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要去打卡那些环境简陋又很偏僻的苍蝇馆子?
坐标重庆,老街旧城里有不少市井老馆子的,叫幺店子和苍蝇馆子都可以。其实这些市井小店是老百姓日常生活里司空见惯的馆子,习惯了去吃个饭什么的。随着社交媒体和短视频的井喷式发展,美食类自媒体和大V争相打卡,年轻人追热点也前往打卡,于是很多影响力仅限于某个居民小区的老馆子便火遍了全城。
先说说这些市井老馆子的显著特征吧。从地理位置上讲,大都位于老街旧城,有的面临拆迁即将消失;从环境上讲,根本就没什么环境,破旧的老房子,斑驳的岁月痕迹,餐桌已经被油渍深深浸润;从味道上讲,大体上是中老年居民喜欢的风味,味道家常,菜式以传统家常菜或江湖菜为主;从服务上讲,根本就没什么服务,大都是家庭店或夫妻店,服务粗放,风格火爆,嗓门大。但就是这样的食肆,是我们小时候的成长记忆,80后是最乐于怀旧的一代。
为什么要怀这种市井老城环境的旧?因为城市发展太快,过去十来年高楼大厦平地起,老城旧街被拆了很多。抬头就是繁华的都市,老城市井气息似乎变得有点物以稀为贵了,当然重庆还是有很多市井老街区的,你得用脚步去探索才行。见惯了都市繁华,吃久了装修精致味道特色不鲜明的餐厅,总得找找不同的味道来调剂一下,毕竟大多数人在饮食上是喜新厌旧的,是需要经常换换口味的。本来大家只是在家附近的老馆子吃,结果社交媒体的发展,让我们知道了更多看起来很不错的美食和市井馆子。
美食自媒体打卡市井美食是为了与众不同,获取流量和影响力,本质上是逐利的,客观上带火了很多老馆子,客观上带动了打卡老馆子热潮,客观上让大家又开始去追求正在消失的老味道。很多食客跟着热点推荐去打卡,一是为了追热点,二是为了晒朋友圈显摆,三是为了追求味道。大家在网上的共同作用,便带动了更多的人加入到打卡老馆子的行动当中来,形成了更大的热潮,带火了更多的馆子。
吃货的本质是追求味道,追求独具特色的味道。就我自己打卡市井小馆子的亲身经历而言,大多数味道都是挺不错的,有的会有不少惊喜,比如何姐餐馆、临华饭庄、无名豆花、四维豆花、大佛饭庄、寸滩无名小炒、刚子蹄花等等,在徒步过程中偶遇的面馆和小炒就更是不计其数了。这些馆子有个共同点,就是滋味比很多餐厅的要浓郁,江湖风味比家里自己做的要浓烈,好吃,下饭。至于价格嘛,不一定很便宜。
记得十几年前靠做家教挣生活费的日子,目的地是老铁路旁某小区,在铁路旁有个小炒摊,每次都是在这里吃过晚饭再过去。最喜欢盐煎肉和回锅肉,米饭和米汤都是免费的,每次都是两大碗米起步,一顿下来才5块钱,现在都还记忆犹新。当然这个小炒摊早就不再了,那里在几年前就已经变成了一个大商场。
其实只要个人喜欢,无论是高大上的餐厅还是捡漏的苍蝇馆子都是可以打卡的。而且说实话高大上的网红餐厅比比皆是,而且大多还是比较雷同的吧,各种小清新,英美风,日韩风……但是苍蝇馆子就不同了,苍蝇馆子是生活,也是一种市井文化,而且每一个苍蝇馆子都有自己的小故事,来苍蝇馆子的人也各有故事。这就是最真实的生活,也是一个城市样貌的部分剪影。
我就挺喜欢去打卡这种小地方了,而且食物是真好吃,在成都的朋友一定都知道成都的明婷餐馆,就在春熙路附近的小巷子里,名不见经传,但是每天到了饭点的时候,这里的人就是络绎不绝的,很热闹,菜品也不贵,还好吃,曾经有一次我就专门去吃了的,非常满意。
所以,有人去打卡这些苍蝇馆子真没有什么奇怪的地方,生活也不分贵贱不是吗。热爱生活就好拉~~~
我是小鹿,爱咖啡爱美食,更爱生活
苍蝇馆子更接地气,更能体现当地的饮食风格。
环境简陋又偏僻的小街背巷,那里的苍蝇馆子能屹立不倒,红红火火,是真正经历了时间的考验,挑剔顾客的筛选,饭菜的口味、份量和价格才更值得称赞。
到一个城市,那些所谓的网红店,必打卡处,去看看热闹足矣,或尝尝鲜也行。
应该去的,是居民区,七折八拐的小街,找一处当地人众多的苍蝇馆子。
点几样老板推荐或销量最好的当地菜,坐在斑驳或包浆的桌子旁,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热热闹闹的食客,听着纯正的当地口音(大多听不懂),吃着或辣或麻或酸或甜的本地菜,才会有"从自己待腻了的地方,跑到当地人待腻了的地方"的感觉,才觉得自己接近了这个城市。
有时会遇到热心健谈的老板或服务员,上前问"吃不吃得惯"、"饭菜合口吗"、"你们哪里人?"等问题,开心的和他们聊天,为听不懂或或理解不到位,双方哈哈大笑,也趁机讨教讨教攻略。
菜香不怕巷子深,苍蝇馆子最本真。
因为真正的美味在民间。小馆子,能活下去,就说明他有自己的特色,口味能迎合一众粉丝,只要有1000甚至100个人每天去吃,它就能活下去。各种料给的足,使劲放,能把味道做到极致,所以好吃。一但做大了,连锁了,一切都标准化了,需要迎合10万甚至几百万人的口味,各种料就不敢猛放了,味道自然就不行了。所以,美味在民间。
真正的美食不在殿堂,而在市井之中,并不是说他有多么好吃,而是他更适合大众的口味,何为美食,大家喜欢才是硬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