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这个国家"很有意思",作为欧元区的一员,其各项政策深受布鲁塞尔的影响,欧盟实际掌控了立陶宛的经济命脉。同时,立陶宛又与美国走得非常近,美政府在相当程度上主导了立陶宛的政治和军事走向。在制裁俄罗斯一事上,瑙塞达政府表现得非常激进,不给自己和对方任何的缓冲空间。这种"在刀尖上起舞"的做法,不仅会给自己带来不小的风险,甚至可能将整个欧洲拖下水。 据环球网报道,立陶宛总统瑙塞达表示,他不赞成欧盟所谓的务实政策,针对俄罗斯不应抱有"任何的幻想",他希望西欧国家能够采取和立陶宛一样的动作。我们知道,立陶宛是西方阵营中第一个拿俄领土加里宁格勒州做文章的国家,此般强硬做法引发了外界极大的争议。 俄乌冲突爆发后,立陶宛先是驱逐了俄罗斯驻立大使,降低了两国的外交关系级别。而后于5月宣布停止进口俄罗斯的石油、电力和天然气。当这般做法仍未能让俄罗斯伤筋动骨后,立政府最终决定切断经立境内向加里宁格勒州运输货物的陆路通道。 从某种角度来说,身为欧洲小国的立陶宛这么做无异于是自寻死路,俄总统普京大概也不介意"成全"它。我们注意到,俄海军波罗的海舰队"倾巢而出",在驻地开启了年度最大规模的军事演习。俄杜马议会同步警告,若立陶宛不停手,不排除俄方将使用军事手段的可能性。 冲突似乎一触即发,值此关键时刻,德国作为地区稳定的压舱石"站了出来"。朔尔茨政府先是说服加拿大总理特鲁多,让加方放行了俄罗斯送修的"北溪-1"管道涡轮机,以保证俄罗斯对欧洲正常的天然气供应。而后,朔尔茨通过欧盟总部向维尔纽斯方面施压,迫使立方有所让步。 应该看到,德国在应对俄乌冲突一事上办法不多,能做的是利用经济和外交手段尽可能地稳住欧洲诸国和俄罗斯,避免战事升级并波及到波罗的海乃至西欧。但这样做也有弊端:部分西方国家或认为德国政府立场有问题,甚至会觉得朔尔茨政府在对俄态度上过于软弱。 瑙塞达政府也有自己的一套说辞:欧盟不应对俄罗斯妥协,对普京的"纵容"就是对自己的犯罪。且立方认定,俄罗斯的胃口绝不仅限于控制乌克兰,或许俄乌冲突只是俄方"侵略欧洲"的开始。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无法说服对方。欧盟在俄乌冲突议题上的内讧与不和谐,让我们看到了这个国际组织的弱点:强大经济体量的背后,是相互之间的不信任,且在面对俄罗斯这样的强大对手时,根本无法做到共同进退。 欧洲政治呈现碎片化,这一趋势比任何时候都表现得更明显,这给了美国挑拨是非并各个击破的机会。一个小小的立陶宛就让德法等欧洲国家大伤脑筋,倘若波兰、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在这时候与立陶宛"遥相呼应",欧盟又当何为?不少欧洲国家政府总认为美国是"自己人",动辄与白宫保持行动上的一致。殊不知,欧洲也是美国的棋子,一个破碎的欧洲才是美国想看到的。德国这次拿捏住了立陶宛,那下一次呢?普京政府是否还会对立陶宛忍耐?恐怕俄方的下一个目标已经浮出水面了……