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滔浩繁的世界史载入了不胜枚举的帝王将相之才,他们似乎头顶"天选之子"的光环,或是救民于水火,或以秋风扫落叶之势铲除异己,因此在史书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今天要讲到的人物想必大家都非常熟悉,他们分别是古代东西方的大名鼎鼎的皇帝——亚历山大大帝和秦始皇嬴政。 两位王者相处的时代不过间隔百年,并且都成就了一番伟业:亚历山大自公元前334年一直到公元前324年十年的时间,从今天的希腊出发,一路势如破竹。 最后饮马印度河方才罢休;嬴政也不是等闲之辈,也用了十年的时间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国家。 在了解这段历史的时候,有人发出了疑问:抛开时间要素不谈,如果亚历山大东征攻入了中国境内,秦始皇能够招架吗? 马其顿帝王中的翘楚——亚历山大大帝 扑克牌中的梅花K指的就是亚历山大大帝,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早年的亚历山大拜著名的学者亚里士多德为师,十几岁的时候就代替出征的父亲镇守马其顿;天有不测风云,其父腓力二世在女儿婚礼上被刺杀而亡。 公元前336年,年仅20岁的亚历山大旋即继承父位,并且以极度沉稳的姿态处理了宫奴内乱,还镇压了其他贵族的叛乱;年少而老成是这个时候的亚历山大最真实的写照。 处理完内部矛盾,亚历山大决定扬帆东征,希望建立起一个史无前例的大帝国。 可惜的是,其父除了将皇冠和一支剽悍的军队留给他外,还留下了巨额的债务和一座空空如也的国库;就连马其顿下面的希腊诸城邦也趁着老国王的暴死而兴风作浪。 即使东征面临着许多困难,也丝毫不能阻挡亚历山大的步伐。 秉承着"征外必先安内"的原则,亚历山大一方面颁布宽松的税收政策和律法拉拢底层人民,另一面就开始对希腊诸邦进行讨伐。 由于指挥得当,仅在即位后的第二年(前335年)便统一希腊全境——这样一来东征就没有后顾之忧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此之前亚历山大为了快速倾吞希腊,特地向希腊的死对头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媾和;这样既能防止波斯干涉,又能混淆波斯的视听。 可惜波斯并不知道唇寒齿亡的道理,一时间被送来的宝器美人冲昏了头,竟然坐视马其顿统一希腊。 后来的情形就很明朗了,解决了内部的问题,波斯便成为了马其顿王国的邻邦;亚历山大根本不给波斯准备的机会。 也就在统一希腊的第二年(公元前334年)以波斯与其父之死有密切关系为由对波斯帝国宣战。 亚历山大在波斯帝国境内打了几场胜仗,最后波斯阿契美尼德王朝的末代君主大流士三世战死;在此期间亚历山大还兵不血刃地占领了埃及。 然而亚历山大侵略的野心极度膨胀,并一路打到了印度河流域,建立起横跨亚非欧的大帝国。 这场浩浩荡荡的东征虽然造成生灵涂炭,但客观来说亚历山大将希腊的文化传播到了东方,实现了东西方文化、经济的密切交流。 只可惜公元前323年,年仅33岁的亚历山大大帝在巴比伦溘然长逝,一代传奇落下帷幕。 大多数人面对亚历山大短暂而辉煌的一生都表现出由衷的赞叹,那么如果亚历山大东征时没走错路,辗转来到中国境内,能否也像之前那样势如破竹呢?履至尊而制六合——秦始皇 秦始皇的功绩想必不需要做太多赘叙,他的一生与亚历山大大帝有着许多相似的地方;其一他们都是年少继位,且面临着强劲的反抗势力。 比如说秦始皇亲政时铲除了吕不韦、嫪毐等一众不稳定因素;其次是他们都亲自主导了轰轰烈烈的兼并大业,秦始皇也在十年的时间里陆续统一了六国。 再者他们都为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嬴政在兼并六国、南越等地时都加强了与当地文化的交融,形成了一股统一的文化潮流。 就这样来看,二者在历史上都立下了赫赫之功,那两人交战是否分得出伯仲呢?这里不妨简单分析一下。 从客观方面来看,首先是从军队布局上说,亚历山大有他引以为傲的"马其顿方阵"和他的近卫重骑兵,因此在军队冲击力方面,马其顿军队看起来是势不可挡的。 然而这样的优势下又隐藏着致命的弱点,就是机动性不够,且攻击范围较狭窄。 秦国的军队虽然缺乏重装的步兵和骑兵,但在常年与匈奴和赵国骑兵的交战中建立起来一套轻骑兵体系,加之秦国的弓弩技术比较完。 因此一旦开战,秦国轻骑兵将利用灵活的特性进行游击战,边打边走,直至找到弱点一举击破。 另外是军队人员来说,秦国是坐拥白起、王翦、蒙恬等骁勇善战之辈,并辅以《孙子兵法》《太公兵法》等军事著作。 而亚历山大麾下却没有留下载入史册的将领和军事作品(这可能和早期西方不重视历史记录的传统有关)这样来看,马其顿的劣势比较明显。 最重要的是,冷兵器时代的战争依靠的是士兵数量;据史料记载,马其顿投入到与波斯决战的高加米拉战役(前331年)中的兵力不过四万余人。 不妨再看秦赵两国在长平之战中的投入将近百万人,如此来看,马其顿军队的获胜几率渺茫。 再从主观方面来看,亚历山大的军事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他手下的士卒也是精锐的。 但是军旅经过长途跋涉远道而来,其士气早已消磨殆尽,因此在战场上的发挥很有可能大打折扣。 就算是从沿线国家应征的雇佣兵,其素质参差不齐,很难保证都能听从指挥调度。 加之战线拉太长,补给也成为一大难题,因此综合来看,亚历山大是没有太大把握赢下这场战争。 另外就是秦国历经商鞅变法后,在以军功论赏的社会风气熏陶下,秦人个个英勇善战,秦军也素被六国称为"虎狼之师",其战斗力也不言而喻。 如果回归正常的历史条件,若以公元前324年亚历山大推进至印度河流域的这段时间作为节点。 此时中国仍处在七雄争霸时期,各国在常年的交战中具备了较高的军事能力,并不是当时的波斯、印度所能企及的。 加上中国普遍具有的"夷夏之防"观念,马其顿的军队自然被标榜为"夷人";这样一来,"尊王攘夷"的旗号又将被拿出来,抵御外敌将作为各诸侯提高地位的契机。 因此在这般政治利益的驱动下,各国势必会达到空前的团结,放下成见而一致对外。 这样综合来看,亚历山大想征服当时的中国几乎是不可能的。 不可否认的是,亚历山大大帝和秦始皇都为东西方两个世界具有重大历史贡献的人物,他们两个人的能力是很难简单对比出来的。 虽然人们对于二者的交战充满了兴趣,但从真实的历史背景来说,他们是碰不到一起的,因此上述的内容只是集合当时的历史各要素来进行的简要分析。 这也告诉大家在读史的时候允许跨越时空背景进行设想,但一定不能逾越客观的历史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