐被 顺治、康熙 等帝王追求成为现实。
而想要实现这一切,除去中央集权统治的基本方针之外, 基层职能的 安排与划分,自然也成为了 重中之重。
那么清朝年间的 一千三百多个县 之中,究竟有多少 正式编制 ?
清朝各个等级的职官,又相当于现如今什么样的岗位?彼时的 "公务员" 们,大概都做着什么样的工作?
想要了解这一切,首先应该清楚的一点是,清朝每个县的 等级 并不相同, 政务繁简 也各不相同, 见一叶而知秋,显然是行不通的。
县级正式编制
清朝的县,大概可以分为三种,即 大县、中县、小县。
除此以外,因地理位置的不同,即便是 同一等级的县,其等级配置也会有差异。 哪怕官员的职务相同,见面也会有尊卑之分。
这一点其实很好理解, 偏远地区 的官员到了 京城 以后,除去封疆大吏之外,还真得老老实实地站在京官身后,毕竟 天子脚下 ,才是真正的 权力中心。
至于清朝县级编制,往往有 县丞、教谕、训导、主簿、巡检 等主要官员,其他的则属于不太重要的 底层配置 。
就主要官员来说,没有太大的区别,每个县几乎都差不多,而像人们在相关资料中常见的 官差、衙役 等等,都隶属其中。
因县有大小之分,以及需求不一样,这类底层 人员的配置数量, 也会不同。
值得一提的是,各地区的县,也因发展需求的差异,底层配置人员也有差异。
像一些 闸官、河泊所官、僧会司、道会司 等等,自然也会有一定的差别。
甚至有的底层官职,因当地发展没有 需求 ,所以相应的官职只不过是 虚衔。 民间 地主豪绅 想要购买官职,大都也会从这方面入手。
当然,以上仅仅只是 文职官员 的配置,至于 武职官员 的级别则从不会 固定。 所处的战略位置不一样,设立的官员数量以及职位都会不一样。
以 江南与边境地区 为例,富庶且安定的江南中,武职官员的职位大都比较低, 听命于县丞且负责当地治安即可。
可边境地区的武职官员,往往都能够 自主调动兵力, 听从军中将领的指挥。
由于没有具体到某个县,所以以最顶配的情况来看的话,那便是 知县 (县丞之上,大县或者京城周边县配置)、县丞、主簿、典史、巡检、驿丞为最主要标配。
剩下的训导、闸官、河泊所官、僧会司、道会司则视情况而定。
清朝前期还好, 人员数量不足,但大都能够管好一切事务 。后期则在 人数配置上升的同时,办事效率反而降低。
对照情况
那么就上述官员来说,分别又对应现如今什么样的职级呢?
首先,以知县或者县丞来看,是 一县中的最高长官。 知县是当之无愧的 县长 ,而县丞则偏向于 常务副县长。
每个县的 钱粮、税务、户籍、治安 等情况,都会由县丞决定。从某种角度来说,县丞不仅是警察局局长,同时还是 法官、税务局局长 等等。
其次,则是 主簿 一职,这一职务和县丞类似,管理事务的范围也在上述这几个方面。只是和县丞的官职相比,主簿的职务要 更低一些 。
不仅如此,县丞还有权要求主簿应该 侧重管理 哪些方面,哪些方面又 不能过问。
正所谓 官大一级压死人 ,主簿即便心有不满,也只能憋在心里。等到县丞升职以后,他们才有机会 替代。
还有 典史 这个职务,主要是 监察监狱, 和现如今的 典狱长 同样的道理,而这也算是县丞为数不多可以放松的地方。
不过因为 地理位置或者实际情况不同 ,倘若某个县没有设置县丞、主簿的话,那么典史在监察狱囚的同时,还类似于 代理县长。
这种设定虽然算不上混乱,但也的确 没什么可取的地方。
最后,是 巡检、驿丞 以及僧会司、道会司、河泊所官等等,前两者无非是 警察以及邮政官员 ,后面几项则比较 难以细分。
至于上文中提及的闸官,那就更少见,整个清朝也仅仅只有32人,大概类似于现如今的水利局局长。
整体来看,这种制度方式算得上封建王朝年间的优选,但放在今天的话,显然已经 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